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总复习(七年级)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总复习(七年级)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09:2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七上古诗复习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海水多么荡漾,山岛耸立在海边。
树木浓密,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不停运转,好像是大海吐纳的;
银河灿烂,好像出于大海的广阔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往往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本篇选自《步出夏门行》。
体裁:古体诗/歌行体/乐府诗
理解性默写
1、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描写随着萧瑟风声,突然涌起滔天波澜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用草木点染烘托,表现大海生机勃发,欣欣向荣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
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①开篇点题
②“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③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写出了作者登山所见所思。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大海的辽阔和庄严。
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是静态,后两句是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岛上树木浓密,各种草长得很繁茂,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大浪汹涌而起,感慨万千。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若”是好像的意思)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中心思想: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不住地在哀啼,(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我把思念托付给明月,
伴随你奔赴到夜郎以西!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体裁:七言绝句
理解性默写
1.古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月常常入诗。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彩.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闻布谷鸟叫抒发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表达了朋友离别之际的深情,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要把情谊与明月一直追随朋友而去,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借景抒情,交待写作时令(暮春时节),暗含作者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怀。
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用过五溪写出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作者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怀。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中选取了哪两个事物(意象)有什么作用/为何引“杨花”“子规”入诗:杨花、子规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氛围。表现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不舍。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有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规有离别之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和想象,直抒胸臆,使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怀、同情和思念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被贬友人的关怀、同情和思念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客行他乡的旅途绕向青青的山外,船儿划开悠悠的绿水向前航行。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因为是顺风船帆才能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
就请北归的大雁帮我捎到洛阳城去吧!
题材:思乡诗/写景抒情诗
体裁:五言律诗
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在返乡途中鞍马舟船,日夜兼程,赶路急切的心情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在《次北固山下》中,王湾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借船帆来表现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在《次北固山下》中,王湾欲借北归的鸿雁传书,深刻表达诗人思乡情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海上的昼夜和自然的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可以看出?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运用对偶,“青山”点题,“客路”“行舟”点明作者远离故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江面上风顺、风和,波平浪静、大江直流的开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胸襟与愉快心情。
赏析 “平”、“阔”、“正”、“悬”的表达效果。“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很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两句传神的写出了江面上风顺、风和,波平浪静、大江直流的开阔景象。表达作者开阔胸襟和愉快心情。
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悬挂在高远江天。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生”和“入”的表达效果,炼字赏析类)运用拟人,“生”和“入”赋予”日“和“春”人的意志和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写出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翻译+赏析)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对“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诗“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运用设问/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作者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潺潺流水的小桥旁住着几户人家,
(我)迎着西风,骑着瘦马,一人在古道上独行。
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下,
(我这个)悲伤到极点的游子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体裁:散曲(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理解性默写:
《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景物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萧瑟荒凉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前者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是哀景;后者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景象,是乐景;以乐景衬哀情,更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的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是他的经行地,“西风”正吹到他身上,“瘦马”看似写马,实则借马衬托旅人的辛苦,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运用白描手法,用九种景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情。
请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画面。(翻译+想象)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社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夕阳西下”的作用
1、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承接上文,为下面直接抒发思乡情感做铺垫。4、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
赏析“断肠”二字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断肠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主旨: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的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为朦胧诗鼻祖。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尚未确定日期,
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塘。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花烛,秉烛长谈,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夜雨中对你的思念之情。
简要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的表达效果: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末有期〞的失望融入景色之中,表达了诗人渴望团聚却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涨”是“涨满”的意思,富有动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渴望团聚的愁苦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①渲染了凄凉的氛围,②衬托出诗人渴望团聚的愁苦之情。
“秋”字在诗中的作用:①“秋”字点明季节,②同时烘托了诗人渴望团聚的愁苦之情。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想象,想象未来相聚的情景,更反衬出渴望团聚的愁苦之情。
诗中提到两处“巴山夜雨”,有什么作用:运用反复的修辞,虚实结合,第一个是现在的夜雨,第二个想象回家后团聚时讲述的夜雨景象,突出了诗人对友人(妻子)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愁苦与思念。
七下古诗复习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想天地间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我不禁感到悲伤而怅然流泪!
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理解性默写
1、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写空间辽阔的意境,抒发了悲哀苦闷的心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的久远。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的长河,向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写出了空间的广阔,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寞苦闷的情绪。
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空间中,衬托出人的孤寂渺小。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苦闷的心情。
此诗是一首吊古怀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中有孤独之意。这是全诗的诗眼,体现诗人孤独郁闷,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写出了一位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愤的诗人形象。
思想感情: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听说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理解性默写
1、《登飞 来峰》中,写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暗含诗人对前途憧憬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达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古塔之高,并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反用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5、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6、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用夸张的修辞表现塔高,千寻”正面写塔高,“见日升”从侧面烘托塔高,这两句既写出了塔之高,又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用比喻的手法,“浮云”比喻困难阻力,奸佞小人,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主旨: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感受,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 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腰间层云生起使我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观赏泰山下的显得小了的群山。
体裁:古体诗
写作方法: 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称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传颂名篇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理解性默写
1、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远望中泰山的气势的句子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细望之景,突出傍晚云气升腾,飞鸟归林之景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作者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壮志与抱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泰山高大、挺拔、连绵的特点。
赏析(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字有聚集、汇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②“割”字拟人、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大,遮天蔽日的特点。
整体赏析: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运用拟人和夸张,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画面(细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山腰间团团升起的云气层出不穷,使我心情激荡,久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
赏析(极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化用孟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一个道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泰山美景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及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写景: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上的秋水和金沙,叙事:夜晚我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上靠近酒家的地方议论: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隔着秦淮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讽刺诗
解题:在秦淮河停船
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连用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渲染了悲凉冷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二句叙述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秦淮为上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照应诗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情,引出下文。
2、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典,运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看似指责歌女,实则讽刺不吸取亡国教训,依旧荒淫享乐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担忧。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心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译文:
我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
挥鞭吟诗东去,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不是没有感情的,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诗中是怎样写“离愁”的:用“浩荡”来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用自己的话描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画面: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加无边的愁思,但我毅然举起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
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赏析)的?(深刻含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主旨:表明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想情感。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是一位爱国诗人。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
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
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理解性默写
1、生活中,遇到困境怎么办?陆游在《游山西村》里告诉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游山西村》借“酒”写农家好客的习俗,赞美农民淳朴热情的句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游山西村》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游山西村》中表现农村节日欢乐气氛的句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通过虚写,暗示了游山西村的悠闲惬意,表达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山西村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的句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贯穿全文的主线(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突出了山西村的哪三美?整体描绘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诗人以“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人情美、风光美、习俗美,整体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①“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②“足”是“足够,丰盛”的意思。既写出农村丰衣足食、酒肉丰盛,又写出村民的热情待客。
赏析:“山重…又一村”(角度+内容+情感)
运用对偶修辞,既写出山西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蕴含着人生哲理:无论前路多么迷茫艰难,只要坚定信心,勇于开拓,就会有新的出路、新的天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自然风光与淳朴民风的赞美、喜爱之情。
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分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作用: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无时”的意思是“没有固定时间,随时,暗示了游山西村的悠闲惬意之情,“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 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恋恋不舍和喜爱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农村自然风光与淳朴民风的赞美、喜爱和不舍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