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6 08: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预习检测
请看题: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哪一部书?
2、这部书的作者是谁?
3、这部书又称(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历史著作。
4、( )、( )、( )被称为“春秋三传”。
5、“春秋五霸”是指( )( )( )( )( )。预习检测
请看题: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哪一部书?
2、这部书的作者是谁?
3、这部书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
4、《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5、“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à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字词注音朗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熟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熟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春秋时期形式简图秦晋郑楚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2.在佚之狐的举荐下,烛之武最初是什么态度?2.在佚之狐的举荐下,烛之武最初是什么态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4.烛之武用那些话说服秦伯退兵的?4.烛之武用那些话说服秦伯退兵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④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晋侯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5.晋侯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层次的内容秦晋围郑(发生)临危受命(发展)劝退秦师(高潮)迫晋退兵(结局)文 章 结 构概括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分析
? 在个人不得志之时,他修身养性,韬光养晦,静观时局;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退敌安国。他不计个人得失深明大义的品质、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人物概括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足智多谋,不计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安危的谋臣形象?
? 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说退秦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正面)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正面)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正面)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反面)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反面)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