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基础复习
第二单元速记知识清单及高频考点练习
【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豌豆(wān) 僵硬(jiāng) 预示(yù) 囚犯(qiú)
窗框(kuàng) 即使(jí) 潜水(qián) 物质(zhì)
摇撼(hàn) 荧光屏(yíng) 揭(jiē)晓 青苔(tái)
按(àn)照 洋溢(yì) 蝙(biān)蝠 敏锐(ruì)
障(zhàng)碍 苍蝇(yínɡ) 证(zhènɡ)明 躲避(bì)
喧(xuān)嚷 屋檐(yán) 家雀(qiǎo)儿 斑斓(lán)
二、易写错的字
恐: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卧钩起笔与左边第二画竖的起笔齐平。
驶:右边是“史”,书写时注意不要多加一横。
竖:下部是“立”不要写成”土。
系: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橫。
究:下部是“九”,不要漏写“丿”。
豌: 左窄右宽“豆”最后一笔变提。
僵:提示:左右结构,右部是三横两“田”。
世:右部是“己”,不是“已”。
核:右部两撇中第一撇长,第二撇短。
三、一字组多词。
荚(jiá) 豆荚 荚膜 豌(wān) 豌豆 豌豆叶
按(àn) 按照 按摩 僵(jiāng) 僵硬 僵尸
苔(tái) 苔藓 舌苔 囚(qiú) 幽囚 囚衣
框(kuàng)框子 框图 溢(yì) 洋溢 充溢
蝙(biān) 蝙蝠 蝙獭 蝠(fú) 蝙蝠 蝠鲼
启(qǐ) 启动 启发 即(jí) 即兴 即便
锐(ruì) 锐利 敏锐 系(xì) 联系 关系
铛(chēng) 铃铛 饼铛 蝇(yíng) 苍蝇 蝇头
证(zhèng) 考证 证据 揭(jiē) 揭开 揭破
障(zhàng) 障碍 故障 荧(yíng) 荧惑 荧光
屏(píng) 屏蔽 屏幕 鲍(bào) 鲍鱼 鲍酪
唤 (huàn) 叫唤 呼唤 技(jì) 科技 口技
获(huò) 收获 捕获 赖(lài) 赖皮 赖帐
潜(qián) 潜入 潜藏 亿(yì) 亿万 亿昌
索(suǒ) 思索 绳索 奥(ào) 奥妙 深奥
舶(bó) 船舶 宝舶 质(zhì) 质量 本质
哲(zhé) 哲理 先哲 兰(lán) 兰花 兰章
避(bì) 躲避 避让 撼(hàn) 震撼 摇撼
喧(xuān) 喧闹 喧哗 素(sù) 素净 朴素
污(wū) 污染 污浊 雀(què) 朱雀 燕雀
炊(chuī) 炊烟 野炊 檐(yán) 屋檐 房檐
驻(zhù) 驻扎 驻屯 蛀(zhù) 蛀牙 蛀齿
拄(zhǔ) 拄喙 枝拄 捐(juān) 捐赠 募捐
娟(juān) 娟秀 娟妍 绢(juàn) 手绢 绢子
苞(bāo) 打苞 苞米 雹(báo) 冰雹 灾雹
四、多音字。
系 雀 涨
称 钻 横
悄塞 蒙
五、同音字。
shì 适(舒适) yú 余(余波) jí 即(立即)
事(事情) 愉(愉快) 及(及时)
试(试验) 渔(渔民) 极(南极)
六、形近字
【豌 碗】豌豆 饭碗 【枪 抢】手枪 抢夺
【深 探】深入 探头 【坚 竖】坚持 竖立
【便 硬】方便 僵硬 【绳 蝇】绳子 苍蝇
【注 驻】注水 驻扎 【煤 媒】媒婆 烧煤
【培 赔】培养 赔钱 【芬 氛】芬芳 气氛
豌(豌豆) 按(按照) 恐(恐怖) 愉(愉快) 枪(手枪)
婉(婉约) 案(档案) 怒(愤怒) 偷(偷窃) 抢(抢劫)
僵(僵硬) 唤(呼唤) 纪(世纪) 亿(百亿) 绳(绳子)
疆(边疆) 焕(焕发) 记(记忆) 忆(回忆) 渑(渑池之会)
七、重点词语
1.必须掌握的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耐心 愉快 曾经 蚊子
即使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奥秘 联系 物质
世纪 技术 程度 超过 任何 改善 驾驶员
2.四字词语
又胖又美 黑暗无光 王公贵族 翻转不定
3.成语
横七竖八 呼风唤雨 出乎意料 腾云驾雾 归根到底
八、近义词
按照—依照 黑暗—昏暗 僵硬—僵直 丰满—饱满
穷苦—贫苦 虚弱—衰弱 愉快—高兴 用途—用处
安静—宁静 的确—确实 地步—程度 洋溢—充溢
光彩—光辉 注视—凝视 感激—感谢 灵巧—灵活
秘密—奥秘 发现—发明 敏锐—敏捷 清楚—清晰
依赖—依靠 洞察—洞悉 幻想—梦想 改善—改进
依然—仍然 证明—证实 躲避—躲藏 震撼—震动
轻盈—轻巧 柔弱—软弱 鲜艳—艳丽 喧嚷—喧哗
暖洋洋—暖烘烘 湿漉漉—湿淋淋 横七竖八—乱七八糟
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出乎意料—意想不到
九、反义词
温暖—寒冷 僵硬—柔软 打开—关闭 丰满—干瘦
广阔—狭小 虚弱—健壮 相信—怀疑 仔细—粗心
安静—喧闹 愉快—苦恼 盛开—凋零 继续—中断
漆黑—明亮 秘密—公开 灵巧—笨拙 敏锐—迟钝
密集—稀疏 喧嚷—寂静 轻盈—笨重 清楚—模糊
依赖—独立 幻想—现实 紧密—松散 鲜艳—暗淡
改善—恶化 猛烈—微弱 确定—怀疑 美丽—丑陋
暖洋洋—冷冰冰 横七竖八—井然有序 出乎意料—不出所料
十、词语积累。
1.ABB式的词语:暖洋洋 慢吞吞 静悄悄 水淋淋 湿漉漉
类似的词语:黑漆漆 白茫茫 绿油油 水灵灵 胖乎乎
2.含有数字的成语:横七竖八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类似的词语:一唱一和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一毛不拔
3.含有近义词的成语:腾云驾雾 和颜悦色 日新月异
4.量词:一个豆荚 一粒豌豆 一个口袋 一块板子 一个裂缝 一个囚犯 一个早晨一个花园 一根棍子
5.动词:钻进裂缝 长出叶子 产生希望 洋溢光彩 发着亮光 捕捉飞蛾 系铃铛 揭开秘密 改变方向 安装雷达 发出电波 依赖自然 潜入深海
6.修饰词:丰满的豆荚 广阔的世界 小小的顶楼 温暖的太阳光 兴奋的眼光 柔嫩的叶子 健康的光彩 清朗的夜空 极细的电线 敏锐的眼睛 黑暗无光的世界 美好的生活 银色的雨幕 轻盈的身体 猛烈的风雨 紧紧地捏着 安静地躺着 快乐地微笑
7.词语搭配
(丰满)的豆荚 (广大)的世界 (愉快)的想象 (兴奋)的眼光
(柔嫩)的叶子 (健康)的光彩 (清朗)的夜空 (猛烈)的风雨
(腾云驾雾)的神仙 (出乎意料)的发现 (黑暗无光)的世界
十一、句子积累。
1.比喻句
(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把豌豆比作囚犯,说明最后一粒豌豆的生存环境很恶劣,没有阳光和自由。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
2.设问句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特点。这两个设问句说明了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
3.反问句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这确实是难为蝴蝶。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
4.排比句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排比句的使用,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蝴蝶的弱小,也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和着急。
5.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
(2)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
(3)母亲虽然不太相信,但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6)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
6.含义深刻的句子。
(1)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2)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课文一开始写飞机,是因为课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先写飞机在夜里能安全飞行,后写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这句话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
(4)20 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诗句本意形容纷纷扬扬的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课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十二、课文回顾。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台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6.《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7.《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激发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探索科学的兴趣。
8.《蝴蝶的家》以“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为线索,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十三、读一读,背一背。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十四、单元复习要点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夜间飞行的秘密》: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3.《呼风唤雨的世纪》:能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4.《蝴蝶的家》:能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5.会写人物特点类作文。
十五、“1+X”阅读
推荐篇目:《世界上最有趣的科学书》
推荐理由:此书以“有趣”为窗口,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科学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外太空的起源,怎样驾驶直升机,如何像海盗一样说话,拯救地球的10种途径,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有哪些,抵达德古拉城堡的官方路线,被一只毒蜘蛛叮咬后有哪些症状……这些问题都会在这本书中一一找到答案。
阅读方法:可以提前根据书目内容进行提问、猜测,然后去阅读、验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十六、素养与能力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体会豆荚的愿望,说明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2.《夜间飞行的秘密》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介绍了飞机飞行运用的原理与蝙蝠探路相近,激发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4.《蝴蝶的家》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对小动物的关爱。
5.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6.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积累文言文。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会运用成语典故,同时积累文言文。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课题解读
本文通过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通过描写五粒豌豆的经历,来赞叹生活,好在描写了五粒豌豆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豌豆的事情,让人感动。
2.课文重点解读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
理解: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事故时更加人性化。
(2)“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理解:从这粒豌豆的话中可以感受到此时的它是多么兴奋。要飞向广大的世界了,这对它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
(3)“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进裂缝的豌豆比作一个囚犯,把失去自由的小豌豆和其他拥有自由的豌豆进行对比,说明第五粒小豌豆的生存条件很艰苦。句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充分体现了最后一粒小豌豆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的可贵精神。
(4)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理解:母亲从豌豆苗身上看到了希望,她希望豌豆苗快快成长,长成一个小花园,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快乐,所以她将这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
(5)“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理解: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女孩的病之所以慢慢有了好转,是因为小豌豆的成长激发了小女孩对生命的渴望,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小豌豆一样长得又快又好。小豌豆开出了紫色的小花,更给小女孩单调的病中生活带来了色彩和快乐。
(6)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理解:“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说明小女孩已经恢复了健康。豌豆开花了,小女孩的病也好了,这奇迹正是豌豆带给小女孩的。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理解:通过小女孩随着豌豆的生长前后变化的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豌豆苗在长叶、爬蔓、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悦、生机和活力。小女孩在小豌豆顽强生长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她的病就慢慢地好了。
(8)像最后一粒小豌豆那样,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迪和鼓舞的事物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示例:白杨:茫茫的戈壁滩,风沙扑面,在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我们却能看见白杨树挺拔的身影。
青松:数九寒冬里,许多植物都已凋零。在大雪的覆盖下,青松仍然挺直了它的脊梁,不被风雪压倒。
3.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成熟后的不同经历,以及在第五粒豌豆的精神鼓舞下,受病痛折磨的小女孩振作起来,她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的事,称赞了小豌豆平和、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4.学有所得
每个人都要充满爱心,同时在困难的时候不丧失希望和信心,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精神上的鼓舞、激励,往往能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困难,获得新生。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理解:虽然只是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但对于卧病在床,不能自由活动的小女孩来说,那豌豆顺着绳子生长,就相当于一个小花园。
(2)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和其他豌豆有什么不同?
理解:最后一粒豌豆的想法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其他豌豆都有着好胜的心,希望自己飞得最远,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3)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理解:作者说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表达了他为小女孩恢复了健康,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
(4)在五粒豌豆中,你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粒?
理解: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了不起,它落入长满青苔的狭小的空间里,不抱怨,不沮丧,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
(5)其余的豌豆曾经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结果如何?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
理解:其余的豌豆都曾想飞得远远的,有的甚至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它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其中三粒被鸽子吃掉了,一粒落到了水沟里;从中我们体会到:理想要切合实际,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2)豌豆
豌豆,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小叶卵圆形;花于叶腋单生或数朵排列为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冠颜色多样,随品种而异,但多为白色和紫色。子房无毛,花柱扁。荚果肿胀,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青绿色,干后变为黄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原产地中海和中亚细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种子含淀粉、油脂,可作药用,有强壮、利尿、止泻之效;茎叶能清凉解暑,并作绿肥、饲料或燃料。
(3)关于提问的名言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李政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陶行知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布鲁巴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诺瓦利斯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
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1.课题解读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2.课文重点解读
(1)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理解:从关联词“即使……也……”可以看出蝙蝠夜间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同时,也告诉我们蝙蝠善于夜间飞行,引起人们的兴趣。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理解:这个反问句引出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3)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理解: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4)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理解:“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
(4)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理解:科学家共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结果是一个铃铛也没响,一根绳子也没碰着;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是铃铛响个不停。由此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3.主题概括
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课文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4.学有所得
谁能想到小小的蝙蝠竟能和雷达联系在一起,进而对人影只能五类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向ら影响呢?大自然真奇妙,人类只有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取得从大的进步。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课文的描写顺序。
理解:课文按“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写的。
(2)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理解: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3)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理解: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了“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唆。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4)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
(5)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理解: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6)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理解: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种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自动恢复平衡。这样一来,飞机即使是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
(7)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理解:示例:①生活清理:利用超声波对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系统及取样玻璃片进行清洗。②临床医学治疗: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生物体内的病变。③超声测距:利用超声波测量海水的深度。
7.课外拓展
(1)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2)雷达
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3)超声波
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 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4)仿生学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仿生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科学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1.课题解读
呼风唤雨就是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2.课文重点解读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理解:“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理解:“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3)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理解: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证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
(4)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千里眼”指神话传说中能看得很远的人。现在的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等相当于“千里眼”;“顺风耳”指神话传说中能听得很远的人。生活中的电话、收音机等相当于“顺风耳”。“腾云驾雾”指神话传说中神仙用法术乘云雾飞行。火箭、飞机实现了“腾云驾雾”的功能。
(5)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3.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4.学有所得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琐事,可以交给智能机器人来打理;纳米服装、绿色食品、生态建筑、无人驾驶技术将深刻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生命“密码”被破译,科学家们将能用基因“语言”和疾病“对话”。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理解:因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巨大,而且这些科技成就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方便。而这种改变只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就实现了,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理解:“发现”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3)“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
理解:现代的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等相当于“千里眼”,电话、收音机等相当于“顺风耳”,飞机、火箭等相当于“腾云驾雾的神仙”。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理解:这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大雪纷纷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现在经常用来形容某些生机勃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用这句诗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5)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理解:20世纪之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对自然非常依赖,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加深,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6)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理解:示例:科学是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全是好处,也有灾难。例如,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2)关于科学技术的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童第周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诺贝尔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华罗庚
(3)20世纪的重大发现与发明
飞机: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了蓝天。这架飞机被叫作“飞行者1号”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莱特兄弟。
青霉素:人们称青霉素是20世纪最有贡献的药品,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计算机: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电视:1923年,电视机的灵魂显像管诞生了。电视技术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40年代,1954年则开创彩色电视的纪元,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电视台。这个方盒子为人类制造了无数欢乐的时光。
(4)推荐阅读。
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
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第一条汽车生产线: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石英钟:1929年,世界上第一批石英钟问世。
拉链:1931年以后,拉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
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
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棵自然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第8课:《蝴蝶的家》
1.课题解读
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为雨天时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2.课文重点解读
(1)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bì)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hàn)着,雨点密集地喧(xuān)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
理解:生动地描写了雨天恶劣的自然环境。“吼叫”“震撼”“喧嚷”突出了环境的嘈杂;“雨幕斜挂”“冲洗遍了”突出了雨大。
(2)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lán),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蝴蝶的轻盈、斑斓、柔弱、是经不起风雨的,所以“我”非常着急。
(3)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定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树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lù)漉的。
理解:屋宇,麦田、树林、花朵、老树干的底面都不能避雨,都不是蝴蝶的家。这一部分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自己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进行否定,让读者也跟着替蝴蝶担心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蝴蝶的关心。
(4)她的话说得倒是不错,但我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下雨时蝴蝶藏身的地方。谁要是能说给我听,我就不着急了。
理解:女孩的话很肯定,她确信蝴蝶是有家的。表现了女孩的天真和对蝴蝶的喜爱之情。
3.主题概括
本文以问题和思索为主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串首尾,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4.学有所得
为蝴蝶找家,虽然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但是那又多有何妨,关键是寻找的过程是有美丽的。只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相信我们眼前的世界都实是美好的!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会躲在哪里呢
理解:可能会躲在冒着炊烟的屋檐下。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理解: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身上的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关爱之情?
理解:第1自然段中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刻画,第2自然段中对蝴蝶的弱小形象的刻画,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蝴蝶的担心。第3、4自然段,作者的猜想与追寻也表现出对蝴蝶的担心与关爱。
(4)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理解:①本文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世界奇妙现象的探索欲望。
世界中很多奇妙的事儿,我们没去想过、问过,真正被问的时候,也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都见过美丽的蝴蝶,却真不知蝴蝶的家在哪里。结尾的引人深思,更引得孩子们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②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层层铺垫,反复强调“蝴蝶的家在哪里”。
写一种事物,不一定就单写事物本身。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可以拿来丰富文章内容,既可避免内容的单调,也可避免写法的单调。这也引导学生如何“行之有文”,“言之有理”,能引得观者共鸣。
③拟人化的手法,设问句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本文贴近孩子的生活,这是生活中的语文,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我以为,完成一篇阅读习题,不只是把一篇文章当做工具,考验学生的语文技能,也应有大语文观的思想:文章本身对孩子也要有“立人”的意义。
7.课外拓展
(1)作者简介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著有《苦女翻身记》《 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2)蝶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大约有 14000 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 1200 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 0.7 厘米左右。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3)描写蝴蝶的诗(词)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李贺《蝴蝶飞》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陈克《菩萨蛮》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一欧阳修《阮郎归》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1)交流内容
围绕“提问题”说说提问的角度、方法以及自己的感受。
(2)范例展示
①阅读课文时,可以就课文的某一部分内容提问,把问题写在旁批上;也可以就整篇课文提问,把问题写在课文后面。
如:学习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我知道既可以针对局部,也可以针对整体来提出问题。
②阅读课文时,可以从课文内容、课文写法、获得的启示等角度来提问。
如:学了《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知道还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等角度来提问。但是,从文章的“写法”角度提问太难了,我常常不知道怎么提。
③有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有的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的问题特别有深度,我们要注意筛选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如: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我明白了要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我觉得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阅读的过程,好像就是提问的过程。
(3)阅读时,积极提出问题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能让我对课文的思考更深入,理解也更全面。
边读边思考,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能保持一种较为专注的阅读状态,学习的效率会很高。
2.字词句运用
(1)认一认,读一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熟字,右边为生字。我们可以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如,“培”为提土旁,猜测字义可能和土相关,试着组词“培土”,最后通过查工具书我们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部分加土,后引申为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所以还可以组成词语“培养、培育、培训”等
第二部分由三组汉字组成,每一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我们可以先了解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如,“账”字,通过回忆熟字“财、货”等,猜测含有贝字旁的字与金钱有关。然后尝试着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3.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体会:第一组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第二组第一句反复运用“叫”,语气连贯,节律强劲,行文有节奏感,能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而第二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我的发现:这三组句子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深入思考;②有助于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③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④表示强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4.积累运用
释义:①喜欢思考问题会变得聪明,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使自己狭隘、渺小。
②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审辨、追问,要慎重地、深入地开展思考,要明白地辨别真伪、美丑、善恶,要切实地身体力行,这样才能收获人生真谛。
③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 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
④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告诉我们不用为自己不懂得一些道理而感到羞耻,告诫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有了问题不去向老师请教。
单元高频考点
1.关联词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用关联词来仿写句子。
2.《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会以课内阅读形式出现,考查五粒豌豆的性格和结局以及最后一粒豌豆的神奇力量等。
3.《蝙蝠和雷达》会考查用关联词填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课内阅读会考查科学家的三次实验,以及蝙蝠是如何探路的。
4.《呼风唤雨的世纪》会考查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经常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蝴蝶的家》会以改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反问句,经常出现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作者对蝴蝶的情感。
6.本单元作文,常以“小小‘动物园’”为题进行习作考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一、基础检测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蝙蝠(biān biǎn) 铃铛(dāng dàng) 系着(jì xì)
障碍(zhàng zàng) 荧屏(píng bǐng) 立即(jí jì)
2.读拼音,写词语。
(1)这里héng qī shù bā地放了这么多条tiào shéng。
(2)科学jì shù与我们的生活lián xì越来越紧密,它很大chéng dù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chāo guò半数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shàn liáng的人,值得xìn rèn。
3.把下面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到合适的括号里。
塞 装 听 拉 蒙 系 做 捕 封 揭
( )绳子 ( )铃铛 ( )实验 ( )秘密 ( )耳朵
( )眼睛 ( )飞蛾 ( )嘴巴 ( )雷达 ( )声音
4.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 冷清—( ) 强烈—( )
失望—( ) 公开—( ) 一般—( )
5.给下面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 )它们中的一个问( )老这样坐下去( )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觉得似乎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6.按要求填一填。
(1)【注 驻】 ( )水 ( )扎 【煤 媒】 ( )婆 烧( )
【培 赔】 ( )养 ( )钱 【芬 氛】 ( )芳 气( )
(2)每组两个字的______相同,_____不同,像这样的字还有____和____。
(3)“赔”的偏旁是____,表示意思和_____有关,这样字还有____和____;“芬” 的偏旁是____,表示意思和_____有关,都具有这个偏旁的二字词语是_____和______。
二、积累运用
1.给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这里( )温暖( )舒适。
(2)( )你能住我,( )请你来吧!
(3)( )母亲不相信,( )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
(4)( )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5)它( )飞, ( )从嘴里发出种声音。
(6)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我( )起来( )为蝴蝶着急。
(8)它们是( )高兴,( )鲜艳。
2.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仿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用关联词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仿写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意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课文中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
(2)园里的花朵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 ( )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儿;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 ( )
4.补充完整下列名句,再选择填空。
①好问则裕,________________。 ——《尚书》
②博学之,________,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 ——《礼记》
③智能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充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韩愈
(1)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说这个意思的是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我们都应该做到句子________________。
(3)人有疑问、有困惑是正常的,正所谓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到的。
(4)表达勤学好问这个主题的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填空。
(1)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________________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________________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蝙蝠不仅能在夜里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篇幅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________。
(3)《呼风唤雨的世纪》本文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________,展示了________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________和________。
(4)《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个故事中,第______粒豌豆的经历最值得称赞,因为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一)(2022·山东省 临沂市 罗庄区·四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节选)
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豆子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我想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的。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
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1.照例子仿写。(各仿写2个)
胖得要爆裂开(带“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洋洋(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的问句在这一自然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中,“此刻”代表的时刻是______________,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可知,本文描写了五粒豌豆的不同经历,第一粒落在________,后来被鸽子吃掉,第二、三粒________,第四粒落在________,第五粒落在________。作者最赞赏________,因为他认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5.假如你做豆荚的第六粒豌豆,在豆荚炸开前后,你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2·山东省 烟台市·四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碍”的音节是( ),“荧”的部首是( )。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仿照——( ) 重复——( )
阻碍——( ) 打开——( )
3.读了这个片断,我知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蝙蝠在夜里是这样飞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们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你能从生活找出相关的例子吗?
①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们根据________________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
(一)(2022·四川 绵竹地区·四年级专题练习)海报阅读。
1.“图书漂流”活动海报上的副标题还空着,请你帮忙取一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海报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材和教辅类用书不能捐赠
B.4月23日之后,“图书漂流”现场活动便结束了
C.本次活动是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而举办的
D.凡是向图书馆捐赠两本图书的师生,都可获得一张捐赠纪念卡
3.读句子,改病句。(2分)
①捐赠图书要求:非教材、教辅类用书,无不良内容。
②凡在4月6日至4月20日期间向图书馆捐赠三本及以上图书,可获得图书馆制作的捐赠纪念卡一张。
以上其中一句是病句,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第________句是病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为“图书漂流”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吗?(25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2·广东省 广州市 海珠区·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①满,遍 ②水过满,漾出来 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①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②计划 ③希望得到,谋取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 冷清—( ) 强烈—( )
失望—( ) 公开—( ) 一般—( )
3.选文标题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三自然段,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萤火虫为什么要发光? 这个问题应该从哪个自然段提出?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对象的?仿照这种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2·四川 成都 锦江区·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生命之网
茂密的森林,(辽阔 辽远)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切 密切 )。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除害虫。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红三叶草是专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酿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田鼠还破坏了蜂巢。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繁茂了。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 也许)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植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1.用“√”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句俗语,这句话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生命之网”指的是( )。
A.生命的网
B.生命像网一样多
C.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4)仿照给出的例子按短文前四个自然段的内容绘出一条食物链。
示例:农作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想法呢?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2·山东 聊城 东昌府·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显微镜的诞生
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已经( )了玻璃珠的诸多功能,其中一项是放大作用。
在一个空气清新、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位科学家来到园子里散步,他尽情地享受着清晨的愉悦,不时抬头看看栖息在树枝上的小鸟,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园子里正是百花争艳的时候,他不禁去闻鲜花的芬芳。陶醉片刻,他睁开了眼睛,猛然( )透过露珠,下面的叶子显得比正常的大得多。他马上找来了一些透明的物体,包括玻璃,发现带有曲面的玻璃和露珠一样也有放大的作用。
基于这个( ),人们开始利用玻璃制成放大镜,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此外,玻璃还被制作成眼镜,帮助人们提升视力。
显微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荷兰的一位眼镜制造商查理艾·詹森( )的。
荷兰的眼镜制造业发达,查理艾·詹森就是这个行业中的一员。由于业务需要,他对玻璃镜很有研究,在使用透镜制作眼镜之余,他经常研究透镜的性质。
一天,查理艾·詹森将两个不同的透镜重叠在一起,透过这两块透镜,他万万没想到,地上的蚂蚁居然有狗那么大。这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查理艾·詹森把较小的一块透镜片装在一个小铁桶中间,把较大的透镜片装入一个大的铁桶,分别固定住,随后把小铁桶放进大铁桶中,使它可以在大铁桶中自由地上下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物体的放大倍数。
詹森的这个( )被称为“魔镜”,而实际上这已经是“复式显微镜”的雏形了。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空气 ( )的阳光 ( )的鸟鸣声
( )的物体 ( )的鲜花 ( )的想象力
2.根据上下文意思,将“发现”“发明”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显微镜是由_____的一位眼镜制造商________发明的。当时人们把这个发明称作“__________”,而实际上这已经是“________________”的雏形了。
4.显微镜是在什么背景下发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查理艾·詹森发明显微镜过程的语句。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检测
1.biān dāng jì zhàng ping jí
2.(1)横七竖八 跳绳;(2)技术 联系 程度;(3)超过 善良 信任
3.拉 系 做 揭 塞 蒙 捕 封 装 听
4.温暖 热闹 柔和 希望 秘密 特别
5.“ ? ” ,“ , 。 —— ! ”
6.(1)注 驻 媒 煤 培 赔 芬 氛
(2)读音和去掉偏旁后的部分 字形(偏旁) 河 何
(3)贝 金钱 财 费 艹 植物 荷花 芹菜
二、积累运用
1.(1)既……又…… (2)如果……就…… (3)虽然……但…… (4)即使……也…… (5)一边……一边…… (6)不是……而是…… (7)一想……就…… (8)那么……那么……
2.(1)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没有贫困,没有伤痛,也没有分离。
(2)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用什么创造美好的生活 用的是我们勤劳的双手。
(4)①北国边塞异常寒冷。②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3.(1)反问 (2)设问 反问 (3)排比 反问
4.①自用则小 ②审问之 明辨之 笃行之 ③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④孰能无惑
(1)① (2)② (3)④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5.(1)五个豆粒 第五粒豆粒
(2)从来没见过跟什么东西相撞 眼睛 嘴和耳朵 雷达
(3)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 巨大变化 灿烂前景
(4)五 给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意思对即可)
三、课内阅读
(一)(2022·山东省 临沂市 罗庄区·四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1.示例:绿得发亮、跳得老高了 乐呵呵、甜蜜蜜
2.引出下文
3.豌豆花盛开的时候 补充说明
4.水笕里 也被鸽子吃掉 水沟里,涨得大大的 长满青苔的裂缝里 第五粒豆
5.“我是一粒健康、饱满的豌豆,我要找到一块适合我生长的地方,长出最美丽的豆秧,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像我一样的豌豆。”
我掉在草坪里,慢慢地与枯草一起埋到土里。……在一个阳关明媚的春日,从睡梦中醒来的我,终于开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二)(2022·山东省 烟台市·四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1.ai 艹
2.模仿 反复 障碍 揭开
3.嘴巴发出的声音 声音 耳朵
4.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5.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6.举例:根据蜻蜓发明了直升飞机,根据响尾蛇发明了响尾蛇导弹等。
四、拓展提升
(一)(2022·四川 绵竹地区·四年级专题练习)海报阅读。
1.示例:给知识一个美妙的旅程
2.D
3.② 在“三本及以上图书”后面加上“的师生”。
4.示例:书,带你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书,给予你智慧的启迪。
(二)(2022·广东省 广州市 海珠区·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1.③ ②
2.温暖 热闹 柔和 希望 秘密 特别
3.比喻 把萤火虫发出的亮光比作灯笼
4.示例:为什么说萤火虫是最可爱的一种甲虫?
作者是怎样介绍萤火虫产卵和保护幼虫的?
5.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
6.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7.先介绍描写对性的特点,最后写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奶奶的花盆里养着这样一株植物:一块一块的茎,像男人的大巴掌,叠罗汉似的摞起来,由下至上,巴掌逐渐变小,颜色也由深绿变成了绿色,吓人的是巴掌上长满了长长短短的针似的刺,谁看了都会望而止步,它就是耐旱的仙人掌。
(三)(2022·四川 成都 锦江区·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1.辽阔 密切 似乎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
势力大的欺压、吞并势力小的。
3.C
4.红三叶草→土蜂→田鼠→猫
5.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我们不要破坏环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四)(2022·山东 聊城 东昌府·四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1.清新 和煦 悦耳 透明 芬芳 丰富
2.发现 发现 发现 发明 发明
3.荷兰 查理艾·詹森 复式显微镜
4.一位科学家发现露珠下面的叶子显得比正常的大得多,还发现带有曲面的玻璃和露珠一样也有放大的作用。人们就利用玻璃制成放大镜,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体。
5.查理艾·詹森把较小的一块透镜片装在一个小铁桶中间,把较大的透镜片装入一个大的铁桶,分别固定住,随后把小铁桶放进大铁桶中,使它可以在大铁桶中自由地上下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物体的放大倍数。
6.示例:有些发明创造虽然源于偶然,但是它们都是科学家在不断地研究探索的前提下诞生的,没有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就不会创造出更多新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