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9 23:42: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蒹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 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3. 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
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
2.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蒹(jiān)葭(jiā):芦苇。
溯(sù)洄(huí):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道阻且跻(jī):道路艰险且升高。
晞(xī):干
3. 深入研读: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第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追寻者的惆怅之情。每章第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追寻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蒹葭、白露、伊人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1. 蒹葭:象征着追求爱情或理想过程中的阻碍和困难,它的茂密和连绵不断,暗示了追求的艰难和漫长。
2. 白露: 象征时光的流逝。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迷茫。
3. 伊人:理想或追求的目标的象征。代表着美好而难以企及的东西。
4. 河水:暗示人生的道路或追求的过程,如同河水般曲折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阻挡。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清冷的意境,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或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 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诗中的主人公不断追寻“伊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2. 求而不得的惆怅:尽管努力追寻,但始终无法到达“伊人”的身边,这种距离感让人感到惆怅和失落。
3. 孤独与迷茫:在追寻过程中,主人公独自面对艰难险阻,心中难免产生孤独和迷茫之情。
4. 坚持不懈的精神: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主人公依然不放弃对“伊人”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5.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伊人”可能不仅仅代表爱情,还象征着人们心中美好的事物或理想。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追求过程中的艰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遐思。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1.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 情景交融:通过对蒹葭、白露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迷茫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对“伊人”的追寻和思念之情。
3. 象征手法:用蒹葭象征着爱情路上的阻碍,用“伊人”象征着心中的理想或追求的目标。
4. 虚实结合:“伊人”的形象若隐若现,既实指心上人,又虚指心中的美好愿景,给人以朦胧、神秘的美感。
5. 意境营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6. 溯洄溯游的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河边来回追寻的过程,表现出对爱情或理想的执着。
4. 拓展延伸:
比较《蒹葭》与《雨巷》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蒹葭》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爱情观念:体现了古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以及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环境: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动荡或不安,使得人们在追寻理想时充满困难。
自然崇拜: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审美取向:诗歌的朦胧、含蓄之美,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礼仪文化:追寻“伊人”的过程,可能暗示了对礼仪、道德等方面的追求。
诗经文化:作为《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诗经》的整体风格和特点。
农业社会背景:蒹葭是常见的植物,反映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特点。
理想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5.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