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了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知识梳理】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希腊化时代”:
1、背景:
(1)亚历山大远征:
(2)亚历山大的统治:
含义:
表现:
4、影响: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蒙古三次西征:
时间 征服活动
第一次 1218年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
2、影响:
【重点阐释】
1. “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
(空间) (时间)
欧亚非 约300年
“化”——表示过程、体现渐进性的特点
2.“希腊化时代”形成的原因
(1)统治者的提倡 (2)种族融合 (3)文化中心东移
3、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 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限时训练】
1.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恒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这一“帝国”指的是(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希腊化一般是指希腊化时代,又有它特定的空间范围。希腊化的地域空间大约包括希腊本土、马其顿、埃及、利比亚,以及亚洲的西部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土耳其等)的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3.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
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 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
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4.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建立了蒙古汗国,之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结合地图和史实,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第一次西征征服了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地区
B.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C.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
D.西征后蒙古占领地区没有建立完全的中央集权统治
5.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6.“—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7.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
A.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战争和征服客观上也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经济发展促使战争的出现,战争同时也推动经济发展
8.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人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人日本 D.瓷杯瓷盘随郑和下西洋传到阿拉伯
9.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东征,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
A.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 B.马其顿顺利征服了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 D.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
10.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
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
11.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岀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材料三 罗马帝国将各个文明汇聚成大河。罗马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罗马帝国的强盛。同时罗马同时使原来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流,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试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直逼印度恒河”“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希腊北部的城邦马其顿强大起来,征服并统一了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率领军队开始远征,历时10年,灭亡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故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错误,排除。
2.B
【详解】
材料“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表明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化的地区,但却被希腊文化同化,B正确;希腊的商业相比于罗马而言较为落后,排除A;希腊是多神崇拜,而罗马最终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排除C;罗马帝国的财富远远超过希腊,排除D。
3.B
【详解】
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帝国建立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B正确;AD是帝国建立的直接表现,不是意义,故均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4.A
【详解】
第一次西征征服的是花剌子模,大致位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境内,故A错误,符合题意;三次西征后蒙古汗国发展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忽必烈时期蒙古在西方的统治权已经脱离元朝控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详解】
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以后三百年间,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民主传统为专制主义取代,结合马其顿和东方王权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政体,B项正确;亚历山大并未“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A项错误;希腊化文明与希腊古典文明一脉相承,是对古典文明的继承与光大,C项错误;希腊化文明中存在几大帝国,社会政治结构并不是绝对整齐划一的,D项错误。
6.A
【详解】
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平方式,而亚历山大东征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冲突方式。所以,人类的交往有战争冲突与和平交往。A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不能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排除;佛教传入中国不适合帝国的扩张与崛起,C排除;亚历山大东征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吸引力,D排除。故选A。
7.B
【详解】
据材料“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传播与交流,故B正确;A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3-14世纪正值史上三次蒙古西征,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故A项正确;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遣唐使来华带中国唐三彩入日本发生在唐朝,时间在公元9世纪以前,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出现于明代,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
9.D
【详解】
根据材料“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可知,亚历山大在东征在过程中其想法发生变化,即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同伴的想法,没用强调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亚历山大在东征在过程中其想法发生变化的现象,没有体现马其顿征服波斯帝国,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没有强调 亚历山大处事优柔寡断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0.A
【详解】
从材料中的“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渗透有希腊文明的特质。故答案为A项。希腊文明影响力大,不能认为具有侵略特征,排除B项;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排除D项。
11.(1)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罗马帝国的统治,使地中海地区保持了比较长期的和平。帝国境内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奴隶制商品贸易不断发展。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3)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发展。大国扩张只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应该促进文明文化的和平交流。(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详解】
(1)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岀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等信息可得出亚历山大的对外扩张给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根据材料“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等信息可得出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维护了地区和平,促进罗马帝国的强盛”可得出罗马帝国的统治,使地中海地区保持了比较长期的和平;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将各个文明汇聚成大河”“罗马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等信息可得出帝国境内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奴隶制商品贸易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原来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流,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可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进一步频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共同发展,大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种形式。
12.(1)措施:拓展疆域,鼓励通商;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意义:促进了蒙古帝国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
(2)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交流。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让商人自由经商”、“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始辟其路”,、“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了鼓励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等措施。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帝国时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对促进帝国境内贸易发展,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中“亲征花刺子模”、“进军撒麻耳干”、“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等信息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战争和和平两种。表现:根据材料二中“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主要有,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交流。
13.看法:《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又是有限的。
(1)《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曾记载元朝曾遣使至波斯,且使者中三人名字相同,可见《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可信的;即使《马可波罗游记》只是记录了中国和远东的见闻,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是有限的。如《永乐大典》中并末记载派遣马可波罗——家护送公主一事,可见《马可波罗游记》可能只是记载了一个传闻,因此这会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
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做为史料又有其不足之处,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马可 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可以概括出对《马可 波罗游记》的看法;然后,根据材料“据《马可 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据《永乐大典》记载……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