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济 南 的 冬 天 济南的“市树”(柳)和“市花”(荷花) 作者简介晚年标准像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
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
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
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1936年在青岛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
故乡"。
作者简介读一读,写一写(zhùxù)济南的冬天-课文诵读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3、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可以概括成哪几幅图画?济南的冬天-作者的描写手法1、是无风声、响晴、温晴的宝地。
2.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3、阳光下的小山(或阳光下济南全景或小山摇篮图)
小雪后的小山(雪霁初晴图)
济南冬天的水(空灵水晶图)济南全景雪霁初晴图济南的冬天-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1、写了什么?怎样写?
2、抒了什么情?怎样抒?
3、用对比有什么作用?
4、对比来自哪?济南的天气。对比写法赞美济南是个宝地。直抒胸臆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作者的亲身感受思考: 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 字可以吗?为什么?济南的冬天-对比手法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
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比较
济南的冬天与伦敦的冬天比较
济南的冬天与热带地方比较
比较的结果是:真得算个宝地北平的冬天搅天风雪<->而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云遮雾笼<->而济南的冬天温暖响晴热带地方的冬天日光永远火毒响亮<->而济南的冬天温晴舒适作者是怎么描绘山的?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3)????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用比喻、拟人手法及从人们的感受三个方面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4)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l)妙在雪光、雪色;(2)妙在雪态(l)比喻????(2)拟人 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5)第4自然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第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狭窄” ? “宽敞”
“卧”
“水墨画”???水的绿
??水的清、亮 思考:“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本讲小节 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标题:“济南的冬天” 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
先写: 济南冬天的天气,三组对比 主线
再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结束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呼应点题
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情景交融
词语的选用总写-济南的冬天分写学习体会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结合朱自清的《春》谈谈学习收获。仔细观察能绘形用心揣摩能显神情感投入能感人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兵役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对比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