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环节 学习方法
导入+解读目标 3分钟 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尝试通过知识线索,理解本节课主线知识。
读学 15分钟 1.读学勾画: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学习成果记录】的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2.读学疑难:将不会或不清楚的勾画序号写于前板 3、组内互学:组内互相检查勾画知识点是否到位,对于一些名词尝试性的进行互相解答和讨论。
课文解读 1、小组内尝试互相解答课文内一些名词知识点。 2、对一些专有知识名词进行解释,逐字翻译。
研展 5+8分钟 1.研学:仔细阅读研展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小组研学。 2.展示: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有一定板书展示。
重难点15分钟 通过史料论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解答重难点。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白话讲解。
知识梳理和思考 对本节课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实并尝试记忆。 思考本节课重难点,理解其中含义。
巩固练习8分钟 当堂巩固:选择题---必做,问答题---选做。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掌握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展升华。
2、掌握西学东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认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提升目标:1、掌握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掌握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分析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意义。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读学 积累 课文部分 知识点问题提示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了解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了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大概情况。 知道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知道汉字对东亚、东南亚一带的影响。 了解唐朝文化的传播和日本大化改新。 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
名词解释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中这句诗的原意是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它禀受的天命却是新的,焕发出了新气象。后来人们又将这句诗的意思进行了引申,形容中国虽然是个古国,但其使命却在于维新,即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使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延续至今,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研展任务
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基础知识补充(书上缺失的重点内容):
1、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2)佛教在一定时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3)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
2、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抗拒力面前,佛教文化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即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改变自身面貌,以适应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
(1)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
(2)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
(3)佛教不仅在义理佛款一支上积极附会、迎合士人喜好,而且在民俗信仰佛款教上也积极依附中国民间习俗。
(4)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款哲学、传款方式的同时,也在改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从而得到创新与发展
两汉之际,佛数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宋明时期的儒学大师们以儒学为核心,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创立了理学,实现了儒学的哲理化和思辨化。
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1)积极: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推动了主流价值观(儒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2)消板: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
(1)伴随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具有被动性,以救亡图存为宗旨。
(2)西学的传播渠道广泛: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传教士和留学生(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
(3)学习的内容逐渐深入。
(4)学习阶级、阶层广泛: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先进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
(5)西学传播影响深刻:西学的引进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
5、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1)要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2)文化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文化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4)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6、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由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观共存;由三纲五常逐渐向人权、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博爱等转变。
(2)原因: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和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旧的阶级仍然存在,使中国成为一个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复杂的社会。②西方价值观的冲击。③中国有识之士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④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
7、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1)思想上: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2)文化上:推动中国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化,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唐朝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
②开放的社会风气,对外交往频繁。
③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意义: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建筑等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了朝鲜、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地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9、日本的大化改新
(1)背景
①中华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
②从中国留学归国的日本学者的推动。
③日本阶级矛盾尖锐,急需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把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3)影响: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0、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火药武器对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起了重要作用,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使人类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欧洲人借鉴中国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5)总之,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11、儒家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时代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兴起。
(2)原因:欧洲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和平发展;欧洲人民饱受神权和王权压迫,期盼身心解放;中国儒家文化存在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
(3)欧洲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
(4)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借儒学抨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
(5)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