第25课 活板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活板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20:5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活板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 教学难点: 1.了解活字印刷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教学过程
学校将开设“宋韵今辉”特展,宣传宋朝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果,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班接到的推介任务是北宋毕昇的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今天,我们就将借助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史料——《活板》,走进活字印刷术,完成活板展区设计,宣传活字印刷术。 【展区一简介】 (一)文史简介 第一展区将为参观者提供活板简介。 任务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活板文史简介》。(用现代文写) 前史字印材质发明年份程序流程 (主要流程)制字——发明者后续
我们一起来看同学制作的资料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核查资料卡信息是否准确,若有错误,帮助修改。 前史唐朝人还没有使用雕版印刷字印材质黏土发明年份宋朝程序流程(主要流程)制字——排版——印刷发明者毕昇 后续被毕昇堂兄弟诸子侄得到至今还珍藏
【明确】: 1.唐朝人还没有使用雕版印刷 生1:这位同学填写的前史信息存在问题。课文第一段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盛是大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大规模,为,是做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所以这一处信息,应该修改为,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使用雕版印刷。 生2:刚才同学修改的活字印刷信息准确,但我认为,还没有将活字印刷术的前史说明完整。课文第一段中还说,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意思是,从五代冯瀛王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都是用雕版印刷的书籍。盛,始,皆三个字,点明了雕版从没有广泛运用到广泛运用的过程,所以,完整准确的前史应该是,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雕版印刷,从五代冯瀛王时代开始广泛使用。 师:两位同学的评价与订正,提醒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需要关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关键字在文本中的意思,也要注意说明类文本信息筛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被毕昇堂兄弟诸子侄得到至今还珍藏 生:这位同学填写的后续资料存在问题。课文第三段说,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是被的意思,余是我,群从是指堂兄弟和诸子侄。整句话的意思是,毕昇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而句中的我,指的是作者沈括,而不是毕昇。所以,后续资料应修改为,被沈括堂兄弟诸子侄得到至今还珍藏。 3.制字——排版——印刷 生:我认为在活字印刷的程序流程部分,还应该补充“拆版”的环节。文中说,“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是指,印刷完后,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让字印自然落下。用完后的字印用纸做标记,按照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贮藏好。这些都属于印刷完后的工作,所以应该补充“拆版”环节。 (二)朗读音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展区的文史简介已经校对、制作完毕。为了让参观者一进入展区,就能受到感染,同学提出了录制音频在展区播放的创意。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 任务二:给展区配上《活板》朗读音频,渲染气氛。 要求:1.读音、停顿正确;2.语气、语速适当。 【明确】:(生读) 活板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shēng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huò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 yáng 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 dǐ /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 gēng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 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 tiè tiè 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 fán 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 qì 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wèi cóng cáng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展区二 流程】 接下来,我们设计第二展区——活板流程。 请同学们完成任务三:完成“活板印刷工艺流程图”的设计和解说任务,以便体验者一目了然。 怎样才能把流程解说清楚呢? 我们以“制字”环节为例:先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然后再研究该流程下的步骤,是“刻”和“烧”,两个动词帮助我们理清了流程下的小步骤。因此,“制字”流程可以解说为:活字印刷术的第一个流程是制字,用薄得像铜钱边缘一样的方块胶泥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变成活字印。 现在,请你任选一个流程,先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再研究每个流程下有几个小步。 方法:找连接词,理清层次;抓住动词,明细步骤。 【明确】: 2.排版 生1:我先利用连接词“先”找到了文中排版流程的语句,“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然后,抓住动词“设”“冒”“置”“布”“炀”“按”,将流程细化为6小步。“排版”流程可以解说为: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为底托,在上面覆盖一层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混合物,把需要的活字排进框内,排满后用火烘烤,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 生2:刚才同学找到的语句与解说的确是“排版”流程,但我认为,还需要向参观者补充介绍,排版时如何解决遇到一版内有重复字、生僻字这两种情况。文中就有这样的语句进行补充说明,“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因此,“排版”流程可以解说为: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为底托,在上面覆盖一层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混合物,把需要的活字排进框内,排满后用火烘烤,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高频字,每一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如果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用于排版。 1.制字 师补充:受这位同学的启发,我们在“制字”流程解说时,是否也可以利用文中相关语句提供的信息,使解说更加完整呢? 生: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介绍,为什么要选用胶泥作为材料。文中说,“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因此,“制字”流程可以解说为:活字印刷术的第一个流程是制字,用薄得像铜钱边缘一样的方块胶泥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变成活字印。使用胶泥刻字而不用以前雕版使用的木材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印会和松脂等粘在一起,拆板时不容易拿下来。 3.印刷 生:我找到的文中印刷流程的语句是,“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抓住动词“印刷”“布字”“更互用”将流程分解为3小步。另外,文中没有说印刷时刷墨和盖纸的常规步骤,我们在解说时,需要将它补充完整。因此“印刷”流程解说为:印刷时,在板上刷墨,盖上纸,就完成了,一板在印刷的同时,另一板布字,交替印刷。 4.拆版 生:我找到的文中拆版流程的语句是,“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按照从拆到放的顺序,我抓住动词“火”“拂”“帖”“贮”将拆版流程细分为4小步。“拆版”流程解说为:印刷完后拆版时,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让字印自然落下。然后将用完后的字印用纸贴上标记,按照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贮藏好。 作者在说明介绍活字印刷术时,运用了准确的语言,例如,“火烧令坚”“持就火炀之”“药稍镕”,用“烧”“炀”“镕”来显示用火烘烤的程度不同。但在聆听同学们的设计和解说时,老师也欣喜地发现,我们也能用现代文,将流程解说得清晰明了。 【展区三 结语】 最后一个展区,是结语部分。 任务四:你还想对参观者说些什么呢?请为展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结语。 参考资料: 材料一:毕昇,杭州印厂印刷工人,从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后发明活字印刷术。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本笔记体著作,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是中国科技史上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被美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为“雕版印刷术”。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锡、铜、铝等金属制成的活字板印刷书籍。 材料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木板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 【明确】: 生1: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耗材更少,一个活字块可以反复使用;容错率更高,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不用整版重新雕刻;制版更快,只需按内容布字,不用反复雕刻字;大量印刷节省时间,二板交替使用;收纳也更节省空间,只需要按韵贮藏活字,不用按版按书目大量贮藏。活字印刷术在雕版印刷解决大批量印刷问题的基础上,又有了更高效的提升。 评价:这位同学,从活字印刷术技术变革的角度作参观结语。雕版印刷解决了人工抄本到批量印本的技术进步,活字印刷就实现了效率比较低的批量印刷到高效率的批量印刷的技术变革。结语总结活字印刷对印刷术的发展,展现了活字印刷术在当时的先进性,也能向参观者展现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 生2:《梦溪笔谈》中的《活板》是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史料记载。得益于沈括对同时期科技领域先进发明创造的关注和深入了解,我们通过其简洁、准确、平实的语言,就能清晰了解到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制作过程和主要特点。这一记录有力地证明了毕昇是用活字印书的第一人,比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合金活字早约400年。 评价:这位同学,从沈括记录活字印刷术的角度作参观结语。介绍通过史料记录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参观者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当时的先进性。同时启示我们,文字在记录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3:毕昇作为一个普通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印刷过程需要印数多才显出效率,常用字多准备,统筹采用两版交替印刷,字不用的时候以韵部标记贮藏,生僻字随用随刻,选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做字印,这些印刷过程中细节问题的安排,体现了毕昇周详的考虑、缜密的思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严谨思想的体现。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评价:这位同学,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角度作参观结语。介绍通过对活字印刷术的创新之处和对细节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引导参观者关注发明者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启示我们在关注创造发明时,也应该关注感受发明者的宝贵精神,培养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生4: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活字印刷术早已无法匹配时代的要求,但我们不能忘记,它在印刷史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重视活字印刷术的保护,是在提高我们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在传承背后的工匠精神,是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文明薪火传递的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价:这位同学,从活字印刷术传承的角度作参观结语。以现代的眼光,思考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意义所在。以此作参观结语,含蕴深远,引人深思,引导参观者更多地关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投身到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道路上。 小结和作业 本节课,我们跨越千年的时光,伴随浓浓的墨香,一起感受了中国文字的薪火相传。传承与发展,来源于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科学思维的精神,来源于记录者准确平实的记载,更来源于后人对先进技术与文明的沿用、学习与不断深化。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1.模仿《活板》中“排版”写法,根据造纸流程图,写一段“制浆”的微古文。 【参照例文】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要求:用连接词,理清层次;抓住动词,明细步骤。 2.课外阅读《梦溪笔谈》《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