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9 22: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三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焚书坑儒)。"这句话意在( )
A.主张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希望强化文化的专制统治
C.肯定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D.说明八股取士的严重危害
3.“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次数多 B.范围广 C.时间长 D.和平交往
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带领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 D.沿海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5.故宫太和殿里的装饰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柱子上缠的是龙,屏风、宝座上雕的是龙,屋顶上盘的是龙,皇帝锦袍上绣的是龙……太和殿里可以说是龙的世界。设计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A.暗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B.突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C.强调皇权的威严和神秘 D.体现中国民间建筑的特色
6.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列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7.下表中的信息共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土地兼并严重 B.皇帝昏庸腐朽
C.奸臣把持朝政 D.宦官徇私枉法
8.下面年代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9.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这说明台湾府的设立( )
A.巩固了东南海防 B.发展了海外贸易
C.抵制了西方侵略 D.促进了台湾开发
10.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人民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11.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番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促进商业繁荣 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 D.抑制土地兼并
12.军机处有“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一切重要文件均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13.根据下面漫画中的图文信息,我们可以得出清政府( )
A.法制森严 B.自给自足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
14.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对忠以的盛赏,干合道》《钟尴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物女付面母刺字》褒扬了爱国忠君的壮举,《于渔余豕》则禺暴势力的鞭挞。这反映出京剧( )
A.建立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 B.成为批判专制统治的工具
C.体现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D.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15.对于《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如果“当作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封建社会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结束 D.君主专制的崩溃
二、简答题(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帝”指的是谁 “帝方自操威柄”能够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3分)
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二》
(2)根据材料二,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该变化对文化教育有何消极影响 (4分)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军需房”的设立有何作用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朝采取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某学者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摘编自席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3分)
材料二:明政府最后准许葡萄牙人留居、管理澳门,也曾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但毕竟澳门在距离上与明朝政治中心相距遥远。最后还是采取了广东进士霍汝霞提出的“怀柔”政策,即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
——摘编自杨军《葡萄牙攫取澳门主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在澳门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及这一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4分)
材料三: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在广州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有哪些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明初到清朝,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对如今我国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薏……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有关农田水利的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朝官修的《钦定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的山东、河北、陕西较为普遍地实行三年四熟或两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棉花种植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当时面临的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一些合理的建议。(2分)
19.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5分)
材料:
(1)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监督西藏 地方政务;在东北地区,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订了, 这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4分)
(2)根据图文信息,概括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3分)
(3)根据图文信息,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C 6.C 7.A 8.D 9.D 10.A 11.C 12.D 13.C 14.A 15.B
16.答:(1)“帝”:明太祖朱元璋。原因: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2)内容:科举考试要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格式:考试文体要求用八股文。消极影响:禁锢了思想,扼杀了人才。(类似亦可)
(3)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将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类似亦可)作用: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
制进一步强化。
(4)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7.答:(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任答一点)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任答两点)
(2)政策:怀柔政策。表现形式:建立城池,设置官守,用柔道治理。
(3)机构:广州十三行。原因: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维护清朝统治。(任答两点)
(4)变化:从主动对外交往到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借鉴: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要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言之有理即可)
18.答:(1)表现:采用新式农具;大力兴修水利,形成排灌网络;农学著作大量出现;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实行新的耕作制度。(任答三点)原因:统治者的政策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特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任答两点)
(3)问题: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速高于耕地的增长速度,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4)建议: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商业发展;结合家乡自身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9.答:(1)驻藏大臣;《尼布楚条约》
(2)方式:平叛;战争;册封;设立机构。(任答三点)
(3)【示例】观点:有效的边疆治理能促进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论述: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例如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为安定边疆,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结论:可见,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