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的字音;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 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的字音;会写“午、节”等7个字。 2.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的字音;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与端午节相关的视频资料。 选择内容丰富、节日气氛浓郁的视频,以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在观看视频时,引导学生注意节日的日期和相关活动。 2.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个人体验。 ① 询问学生在端午节通常参与哪些活动。 ② 讨论包粽子的习俗,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粽子以及尝试过的粽子馅料。 3. 简介粽子并引入课题。 提供关于粽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别称、制作方法和种类。 强调不同地区粽子的多样性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4. 板书课题并带领学生齐读。 将“端午粽”作为课题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发音并理解课题的意义。 1. 观看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注意视频中提到的节日日期和活动内容。 2.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体验和感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述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参与的活动。 谈论个人对粽子的喜好和尝试过的不同馅料的粽子。 3. 聆听老师对粽子的介绍,了解其文化意义和多样性。 学习有关粽子的知识,包括它的制作方法和不同地区的特色。 4. 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板书的课题“端午粽”。 通过齐读加深对课题的记忆,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 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提醒学生借助拼音多次练习生字的读音。 2.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帮助学生认读。 组织小组抢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读生字。 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词语。 3. 监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 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教授“加一加”和“熟字比较”等识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字形规律。 介绍新偏旁及其含义,加深学生对字形结构的理解。 4. 指导学生书写会写字。 展示动漫笔顺,讲解书写要点,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和书写规则。 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让学生跟着书空练习,注意字体结构和比例。 组织学生描红、临摹,并提供个别指导。 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同学之间进行评价和讨论。 鼓励学生用已学字组成词,进行读写练习。 1. 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字并反复练习。 使用拼音辅助工具,加强生字的读音训练。 2. 参与小组抢读活动,争取获得词卡。 在小组内与同伴合作,共同认读生字。 3. 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识字方法,互相学习。 接受教师的检查和指导,根据提示识记生字。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实例记忆字形。 运用“加一加”和“熟字比较”等方法,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4. 跟随教师的指导,练习书写会写字。 观察动漫笔顺,注意字的结构和比例。 跟随教师范写,进行书空练习。 进行描红、临摹练习,不断改进书写技巧。 参与作品展示和评价,从他人书写中学习和提高。 将所学字组合成词,进行读写练习,巩固记忆。
三、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 在播放音频前告知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并思考文中描述的粽子的特点。 2. 布置自学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利用拼音自主阅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流畅。 指导学生给每个自然段编号,并思考关于粽子味道的问题。 3. 组织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并进行归纳总结。 听取学生的汇报,帮助他们整理和提炼关键信息。 4. 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要点。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5. 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 建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分享端午节的家庭传统和习俗。 6. 安排对应的课后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练习所学知识。 提供适当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 认真聆听课文朗读音频,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集中注意力,尝试捕捉文中关于粽子的描述。 2. 独立阅读课文,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确保阅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给每个段落编号,并思考文中提到的粽子种类和重点描述的内容。 3. 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4.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复习和思考,准备好参与课堂互动。 5. 回家后与家人交流,实践学习内容。 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方法,了解家庭中庆祝端午节的传统。 6. 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认真完成作业,通过练习加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组织复习字词。 利用游戏形式如“开火车”等活动,让学生认读、抢读、齐读含会认字的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深记忆。 进行听写练习,让学生写出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然后让同桌之间相互评价和纠正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书写这些词语。 2. 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 使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或之前学习内容的延伸,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1. 参与“开火车”等认字游戏,积极抢答和集体朗读。 在游戏中认真认读词语,争取快速准确地读出字词。 2. 进行听写练习,互评互纠。 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写出词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与同桌交换检查,找出错误并纠正,最后再次练习书写,以达到正确无误。 3. 聆听教师的谈话,准备迎接新课内容。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谈话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新课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二、朗读课文,体会心情 1. 组织学生接力读课文。 选择四名学生依次读课文,让其他学生仔细聆听并指出读得不足的地方,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出示短语,并示范如何正确朗读,强调轻声“的”的读法,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并画出“( )的( )”式短语,并进行同桌互读、小组互读。 出示长句子,分析句子中描述粽子特征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通过提问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是怎样的,并在之前短语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 强调方位词的正确停顿和读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读出长句子。 3. 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然后再次指名个别学生读,以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进步。 1. 参与接力读课文的活动,认真听取同学的朗读并积极提出建议。 在接力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出同学们的不足之处,并在读完后提供反馈。 2. 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朗读练习。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正确的朗读方式,尤其是轻声“的”的读法。 在文中找出“( )的( )”式短语,并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互相练习朗读。 积极参与讨论,描述粽子的特征,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加深对长句子的理解。 3. 参与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在分组读、合作读和师生对读等活动中,积极表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在被指名单独读时,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同时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继续改进。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 指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 选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通过关键词语“一到……总会……”来理解。 练习朗读,强调“一到……总会……”和“盼着”的重读。 讨论端午节的其他传统习俗。 2. 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并思考外婆包的粽子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句子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粽子的美、香、味等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叠词的美感和作用,并积累使用。 指导学生按顺序描绘粽子的样子,并感受其香味和口感。 3. 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并思考外婆包的粽子的花样。 交流汇报外婆包的粽子的种类。 通过“美滋滋”一词,感受粽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4. 指导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 思考并交流对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的理解。 分组讨论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和端午节的起源。 5.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班上表演朗读。 评选“朗读之星”,鼓励学生的朗读表现。 6. 拓展活动:学做“粽子代言人”。 鼓励学生向大家介绍和推荐粽子,培养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并参与评价和讨论。 通过关键词语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练习朗读,突出重点词语。 分享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交流外婆包的粽子的特点。 分析句子,理解粽子的外观、香味和口感。 发现并学习叠词的用法,积累词汇。 按顺序描述粽子的样子,感受其特点。 3. 自由读第3自然段,了解外婆包的粽子的花样。 交流外婆包的粽子的种类。 通过“美滋滋”一词,表达对粽子的喜爱和感受。 4. 自读第4自然段,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分组讨论诗人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起源。 5. 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班上表演朗读,争取成为“朗读之星”。 6. 参与拓展活动,作为“粽子代言人”介绍和推荐粽子,展示自己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四、总感受亲情,作业设计 1.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爱”。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朗读一个重点句子。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 第一组朗读:“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体现外婆对家人团聚的盼望。 ② 第二组朗读:“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显示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和对家人的关爱。 ③ 第三组朗读:“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表达外婆希望邻里和睦、分享快乐的心愿。 讨论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家庭、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2.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除了端午节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全班交流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过节经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布置本课对应训练。 1. 分组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 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负责朗读一部分,共同完成整句的朗读。 边读边根据教师的引导想象文中的情景,体会句子中的情感。 2. 参与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其他传统节日的问题。 与同学交流各自对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和亲身经历。 3. 完成本课对应的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读好词语、短语,读通文中的长句子。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生活经历来理解作者对粽子的描绘、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