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变化。军事上,战争更频繁、更残酷,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好,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者。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够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二、学情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把握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七年级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和成语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所以,在讲解军事变化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兴趣点,激发学生的热情;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内容非常抽象,而七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到经济发展时,我们要使用图片配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政治变革是七年级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部分,枯燥的原因是教材中只有结论,没有详实的史料,所以要引用生动有趣的史料,并且配合一些故事, 使学生充分认清史实。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通过比较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了解战国时期的军事特征。
2.了解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对社会变革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田忌赛马” 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故事里的主角之一-孙膑,还有那些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孙膑的智慧。“田忌赛马”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孙膑在战国时期是位有名的军事家,那么关于他的故事还有哪些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去看看战国是什么样子。 (过渡)既然讲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们就要先弄清楚从春秋走到战国,各诸侯国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的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都与本课紧密相连,学生可以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教学 (一)政权变更:从奴隶主到新兴地主 材料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本册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9页、3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 教师设问: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齐国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这事件在当时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呢 对比两幅形势图,春秋时期的晋国哪里去了 (参考答案:普遍现象;三家分晋。) 教师讲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史实。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新兴地主阶级开始逐渐掌握政权。只不过是由于每个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地主阶级掌权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这一时期,诸侯之间依然战乱不休,西汉刘向曾将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整理校订成《战国策》一书,史学家也因此把这与一时期称为“战国” (过渡)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有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会为我们上演一-些什么样的精彩大戏呢 (二)战争变化一一 从争霸到兼并 教师演示动画过程,鼓励学生讲述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 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些成语故事,跟哪些著名的战役有关 战国时期,七国采取了哪些策略以争取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答案: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合纵、连横。)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这三场战役,教师可适当补充其战争过程中使用的战略的精妙之处。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纵横家,如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他们提出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合纵是东方六国联合,共同阻止强大的齐国或秦国的策略,其实质是联合弱国对抗强国;连横是以一- 强国为靠山兼并更弱小的国家。战国后期,秦国强大,秦国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采用连横政策,分化六国,各个击破。 教师讲述:七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各国逐渐衰落。长平之战后,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教师以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和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为例,在规模、时间、结果等方面比较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 目的兵力持续时间影响城濮之战晋楚争霸楚:约4.2万;晋:约3.25万不足一个月晋文公建立霸权长平之战秦兼并统一赵:约46万;秦:约60万约2年加深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教师设问: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绝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有人说战国时期的战争非常残酷,你怎样评价战国的兼并战争呢 (参考答案: 人民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与和平安定。战国时期的战争非常残酷,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过渡)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三)经济变化: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铁质工具 铁钁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铁农具的种类也增加了。如上图的铁钁就很接近现代使用的铁镢。 (过渡)铁农具的出现也促使冶铁技术的进步,这就为兴修水利提供了比较锋利的铁工具,能够大规模地挖掘泥土,开凿山石,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各国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都江堰。 2.兴修水利工程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4页,说一.说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谁 是在哪条河流上修建的 (参考答案: 李冰;岷江) 材料四 都江堰示意图 齐吉祥、马志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都江堰示意图》,说一说都江堰分为哪三个主体工程,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作用分别是分流、灌溉、泄洪。) 材料五 都江堰 ——齐世荣总主编,瞿林东、叶小兵本册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教师讲述:这张图是现在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并阅读课本第35页的《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思考都江堰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2000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农业生产方式确立。 (过渡)随着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加快了各诸侯国的封建化进程。 (四)变法改革:封建化进程加快 教师设问: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呢 (参考答案: 经济方面,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要求巩固和扩大其利益;军事方面,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教师设问:各国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 当时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参考答案: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材料六 ——齐吉祥、马志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6页、3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设问:商鞅通过“徙木”这个活动,达到了什么目的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说明什么问题 想一想,商鞅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取信于民;说明变法改革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七 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第7册), 22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材料八 能得甲首一者, 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石磊译注:《商君书 ·境内第十九》,165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材料九 宗室非有 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西汉)司马迁: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第7册),22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 教师翻译材料七:“本业”指农业,“末业”指商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织布收获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赋税。从事商业取利和懒惰导致贫穷的,将全家收为官奴。 教师翻译材料八: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颗的,赐给爵位一级,增加其田地一顷,增加其宅地九亩,赐给庶子一人,还可以担任军队或朝廷的官员。 教师翻译材料九:国君的族人没有军功可以论列的,不能归入王室的名册。 教师设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第33页,请同学们讲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国家稳定。经济_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学生活动:请你代表地主、农民、旧贵族、士兵中任意一个角色,选取一条措施,谈谈商鞅变法给你这个角色带来的影响。 材料十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第8册),2542页,北京: 中华书局,1959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说一说商鞅变法的影响 (参考答案: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孝公死后,商鞅也遭车裂而死,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请同学们思考,商鞅变法失败了吗 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并没有失败,改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加速了秦国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 教师讲述:时代在变,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歇,从古至今,中国一直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现在,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使世界各国从中受益,而且将使世界各国更加理解中国、支持中国,并与中国开展合作实现共赢。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种代入式的学生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而主动去探究这些枯燥的政治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交流中感知历史的能力。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既有金戈铁马的气魄,也有发展生产的繁华;既有创新变革的胆略、又有百家争鸣的自由。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历史时期,是一股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政权变更:从奴隶主到新兴地主 (二)战争变化: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三)经济变化:生产力水平进--步提高 (四)变法改革:封建化进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