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浙、簇”等六个生字,流畅书写“浙、罗”等十五个字,确保对“杜鹃、气势”等十五个词汇的精确读写,为你的语言基础添砖加瓦。
2.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准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让文本的韵律和情感跃然纸上。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探寻金华双龙洞的独特魅力,感受其背后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4.尝试为课文编制提纲,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总结能力,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条理分明。
5.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让这份美好情感成为你生活的动力与源泉。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进轨迹。
2.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独特的地貌魅力。
3.用心锤炼课文提纲编写,锤炼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
构建课文的提纲,深化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记忆,锻炼思维逻辑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踏上新课的征程
1.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她那无与伦比的神奇与壮丽,总令人心生敬意,情不自禁地想要将所见之景、所感之情分享给更多的人。今天,我们将紧随文学巨匠叶圣陶的步伐,一同探寻他游历金华双龙洞后的所思所感。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我们将共同揭开这一神奇溶洞的神秘面纱,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课题呈现:《记金华的双龙洞》
2.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精心制作的录像,将学生们引领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溶洞世界,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其中的奇幻与美丽。
二、独立研读课文
1.优雅地流畅朗读。
要求:发音精准,生僻字明确无误,句子流畅自然。对于不明白的词汇,不妨借助词典或参考上下文来深化理解,挖掘其深层含义。
2.盛情邀请几位学生逐一连贯地朗读课文(教师会在适当的时候纠正发音,并帮助他们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等词汇的精确含义)。
3.自我深度阅读(目标是清晰地梳理出课文的脉络和主题)。
(1)深思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径是如何的?
(2)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巧妙地对课文进行分段,提炼每段的主旨,并精准地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3)师生共同探讨,分享各自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三、再次品味课文
1.请同学们沉心静气,再次细读课文,深刻领悟其中的意蕴,努力探寻文章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解之处,请用横线轻轻标注,为我们后续的探讨留下空白与契机。
2.此刻,愿你们汇聚小组的智慧,热烈分享彼此的思考与洞见,携手探索那些令人琢磨不透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将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观察与倾听你们的阅读、思考与交流,适时地给予启发与引导,以期点燃你们思维的火花,拓宽思考的边界。
3.随后,我们将开启一场全班的思想碰撞与交流盛宴。我热切期待着你们积极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并提出在小组探讨中仍未能解开的疑团。对于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即时解答;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方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留待下节课继续深入探索与讨论。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溯已学,引领新知
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是按照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
学生们积极回应后,教师在黑板上清晰地勾勒出这条路径:从路上出发,穿过外洞,再经过狭窄的孔隙,最终抵达深邃的内洞,最后从洞内走出。
二、精心探究课文的首两个段落
1.请全身心地投入朗读第一段,并深思其内在含义:
这一段为我们披露了哪些至关重要的信息?是岁月的流转,还是场景的转换?
2.请自学第二段,并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前往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1)请进行自学并加入小组讨论。 (教师也将参与讨论)
(2)随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重点提示:
①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繁茂的映山红,它们生机勃勃,顽强地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坚韧与活力。
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盛开的油桐树,它们的花朵繁茂,生机盎然,为这片山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③眼前的山,沙土呈现出独特的粉红色,这种色彩在我们其他地方似乎难以找到,它给这片山林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
④那么,山、花、树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通过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深深喜爱。特别是“或浓或淡的新绿”,它描述了山上植被繁茂,叶子因光照、季节等因素而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这种色彩的变化给整个景色增添了层次感和生命力。“明艳”则是对眼前景色的总体描述,意味着色彩鲜明,美丽动人。闭上眼睛,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吧。
⑤此外,我们还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正如句子所说:“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溪流的变化,都是因为山势的起伏变化所导致的。溪流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时而平缓,时而湍急,而溪声也因此时刻变换着调子。这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所以,如果要进入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这种溪流的变化,更增添了我们对双龙洞的好奇和期待。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句话,感受其中的美感。作者以其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来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带领我们一同进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潜心钻研课文的第三、五段
1.我们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鼓励各小组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在一旁细心观察,为学生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指导与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深入学习第三、五两个段落,并辅以投影展示思考题:
(1)内洞与外洞各自独具哪些鲜明的特色?你是从哪些精妙绝伦的词句中洞察出它们的独特之处的?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汲取了哪些新的知识与见解?
2.开展全班性的深入讨论与交流。
重点提示:
(1)外洞宛如宏伟的大会堂,广阔无边。置身其中,仿佛可以容纳千人乃至八百人的会议,而不会感觉拥挤。这雄伟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板书:大)
(2)洞口外的景象充满了力量与威严,山势巍峨高耸,形态奇特,仿佛大自然在展示它的庄严与磅礴。(板书:有气势)那么,如何理解“突兀森郁”这四个字呢?
(3)内洞神秘莫测,令人流连忘返。由于内部光线昏暗,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显得更加突出。这些自然形成的岩石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真可谓神奇无比。(板书:奇)那么,“变化多端”和“颜色各异”这两个词语,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呢?
(4)双龙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洞顶上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形石钟乳。那么,这两条龙在现实中又是什么呢?它们其实是两个形态曲折、延伸的石钟乳,如同两条巨龙在洞顶蜿蜒盘旋。现在,你是否对“蜿蜒”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原来,它原本是用来形容蛇类爬行的样子,而在这里,则用来描绘洞顶两个石钟乳那曲折、弯曲的形态。
(5)除了上述描述,还有哪些句子为我们揭示了内洞的独特之处呢?至于“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它告诉我们,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足够美丽和奇特,无需过多想象。但当我们把它们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形象时,它们的魅力就会更加无穷无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6)那潺潺流淌的溪流,其源头藏匿于幽深黑暗的石洞之中。 (板书:深邃的石洞)
在课文中,泉水在哪些地方得到了展现?让我们一起来追踪其流动的轨迹。 (并在黑板上清晰标出泉水的流向路径。)
3.此刻,请各位学生专心致志地朗读第三和第五段。 (希望你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外洞的雄伟壮观、宽敞高远,以及内洞如梦似幻的神秘魅力。)
四、深度挖掘第四段内涵
1.请你沉浸于本段文字中,独立思考并细心品味其中的深层含义。试着从中领悟出它所蕴含的智慧与启示。
2.随后,我们将展开小组讨论与思想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将穿梭于各组之间,倾听每位同学的独到见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家的理解程度及可能存在的疑惑。
3.最后,我们将邀请每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心灵感悟。期待你们用流畅的语言,通顺的叙述,优美的措辞,以及吸引人的表达,将你们的收获和体会展现给大家。
重点提示:
(1)这个狭窄的孔隙,便是通往内洞的必经之路。
(2)在这狭小的孔隙中穿梭,不禁让人惊叹其微小。这正是孔隙的独特魅力所在。(板书:微小)
(3)作者仰卧在小船中,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穿梭于洞穴之中。他是如何保持平衡,避免与岩壁擦身而过的呢?他又在这片神秘的地下世界中收获了哪些独特的体验?
投影句子:“我满怀好奇,独自仰卧于小船之内,感受着周围的寂静与神秘。孔隙的高度和宽度都极为有限,稍有不慎,便可能碰破额头,划伤鼻梁。”
重新解读这些句子,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深层的意义:
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精妙地描绘出了作者的姿态之低,仿佛整个身体都与船底融为一体,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②“挤压”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被紧紧地压在一起的状态。作者在如此狭窄的孔隙中,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与山石紧密相连,这种压迫感让他深切地体验到了“挤压”的含义,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描绘能力。
③请各位同学深入阅读投影上的句子,细心体会作者那紧张而又新奇的感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4.再次翻阅这段文字,你会发现作者以独特的顺序展开叙述。这种顺序不仅使得描述更加条理清晰,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背诵这段精彩的文字。
五、请指定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段。
六、全篇回顾
游历双龙洞,沿途美景令人如痴如醉。外洞壮丽辽阔,仿佛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内洞则如梦似幻,宛如仙境般神奇。穿越那神秘莫测的孔隙,令人心潮澎湃的愉悦感油然而生,为作者带来了无尽的美的享受。作者巧妙地将游览的脉络与泉水流淌的轨迹相互交织,使我们在阅读中仿佛能亲身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共同领略双龙洞的美丽。
七、看全文录像
八、布置作业
将那段深邃的文字深深镌刻在心间——那是第五自然段的独特韵味。
第三课时
一、探寻旧知,启迪新知
1.在第五自然段的背诵中,重温昔日的智慧与韵味。
2.倾听课文的朗读,沉醉于语言的韵律之美,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
3.跟随作者的足迹,探寻他是如何有条不紊地领略双龙洞的神奇与美丽。
二、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全过程,将自然景观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无限热爱与赞美。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在心灵的深处得到了洗礼与感悟。总体而言,本文的主旨在于表达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与崇敬,以及通过双龙洞之旅所获得的深刻启示和内心升华。
三、材料安排
1.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2)描述路上的所见所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叙述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
(5)描绘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述乘船出洞的经历。
2.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3.学生试着给课文列出提纲。
4.交流并订正。
四、布置作业
①摘录并背诵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这个结构适用于描述景物或事物的形态变化,例如:“大海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舞蹈动作时而轻盈飘逸,时而热烈激昂”,“我的心情时而愉快轻松,时而沉重压抑”等。)
即使……也……(首先阅读课文范句,理解分句间的转折关系,然后由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最后指导学生仿照造句。)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散文,出自叶圣陶先生之手,语言直白优美,逻辑清晰,描绘细腻生动。全文围绕“外洞、孔隙、内洞景物”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深刻领略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在回味自己的教学经历时,有几处独特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
一、条理分明,脉络紧凑
本篇游记巧妙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观察与游历体验。教学中,指导学生默读并圈出关键词,如“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从而清晰掌握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深入朗读,品味文本语言,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表达,与作者共同沉醉于风景之美。
通过绘制游览图,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游记的写作精髓,感受字里行间的匠心独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溪水的流向仿佛文章的灵魂,贯穿全文。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将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揭示文章的隐含线索。
学生在朗读中逐渐体会到外洞的雄伟、孔隙的幽深、内洞的神秘,进一步领略游记的魅力。教授游记时,紧扣作者的游览顺序,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对于长篇课文,这种方法更能凸显其优势。紧扣脉络,让作者的思路与教学者的引导相得益彰,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品味领悟,精彩在演绎中绽放
课文中对孔隙的描绘,作者的笔触尤为细腻。水流在孔隙下轻轻流淌,岩壁峻峭矗立在其上,两者间仅容一艘小船穿梭而过。正是这逼仄的空间,让我们对其感受尤为深刻。这段进入内洞的描写,没有繁复的辞藻,却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孔隙的狭窄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着重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不仅是一种声音的表现,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深入文本的“读进去”与思考相辅相成,而从文本中汲取的“读出来”则是感悟的结晶。学生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思考和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和启发他们,让他们逐渐深入。在这堂课中,朗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仅涵盖了整篇课文或自然段的诵读,还聚焦于关键词句的深入解读。
我鼓励学生先自主练习朗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语句与师生分享。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投入,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更加愿意投入阅读、深入思考,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语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最终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借助课件演示,展示了只能容纳两个人的小船如何在狭窄的孔隙中穿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孔隙的低矮和狭窄。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突破了文章的难点,还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是审美的接受者,更是审美的创造者。他们通过感官和心灵的结合,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舞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品味与领悟相互交织,精彩在学生的演绎中绽放。
"简约而不简单,质朴而富有内涵",这是语文教学一直追寻的理想境界。通过深情的朗读,我们感受文字的力量;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理解文本的精髓,领略学习语文的无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