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1 第4课时 血液循环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5.1 第4课时 血液循环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0 08: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4课时 血液循环
学习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习重点: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预习导学】
知识点一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步骤:
(1)用   把小鱼包起来,只露出   ,再将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   在培养皿底部,为避免小鱼尾鳍摆动,可在尾鳍上轻轻放上载玻片。
(2)将培养皿放在已对好光的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   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人体内的血液是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里流动的。人体内血液在   和全部   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对点自测
 下列关于“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了观察更清晰应使用高倍镜
B.防止小鱼乱跳可选择死鱼进行实验
C.实验结束后将小鱼丢入垃圾桶中
D.为了保证正常呼吸用湿纱布包裹小鱼
知识点二 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血液循环包括:   循环、   循环(同时进行)。
2.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是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从   出发,通过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为各器官提供养料和氧气,同时将组织中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送入血液,通过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运回   的过程。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   血变成   血。
(2)肺循环:是血液从   出发进入   ,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将养料和二氧化碳送到肺部,然后又由肺静脉送回左心房的过程。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血变成   血。
3.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作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   循环的动脉血压。正常血压对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健康成年人血压的收缩压一般为   kPa(90~140 mmHg),舒张压一般为   kPa (60~90 mmHg)
·学习小助手·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体循环 肺循环
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
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
血液 变化 动脉血变为 静脉血 静脉血变 为动脉血
体循环 肺循环
功能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和营养物质,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对点自测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
A.左心房,右心房   B.右心房,左心房
C.左心室,右心室 D.右心室,左心室
知识点三 预防心血管疾病
1.心血管疾病又称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包括   、   、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主要是   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物质的沉积,使动脉管腔变窄,血管发生硬化。为   提供血液的血管阻塞时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2.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   有关,与   也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对点自测
 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下述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
A.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
B.心血管病只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
C.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D.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答案】知识点一
1.(1)湿纱布 尾部 平贴 (2)低
2.心脏 血管
对点自测
D
知识点二
1.体 肺
2.(1)左心室 右心房 动脉 静脉
(2)右心室 肺动脉 静脉 动脉
3.血压 体 12~18.7 8~ 12
对点自测
B
知识点三
1.心脏病 高血压 动脉 心肌
2.不良的生活习惯 遗传
对点自测
B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情景呈现】图一表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二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
【合作探究】
1.取出小鱼,用   纱布(或棉絮)包裹,只露出尾部。
2.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3.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图像,分别判断1、2和3是哪种血管,并说出原因。
任务驱动二 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景呈现】据统计,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6%,合理饮食加上适量运动是科学
的减肥健身途径。下图乙是血液流经小肠、骨骼肌等器官的过程示意图。
【合作探究】
1.若过量摄取谷物类,血液流经小肠后,血管④中的葡萄糖含量明显   (填“高于”或“低于”)血管③,体内过剩的葡萄糖可转化成脂肪。
2.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至少需要流经心脏几次,才能到达骨骼肌 并说明原因。
3.用图中的序号、文字以及箭头来表示肺循环的过程。
【答案】任务驱动一
1.湿
2.低
3.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1]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3]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2]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任务驱动二
1.高于
2.2次;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最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需要通过肺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进入主动脉。具体路线: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网→骨骼肌。可见,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至少需要流经心脏2次,才能到达骨骼肌。
3.血液由右心室→[①]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②]肺静脉→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