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五课 《审美自律》教案
执教人:
教材及教学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书法、美术风格和
形式演变的规律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只有粗略的了解。 具备自主研究、鉴赏的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高中学生一般对中国古代绘画都没什么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作品的新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规律。
2.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的。
3.感受中国书法、国画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比较式鉴赏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美术风格发展的规律和艺术家对自我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难点:中国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出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请同学们观察,同是一种书体,为什么区别这么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并不被特别重视,一定时期的美术有一定的形制和样式,那时的艺术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当美术家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审美自律”的内涵。从而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书法与审美自律
1.鉴赏王羲之《兰亭序》,分析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中出现了20个之字,可以随意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兰亭序》的创作是一种即兴的创作,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种相当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也更加凸显了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
2.鉴赏颜真卿《祭侄文稿》,这篇文章记录了什么,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3.鉴赏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的人生境遇是什么样的?他又是如何面对的?(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苏轼仕途坎坷,被贬黄州第三年写下的《黄州寒食帖》,苏轼面对人生的坎坷,都已乐观的心态面对,就像这幅作品一样,不需要字字精美,不完美才是人生,他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因此他追求的是意造,张扬自己的意志,对于具体的点画的书写,从不斤斤计较,不推求一笔一画,这是他的一个基本的艺术理念。
总结: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美术与审美自律
1.比较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完成以下图表中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
早春图 萧湘奇观图
作者身份 皇帝宠爱的画师 普通朝廷官员
构图 全景式、三角形 半铺式、长卷式
笔触 线 点
欣赏对象 皇帝 自己、普通人
绘画目的 取悦、歌颂皇帝 感而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他人而作。
2.教师总结并详细解析两幅作品。
欣赏《早春图》,引出郭熙将绘画与理论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讲解“三远法”。 并请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三远法 ” 位置。
欣赏《潇湘奇观图》,强调“米氏云山”中以点代线的特殊表现技法及作者只为表达真切感受而不是取悦于他人的创作心态
(三)继承和创新
欣赏“四君子”题材美术作品。
欣赏徐渭部分作品,了解水墨的神韵。
总结:在宋朝之后,画家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美术创作动机更多是表达个人志向和超脱世俗的想法......
拓展:展示现代生活中富有水墨元素的设计
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一幅水墨画作品。1.要求运用点、线、面的形式创作。2.有自己的创意、想法和审美趣味。
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审美自律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段历史时期里,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延续的,它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造就了绚烂的艺术历程。
板书设计
审美自律
美术:“三远法”“米氏云山”“水墨艺术”
审美趣味
自我感受
个性化表达
书法:字法、笔法、墨法、章法
个人修养、审美乐趣
思想感情
人生境遇《审美自律》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以及同仁:
大家好!
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我对《审美自律》的教学设想。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美术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五课《审美自律》。我将本课划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以中国美术为主,主要介绍中国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书法、美术风格和形式演变的规律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接下来,我再谈一谈我对学生的了解。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只有粗略的了解。 具备自主研究、鉴赏的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高中学生一般对中国古代绘画都没什么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作品的新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对美术学科素养的要求,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图像识图:能够从美术作品,内容形式风格分析“审美自律”现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品如何表达思想。
2.美术表现:能够理解体现了“审美自律”现象的美术作品中展现了艺术家思维方式。
3.审美判断:理解美术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能够清晰的加以分析和表述。
4.创意实践:尝试从新的角度角度分析美术作品,能够理解艺术家所展现的艺术个性、创意。
5.文化理解:理解“审美自律”现象产生的不同原因,艺术家展现的艺术个性,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美术风格发展的规律和艺术家对自我风格的形式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中国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包括 “欣赏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我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
现在到了我说课的核心环节,我将隆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导
我将出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请同学们观察,同是一种书体,为什么区别这么大?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总结:当美术家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审美自律”的内涵。顺利导入课题。(板书)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预习课本。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驱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于主动参与思考。)
二、讲授新课(学)
第一环节:中国书法与审美自律
活动1:鉴赏王羲之《兰亭序》,分析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中出现了20个之字,可以随意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活动2:鉴赏颜真卿《祭侄文稿》,这篇文章记录了什么,你能感受他的心情吗?(学生回答)
活动3:鉴赏苏轼《黄州寒食帖》,结合苏轼的人生境遇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面对的?(学生回答)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不是呆板的“写字”,而是一种能反映书写精神状态的一种艺术创作。
提示: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字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要热爱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渗透思政文化)
小结:
第二环节:绘画与审美自律(用)
活动1:比较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完成以下图表中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早春图 萧湘奇观图
作者身份 皇帝宠爱的画师 普通朝廷官员
构图 全景式、三角形 半铺式、长卷式
笔触 线 点
欣赏对象 皇帝 自己、普通人
绘画目的 取悦、歌颂皇帝 感而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他人而作。
活动2:详细分析《早春图》,了解郭熙“三远法”,并请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三远法 ” 位置,他是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活动3:结合《江南美景》视频,详细分析《潇湘奇观图》,了解“米氏云山”,画家如何用笔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小结:
本环节主要式引导学生分析画家们在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个性和创意,感受艺术家的独特创作思维。
继承与创新(用)
活动1:了解宋朝以后,画家们绘画目的,赏析“四君子”题材。
活动2:欣赏徐渭部分作品,了解水墨的神韵。分析徐渭作平的绘画笔触,与徐渭的个性。
此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到在宋朝之后,画家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美术创作动机更多是表达个人志向和超脱世俗的想法......,感受艺术家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培养他们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拓展
活动一:了解当代生活中的水墨情节,请学生谈谈水墨融入现代生活,有什么感受。
六.总结
请同学来谈一谈:当美术家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自律后,给艺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深入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了解到艺术家们有了审美自律后,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造就了绚烂的艺术历程。
板书设计
审美自律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清晰直观,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美术:“三远法”“米氏云山”“水墨艺术”
审美趣味
自我感受
个性化表达
书法:字法、笔法、墨法、章法
情感抒发
思想感情
人生境遇第二单元第五课 《审美自律》导学案
执教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规律。
能力目标:理解美术、书法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书画的美,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中国古代美术风格发展的规律和艺术家对自我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学习难点:
中国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自主学习:
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借助教材或者其它资料,分析王羲之《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出现20个“之”字,每一个都不同,如果将他们在作品中的位置调换,会影响整篇布局和谐吗?为什么?
请查找资料,了解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
早春图 萧湘奇观图
作者身份
构图
笔触
欣赏对象
绘画目的
4.比较课本郭熙《早春图》和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能
者将有感扰新失
興河以興懷其致一也渚之樽
令
之视普与悲爽故列
齊望荡茵委作淺之視合
今一與未尝不腾文懂博不
文於懷國知一范生萬靈
不痛我客揽普人興義必由
期朴盡古人才死生出大英星
能不以之興懷况情短隨化酱
欣汽们之闻以万陳止指不
随事遗藏脱保之关雨吗
加光之将至及其开之脱楂情
抗两遇着得於已快熱自茶
趣合萬张静珠不同當其的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宝之肉
媒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你伴
觀宇宙之大侨察品類之盛
是日也天朗幕清逸風知楊你
或一能一詠二三以暢教幽情
列尘其次雅無炼作管孫之
瑞膜带左方引以萬流精曲水
有岁领茂林情廿又有清流败
也潭賢華至少長成集此地
我山全之蘭亭情稱事
九年歲在癸墓播之初會(共34张PPT)
审美自律
湘美版美术鉴赏
新知导入
王羲之 东晋《兰亭序》
颜真卿 唐《祭侄文稿》
苏轼 宋《寒食帖》
导入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并不被特别重视,一定时期的美术有一定的形制和样式,那时的艺术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当美术家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审美自律”的内涵。
新知讲解
一、书法家们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自我与个性?
书法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法
书法
王羲之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字法,笔法自然天成,没有刻意为之,一种即兴的创作,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种相当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也更加凸显了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
书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你能感受到书写者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吗?他记录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
书法
苏轼《寒食帖》
苏轼的人生境遇是怎样?他是如何面对?
天下第三行书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小结
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中国书法不是呆板的“写字”,而是一种能反映书写精神状态的一种艺术创作。
绘画
二、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画家是在规定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又有哪些艺术家是在自由的状态下抒发自我情感的?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绘画
《潇湘奇观图》 南宋 ·米友仁
绘画
早春图 潇湘奇观图
作者身份
构图
笔触
欣赏对象
绘画目的
比较郭熙《早春图》和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郭熙(北宋)皇帝宠爱的宫廷画师
米友仁(南宋)朝廷官员
全景式、三角形
平铺式,长卷式
面、墨点
线条
自己、普通人等
皇帝、大臣
供皇帝政务之余消遣欣赏
有感而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他人而作。
《早春图》描写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
绘画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深
远
高
远
平
远
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全景式构图。
1
2
3
思考:郭熙“三远法”分别体现在画面何处,请同学们指出来?
小组交流:简要概括画面中有什么?
水
树
人
山、石
房子
一家四口
两个渔夫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火眼金睛:画中是否出现人物?在何处?
樵夫旅客
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早春图》画面内容
图中的主峰隐喻了君主,楼阁象征着官员。整幅图体现了在中央皇权的统治下,官员们各司其职,国家长治久安,万民归化,一心向往皇权的寓意。
《早春图》思想情感
图中的主峰隐喻了什么?
何谓“墨戏”?画家是如何表现江南烟雨朦胧的美景的?
米家山水的取景,不拘泥于自然山水的细枝末节,从虚无的烟云中寻找生机。
《潇湘奇观图》宋代 米友仁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北宋之后,国破家亡,文人士大夫难以实现政治上的抱负,大多寄情于笔墨。在米友仁看来,绘画的目的在于借物写心,以“畅神”,是画家自娱的工具。
因此,以“墨戏”完成的《潇湘奇观图》,不仅展现了画家心中超脱世俗的理想山水,也进一步明确了艺术精神的本质——寄兴游心。
没骨法
无根树
不同的笔墨运用、构图章法及表达意图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受也不同。
继承与创新
中国文人画—— “ 四君子”题材
墨梅图 王冕 (元)
《墨兰图》郑思肖 (元)
《竹》郑板桥 (清)
菊竹图 徐渭 (明)
美术作品“四君子”等题材其实就是画家本人的志向、态度及思想情感的写照。
徐渭—大写意
徐渭《黄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渭 《蕉石图》
用“似于不似”、夸张形状,酣畅淋漓的笔墨,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委屈和泪水。是一种“自我”的表达。
线
点
面
拓展
现代生活中的水墨情结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审美自律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段历史时期里,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延续的,它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造就了绚烂的艺术历程。
总结:当艺术家们有了“审美自律”现象后,美术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