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5 17: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莎士比亚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自由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梁祝故事》就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愿望,在梁祝故事中,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实际上它也象征着自由。 请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在故事中,梁和祝两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是祝家对祝英台婚姻的强行干预。梁祝化蝶的含义就是:作为蝴蝶,他们现在是自由的。人们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那么,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怎样的一出人间悲剧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二、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品。
2、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对话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介绍剧作家: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10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9部历史剧(如《查理三世》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7年,包括了7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4部戏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8——1613年,包括3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四、释题
课文节选部分是原作第二幕第二场,这一场简称“阳台会”。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夜相见和互诉衷肠,通过这对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与封建势力的阻拦形成的激烈矛盾冲突,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自由的爱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求美好感情、追求幸福、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精神。
迅速阅读全文并划分文章层次五、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
写了两人会面前的独白,表达相思爱慕之情。
第二部分(到“再等一会儿,我就会来的”)
主要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月夜晚相会并互诉衷情。
第三部分(到结尾)
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情景。
六、问题探究
1、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
  
“受过伤”指的是感情的创伤,这句话表达了罗密欧陷入了对朱丽叶的深深思念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他内心的慌乱与焦灼。2、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
把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太阳”在西方文学文化中象征着圣洁与美丽。正如《诗经》、《楚辞》里常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贤臣等等。zxxk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用这些字眼来表达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 Z.xxk4、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
这句话写出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撕成粉碎”是表现他向封建伦理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5、“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在朱丽叶眼中,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月亮)也是不可靠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情人自身。 z/xxk
七、人物形象分析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八、主题呈现技巧剖析
1、节选这场戏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一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温暖的晨曦;另一方面运用西方诗歌中适合于描写爱情的诗体,如十四行诗等,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中。
2、莎士比亚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句句独白充满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既然她这样妒忌着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脱下她给你的这一身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给愚人穿的。”
“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象征封建包办婚姻,说“它是只配给愚人穿的”,表达了主人公对它的憎恶和反叛,也反映了主人公对自由婚姻的憧憬。
九、迁移拓展:
《西厢记》中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成为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双双以死告白天下,一个以美满收场,一个却以悲怆结局。在反封建的题材上,《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可结局却迥然不同,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思维提示:中西戏剧的比较 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所以,大多表现为“悲——欢——离——合(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悲——欢——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总结: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使两部剧作结尾迥异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自《诗经》、神话以来,都在追求一种爱情婚姻的美满和社会生活的和谐。
儒学中“大同”、“中庸”、“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爱情故事往往是饱经挫折与坎坷之后终成眷属。但是西方人自希腊神话产生以来,文学作品中悲剧的色彩尤为浓重。这就与西方渐次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分不开。
但是悲喜剧在中西方都有存在,因而作家个人的构思亦有不同。倘使张生与莺莺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的结局,也未为不可,只是中国老百姓不一定买帐。同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终成眷属,主题中的反封建意识也就受到削弱。 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规律点拨:
文艺来自生活,学会站在生活的高度来欣赏文学作品,并且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感情。
2、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并写500字左右的评论。
?
作业: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