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检测(一)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三下·长沙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周作人,鲁迅二弟,又名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通“蝌蚪”)儿。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选自《呐喊》)
文本二: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节选自《无声的中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觉得北京气候没有春秋,冬夏相接,其实是在暗示这个世界的某种反常:单调乏味、残缺不全、易走极端。
B.爱罗先珂买来科斗儿,是他对抗寂寞的重要行动;此外他主张畜牧种田自食其力,实则是他长期漂泊、为经济拮据所迫。
C.小说中先后发生科斗儿“生了脚”“小鸭吃完科斗”等生命事件,只有爱罗先珂对此有明确的情绪反应,可见其情感细腻。
D.待到蛙鸣鸭叫,“我”依然觉得生活似“沙漠”,原因应当包括爱罗先珂离开后音信杳无,“我”对他的思念无人理解。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是盲诗人爱罗先珂,他诚挚善良,渴求建立互助互爱有活力的世界,他的形象贯穿小说始终。
B.爱罗先珂虽盲瞎,但眉棱“微蹙”是他内心想象力丰富、审美力脱俗的外在表现,足见鲁迅写人之准。
C.小说中写鸡难得长寿与科斗儿的死,是为了反衬鸭的生命力强,并由此写出爱罗先珂对北京的深深绝望。
D.小说刻意弱化情节,是典型的散文化写法,再加上通俗直白的语言,让读者把眼光转向现实做深入思考。
3.请说说你对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寓言故事,常常运用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将道理寄寓在故事里面。有人认为《鸭的喜剧》可以当作寓言故事来读。请结合文本二,从《鸭的喜剧》中“动物的声音”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D
3.①爱罗先珂认为“寂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无人敢发声。
②“我"认为“嚷嚷”是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声音,但是都在互相争斗,不能真正解决问题。③二人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4.①“动物的声音”指文章里的蛙声、鸡鸣声、“鸭鸭”的叫声,比喻当时中国文坛上知识分子的各种声音。
②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罗先珂只有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买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以及最后离去而绝无消息的故事。
③这个寓言故事寄托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及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实则是他长期漂泊、为经济拮据所迫”错误,由原文“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可知,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与“经济拮据”无关。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俗直白的语言”错误,应该是语言朴实、亲切、雅致,比如“微蹙”就是文言词汇,并不“通俗直白”。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一九二二年的时代背景看,当时的旧中国军阀争权、相互倾轧斗殴、五四新文化阵营逐渐走向分化,封建复古派甚嚣尘上,从中国的知识分子角度看,令人困扰、厌烦,故而“我”更多地从严峻的形势中进行反面的总结,称之为“嚷嚷”。爱罗先珂是一位外国人,又是一位盲者,他见不到封建军阀的肆虐,只能常常听见中国仁人志士的坏消息。在五四退潮期,新文学阵营中的文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除去“高升”的和“退隐”的,“前进”者也有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觉。“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便是鲁迅对当时情境的总概括。小说里是借爱罗先珂的话“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与中国形成对比和动物声音的隐喻来表现的。“寂寞”与“嚷嚷”是爱罗先珂和鲁迅先生对当时局势的不同角度的概括,它们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①爱罗先珂认为“寂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无人敢发声。②“我"认为“嚷嚷”是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声音,但是都在互相争斗,不能真正解决问题。③二人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答出“动物的声音”的本义,如文中的“许多虾蟆叫”“咻咻的叫着”“‘鸭鸭’的叫”,;再答出比喻义,即材料二“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无声是指反封建的声音没有了,当时社会上全是支持封建势力的声音占了上风。再概述这个寓言故事: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最后揭示寓言故事的寓意: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蝌蚪声音消失,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规律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故答案为:①“动物的声音”指文章里的蛙声、鸡鸣声、“鸭鸭”的叫声,比喻当时中国文坛上知识分子的各种声音。②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罗先珂只有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买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以及最后离去而绝无消息的故事。③这个寓言故事寄托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及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 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7.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5.D
6.D
7.示例: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
8.示例一:甲组短评思路:
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保存进入下一题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
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
乙组短评思路:
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
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
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能力。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微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作品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5.本题作答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描写开头”赏析错误。应为议论。
B项“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理解错误。文中所写摘荷叶遮太阳、欣赏荷花等都是想象的情景,并非作者自己的实际行为。
C项“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理解错误。丛姓大叔意外康复体现不出荷叶的养生功效。
故答案为:D。
6.D项“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赏析错误。句子④主要是表现作者为寻找新鲜荷叶而一路奔波的急切心情。
故答案为:D。
7.本题注意结合文本相关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可知作者不由得停下脚步,表现了看到荷花时的惊喜。
②由“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可知,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敬畏。
③由“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可知,作者想象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陶醉。
故答案示例为: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
8.本题要求写文学短评思路,可以围绕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或“以荷为媒”撰写。必须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正确的理解,再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评论思路。
如选甲组:
①“乡风”是本文写作的话题。由“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可知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②“荷韵”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在金桥,作者采想象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
③“生态”是本文的主题。“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如选乙组:
“以荷为媒”中“荷”是本文的线索。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看到莲花,觉得它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心生敬畏。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
示例一:甲组短评思路:
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保存进入下一题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
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
乙组短评思路:
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
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
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2023高三下·临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吹牛
红柯
他们正在喝开桌酒。有人在外边喊他。那人说:“你的老朋友马杰龙叫你。”
“啥事?”
“叫你吹牛。”
马杰龙的牧场离镇上有好几十公里。大家嚷嚷:“喝酒喝酒,明天再说。”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他也喜欢马杰龙的牛。他说:“对不起,我得去一下。”大家都在发愣,他就出去了。
他跨上马,一抖缰绳,马踢踏踢踏一路小跑。到出了镇子,马反而慢了,马蹄又碎又轻。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主人腰板笔直,可主人的脑袋是耷拉的。他有马背上睡觉的功夫。到了沙石地带,他就瞌睡。他跟植物一样,对沙石不抱任何奢望。他就打呼噜,他的呼噜声是顶有名的。对他来说睡觉不是停顿,而是新世界的开始。呼噜声是做好梦,你说这有多奇妙!
马杰龙是他的好朋友,去马杰龙家做客,他有这奇妙的感觉,他就能在马背上睡得山呼海啸波澜壮阔。
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草原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也在这强劲的绿色中醒来了。他看见草地上的牛群,黑白相间,跟拼贴画一样。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他和他的马从牛群边走过去。
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马杰龙的老婆在里边起牛粪。女人看见他衣兜里的酒瓶子,女人就嚷嚷。女人不怕他们喝酒,就怕他们胡闹。
每回喝酒,他一定要把马杰龙比下去。女人说:“兄弟你太傻了,你是远道来的客,他以逸待劳,除非你歇一宿。”就这样他养成了马背睡觉的习惯,马杰龙只能跟他打平手。高雅的气氛就是这样出现的,谁也比不过谁,就吹牛,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牧场到底偏僻,吹起牛来马杰龙总是甘拜下风。马杰龙喜欢他吹牛,牧场的人都喜欢他吹。吹牛的范围由小镇到奎屯、石河子、昌吉,最后是乌鲁木齐,那是他去过的最大城市了。
他们醉酒的时候越来越少,可他这嫂子还这么嚷嚷,他就掏出酒瓶让女人看:“没几瓶嘛,你不用怕。”
“你把酒厂搬来我不能不怕,我把他赶出去了。”
“嫂子你真狠心呀。”他腿一夹马就窜出去。
他穿过紫色的苜蓿,穿过蓝色的毋忘我,眼前出现大片大片的草原菊。
他的朋友马杰龙就坐在金黄的菊花地上。马杰龙盘腿坐在花毯上,传说中的哈萨克王就这样坐在白毡上眯着眼睛看他美丽的草原。马杰龙大手一撇,他就顺着那手势坐在地上。他的屁股可以感觉到鼓鼓囊囊的草原菊,花朵像锦缎绾出来的。
“吃这个。”马杰龙摘一朵草原菊丢在嘴里,他也摘一朵,慢慢咀嚼,麻丝丝的,草腥味儿很浓,咽下去后却有一股清香,香味儿是从鼻子里散出来的,他说:“好厉害的花,沁到肺里了。”马杰龙打了个清冽的喷嚏。马杰龙咽下一颗草原菊,便有一个喷嚏爆出来。
“草原妙就妙在这味儿上。”
“还有喷嚏。”
“喷嚏真好。”
他们把酒瓶举起来对着太阳看。马杰龙说:“太阳成女人了,太阳穿着红兜兜。”他说:“咱们斯文些,女人看咱哩。”他坐端正,马杰龙也挺挺胸,马杰龙说:“你嫂子就是这么个人,爱叨叨,其实她喜欢咱喝酒,也喜欢你吹牛。”
“嫂子是好嫂子,咱给嫂子敬一杯。”他们喝得高兴,就向太阳敬酒。
太阳雍容华贵,拎起金光灿烂的裙摆走开了。
“你嫂子就这么个人,不叫她弄菜,她非弄不可。”
太阳蹲在绿色草原上,草原亮堂堂的。草原上的女人都是这样做饭,用干牛粪燃起一堆火,煮奶茶煮肉。
马杰龙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片,摇得哗啦啦响。那是一张现金支票,是奎屯一家食品厂的,上面的数字是十二万五千元。
“一大群牛变成一堆洋码数字,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太阳在草地上捡牛粪。太阳把牛粪点着了,烈火熊熊,发出轰轰的吼声。
“那是我的牛在叫。”马杰龙抹一下脸,泪水就不见了。
“喂老兄,是你卖掉的,人家给你的价钱很公平。”
“价钱确实很公平,我就是受不了。我赶到奎屯心里就发毛,我告诉他们,这里根本不是牛呆的地方,牛应该呆在草原上。厂长说,你后悔也来不及了,牛全宰掉了。我大叫,二百头牛啊。厂长说,我们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手下人也嚷嚷,别说二百头,两千头也是一眨眼的工夫。我问他们杀牛干什么,牛跟你们有仇吗?人家就说我是苕子(新疆人把疯子叫苕子)。”
“你确实有点苕。”
“你说我的牛能回来吗?”
“能回来。”
“那你就给我吹一吹,我的牛怎么能回来。”
“那里已经有一头牛了,”他指着草原上的太阳,告诉马杰龙,“嫂子在挤奶哩。”
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
马杰龙把酒全灌下去了,马杰龙说:“我的牛回来了。”
他说:“我的牛也回来了。”
他的脑子里铮响一下,他拿不住自己了。他从兜里拔出最后一瓶伊犁特,咬开盖子,对着瓶嘴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这回他没看见太阳的红兜兜,太阳完全一副蛮横相,硕大的脑袋上挺着两只角,一颠一颠跑起来。
他说:“牛来了。”
马杰龙说:“那是我的牛。”
他说:“那是我的。”
他们争得很厉害。他们的脑袋“嘭”撞在一起,“嘭”又撞一下,他们的脑袋就起了牛犄角。他们撞得很厉害,牛犄角越撞越大,他们感到吃惊,他们就摸自己的额头,上边确实长了牛犄角。
他们不撞了,他们往回走。走到家门口,女人就叫:“头怎么了?”他们说:“让牛撞了。”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这“绿色的光芒”指的是草原上生机勃勃的绿草,作者用梦幻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天地交界处的景色。
B.作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草原人的风俗,极具地域特色,道出了一种单纯、质朴而又深沉含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马杰龙和牧场的人喜欢“他”吹牛,是因为“他”相较于马杰龙等人来说,眼界更为开阔,想象更为丰富,马杰龙则代表了一部分生活简单、纯真质朴的草原牧民的形象。
D.“他”故意在吹牛的过程中将草原菊想象成牛,意在劝慰马杰龙,但是马杰龙并未获得心理慰藉,二人只能借醉酒来消愁,更为小说增添了传统文明逝去的悲壮感。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比喻,如“对着瓶子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写出喝酒的豪气,表现草原人豪迈的性格。
B.小说强调“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与“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形成对比,为后文马杰龙卖牛后的心痛作铺垫。
C.小说与《祝福》相似,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都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
D.小说以开桌酒为起点,喝酒、醉聊,叙事自然流畅,勾勒出人性独特的情态,在酒气、酒疯中将现实与幻觉融为一体,写出浓浓的西北生活情调。
11.有人说本文“消解了人与物之间的天然界限”,请分析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12.小说以“吹牛”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吹牛”的丰富意蕴。
【答案】9.D
10.C
11.①人物与动物关系亲密,如马杰龙对牛群的深情、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②文中赋予自然景物生命的灵性,如醉酒时将太阳想象为女人。③文中人物将自己想象为动物,如最后两人撞脑袋想象自己是牛,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表现。
12.①“吹牛”指日常聊天,是草原人民生活中有趣的调节方式;②“吹牛”特指他对马杰龙的情感安抚,在一定程度上平复马杰龙的伤痛;③“吹牛”指草原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和超越人生的烦恼痛苦。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但是马杰龙并未获得心理慰藉”错。原文“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可看出马杰龙获得了暂时的心理慰藉。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与《祝福》相似,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都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错。小说《祝福》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有人说本文“消解了人与物之间的天然界限”,意在表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①原文“‘一大群牛变成一堆洋码数字,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太阳在草地上捡牛粪。太阳把牛粪点着了,烈火熊熊,发出轰轰的吼声。‘那是我的牛在叫。’马杰龙抹一下脸,泪水就不见了”“他跨上马,一抖缰绳,马踢踏踢踏一路小跑。到出了镇子,马反而慢了,马蹄又碎又轻。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主人腰板笔直,可主人的脑袋是耷拉的。他有马背上睡觉的功夫。到了沙石地带,他就瞌睡”。据此分析出,人物与动物关系亲密,如马杰龙对牛群的深情、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②原文“马杰龙说:‘太阳成女人了,太阳穿着红兜兜。’……‘嫂子是好嫂子,咱给嫂子敬一杯。’他们喝得高兴,就向太阳敬酒”,据此分析出,文中赋予自然景物生命的灵性,如醉酒时将太阳想象为女人。③原文“他们争得很厉害。他们的脑袋‘嘭’撞在一起,‘嘭’又撞一下,他们的脑袋就起了牛犄角。他们撞得很厉害,牛犄角越撞越大,他们感到吃惊,他们就摸自己的额头,上边确实长了牛犄角”。据此分析出,文中人物将自己想象为动物,如最后两人撞脑袋想象自己是牛,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表现。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目“吹牛”的丰富意蕴:①原文“他们正在喝开桌酒。有人在外边喊他。那人说:‘你的老朋友马杰龙叫你。’‘啥事 ’ ‘叫你吹牛。’”据此看出,“吹牛”指日常聊天,是草原人民生活中有趣的调节方式;②原文““你说我的牛能回来吗 ’‘能回来。’‘那你就给我吹一吹,我的牛怎么能回来。’‘那里已经有一头牛了,’他指着草原上的太阳,告诉马杰龙,‘嫂子在挤奶哩。’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马杰龙把酒全灌下去了,马杰龙说:‘我的牛回来了。’” 据此看出,“吹牛”特指他对马杰龙的情感安抚,在一定程度上平复马杰龙的伤痛;③原文“他的脑子里铮响一下,他拿不住自己了。他从兜里拔出最后一瓶伊犁特,咬开盖子,对着瓶嘴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他说:‘牛来了。’马杰龙说:‘那是我的牛。’他说:‘那是我的。’”,据此看出,“吹牛”指草原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和超越人生的烦恼痛苦。
(2023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咕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库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库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洞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放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4.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15.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遂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16.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13.B
14.D
15.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16.纪实性:①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②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文学性:①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②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③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④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都能体现出文学性来。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内涵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文本的体裁特征,结合语境去分析和把握,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13.B.“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错误,原文"时间-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故答案为:B。
14.A.“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除了“交通的便利”,更是因为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寄托。
B.“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错误,应是表现了北洞桥在乡民心中的重要性。
C.“这不符合散文选材的要求"错误;首先,乡民们在桥上供奉神灵就是事实;此外,文中还写到“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民所求,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 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 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而求诸野。礼在哪里 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这正是关注百姓心理、关注现实生活的体现。
故答案为:D。
15.依据“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种别样的美呢 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可概括为: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依据“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可概括为: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
依据“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 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 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可概括为: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依据“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可概括为: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故答案为: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16.(一)纪实性。
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之事都是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所得,作者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
间的关系。
此外,“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 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有菩萨保佑……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 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二)文学性。
“哪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等叙事性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文学性。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
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打拼,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文章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
明的护佑;也会……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
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
此外,文章也不乏修辞及哲理性的评论,如“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时间一点一点,
像流水一样淌走”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 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等,修辞及哲理性评论的使用也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
1 / 1备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检测(一)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三下·长沙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周作人,鲁迅二弟,又名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通“蝌蚪”)儿。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选自《呐喊》)
文本二: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节选自《无声的中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觉得北京气候没有春秋,冬夏相接,其实是在暗示这个世界的某种反常:单调乏味、残缺不全、易走极端。
B.爱罗先珂买来科斗儿,是他对抗寂寞的重要行动;此外他主张畜牧种田自食其力,实则是他长期漂泊、为经济拮据所迫。
C.小说中先后发生科斗儿“生了脚”“小鸭吃完科斗”等生命事件,只有爱罗先珂对此有明确的情绪反应,可见其情感细腻。
D.待到蛙鸣鸭叫,“我”依然觉得生活似“沙漠”,原因应当包括爱罗先珂离开后音信杳无,“我”对他的思念无人理解。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是盲诗人爱罗先珂,他诚挚善良,渴求建立互助互爱有活力的世界,他的形象贯穿小说始终。
B.爱罗先珂虽盲瞎,但眉棱“微蹙”是他内心想象力丰富、审美力脱俗的外在表现,足见鲁迅写人之准。
C.小说中写鸡难得长寿与科斗儿的死,是为了反衬鸭的生命力强,并由此写出爱罗先珂对北京的深深绝望。
D.小说刻意弱化情节,是典型的散文化写法,再加上通俗直白的语言,让读者把眼光转向现实做深入思考。
3.请说说你对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寓言故事,常常运用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将道理寄寓在故事里面。有人认为《鸭的喜剧》可以当作寓言故事来读。请结合文本二,从《鸭的喜剧》中“动物的声音”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 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 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7.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高三下·临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吹牛
红柯
他们正在喝开桌酒。有人在外边喊他。那人说:“你的老朋友马杰龙叫你。”
“啥事?”
“叫你吹牛。”
马杰龙的牧场离镇上有好几十公里。大家嚷嚷:“喝酒喝酒,明天再说。”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他也喜欢马杰龙的牛。他说:“对不起,我得去一下。”大家都在发愣,他就出去了。
他跨上马,一抖缰绳,马踢踏踢踏一路小跑。到出了镇子,马反而慢了,马蹄又碎又轻。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主人腰板笔直,可主人的脑袋是耷拉的。他有马背上睡觉的功夫。到了沙石地带,他就瞌睡。他跟植物一样,对沙石不抱任何奢望。他就打呼噜,他的呼噜声是顶有名的。对他来说睡觉不是停顿,而是新世界的开始。呼噜声是做好梦,你说这有多奇妙!
马杰龙是他的好朋友,去马杰龙家做客,他有这奇妙的感觉,他就能在马背上睡得山呼海啸波澜壮阔。
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草原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也在这强劲的绿色中醒来了。他看见草地上的牛群,黑白相间,跟拼贴画一样。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他和他的马从牛群边走过去。
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马杰龙的老婆在里边起牛粪。女人看见他衣兜里的酒瓶子,女人就嚷嚷。女人不怕他们喝酒,就怕他们胡闹。
每回喝酒,他一定要把马杰龙比下去。女人说:“兄弟你太傻了,你是远道来的客,他以逸待劳,除非你歇一宿。”就这样他养成了马背睡觉的习惯,马杰龙只能跟他打平手。高雅的气氛就是这样出现的,谁也比不过谁,就吹牛,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牧场到底偏僻,吹起牛来马杰龙总是甘拜下风。马杰龙喜欢他吹牛,牧场的人都喜欢他吹。吹牛的范围由小镇到奎屯、石河子、昌吉,最后是乌鲁木齐,那是他去过的最大城市了。
他们醉酒的时候越来越少,可他这嫂子还这么嚷嚷,他就掏出酒瓶让女人看:“没几瓶嘛,你不用怕。”
“你把酒厂搬来我不能不怕,我把他赶出去了。”
“嫂子你真狠心呀。”他腿一夹马就窜出去。
他穿过紫色的苜蓿,穿过蓝色的毋忘我,眼前出现大片大片的草原菊。
他的朋友马杰龙就坐在金黄的菊花地上。马杰龙盘腿坐在花毯上,传说中的哈萨克王就这样坐在白毡上眯着眼睛看他美丽的草原。马杰龙大手一撇,他就顺着那手势坐在地上。他的屁股可以感觉到鼓鼓囊囊的草原菊,花朵像锦缎绾出来的。
“吃这个。”马杰龙摘一朵草原菊丢在嘴里,他也摘一朵,慢慢咀嚼,麻丝丝的,草腥味儿很浓,咽下去后却有一股清香,香味儿是从鼻子里散出来的,他说:“好厉害的花,沁到肺里了。”马杰龙打了个清冽的喷嚏。马杰龙咽下一颗草原菊,便有一个喷嚏爆出来。
“草原妙就妙在这味儿上。”
“还有喷嚏。”
“喷嚏真好。”
他们把酒瓶举起来对着太阳看。马杰龙说:“太阳成女人了,太阳穿着红兜兜。”他说:“咱们斯文些,女人看咱哩。”他坐端正,马杰龙也挺挺胸,马杰龙说:“你嫂子就是这么个人,爱叨叨,其实她喜欢咱喝酒,也喜欢你吹牛。”
“嫂子是好嫂子,咱给嫂子敬一杯。”他们喝得高兴,就向太阳敬酒。
太阳雍容华贵,拎起金光灿烂的裙摆走开了。
“你嫂子就这么个人,不叫她弄菜,她非弄不可。”
太阳蹲在绿色草原上,草原亮堂堂的。草原上的女人都是这样做饭,用干牛粪燃起一堆火,煮奶茶煮肉。
马杰龙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片,摇得哗啦啦响。那是一张现金支票,是奎屯一家食品厂的,上面的数字是十二万五千元。
“一大群牛变成一堆洋码数字,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太阳在草地上捡牛粪。太阳把牛粪点着了,烈火熊熊,发出轰轰的吼声。
“那是我的牛在叫。”马杰龙抹一下脸,泪水就不见了。
“喂老兄,是你卖掉的,人家给你的价钱很公平。”
“价钱确实很公平,我就是受不了。我赶到奎屯心里就发毛,我告诉他们,这里根本不是牛呆的地方,牛应该呆在草原上。厂长说,你后悔也来不及了,牛全宰掉了。我大叫,二百头牛啊。厂长说,我们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手下人也嚷嚷,别说二百头,两千头也是一眨眼的工夫。我问他们杀牛干什么,牛跟你们有仇吗?人家就说我是苕子(新疆人把疯子叫苕子)。”
“你确实有点苕。”
“你说我的牛能回来吗?”
“能回来。”
“那你就给我吹一吹,我的牛怎么能回来。”
“那里已经有一头牛了,”他指着草原上的太阳,告诉马杰龙,“嫂子在挤奶哩。”
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
马杰龙把酒全灌下去了,马杰龙说:“我的牛回来了。”
他说:“我的牛也回来了。”
他的脑子里铮响一下,他拿不住自己了。他从兜里拔出最后一瓶伊犁特,咬开盖子,对着瓶嘴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这回他没看见太阳的红兜兜,太阳完全一副蛮横相,硕大的脑袋上挺着两只角,一颠一颠跑起来。
他说:“牛来了。”
马杰龙说:“那是我的牛。”
他说:“那是我的。”
他们争得很厉害。他们的脑袋“嘭”撞在一起,“嘭”又撞一下,他们的脑袋就起了牛犄角。他们撞得很厉害,牛犄角越撞越大,他们感到吃惊,他们就摸自己的额头,上边确实长了牛犄角。
他们不撞了,他们往回走。走到家门口,女人就叫:“头怎么了?”他们说:“让牛撞了。”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这“绿色的光芒”指的是草原上生机勃勃的绿草,作者用梦幻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天地交界处的景色。
B.作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草原人的风俗,极具地域特色,道出了一种单纯、质朴而又深沉含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马杰龙和牧场的人喜欢“他”吹牛,是因为“他”相较于马杰龙等人来说,眼界更为开阔,想象更为丰富,马杰龙则代表了一部分生活简单、纯真质朴的草原牧民的形象。
D.“他”故意在吹牛的过程中将草原菊想象成牛,意在劝慰马杰龙,但是马杰龙并未获得心理慰藉,二人只能借醉酒来消愁,更为小说增添了传统文明逝去的悲壮感。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比喻,如“对着瓶子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写出喝酒的豪气,表现草原人豪迈的性格。
B.小说强调“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与“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形成对比,为后文马杰龙卖牛后的心痛作铺垫。
C.小说与《祝福》相似,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都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
D.小说以开桌酒为起点,喝酒、醉聊,叙事自然流畅,勾勒出人性独特的情态,在酒气、酒疯中将现实与幻觉融为一体,写出浓浓的西北生活情调。
11.有人说本文“消解了人与物之间的天然界限”,请分析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12.小说以“吹牛”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吹牛”的丰富意蕴。
(2023高三下·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咕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库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库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洞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放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4.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15.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遂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16.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①爱罗先珂认为“寂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无人敢发声。
②“我"认为“嚷嚷”是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声音,但是都在互相争斗,不能真正解决问题。③二人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4.①“动物的声音”指文章里的蛙声、鸡鸣声、“鸭鸭”的叫声,比喻当时中国文坛上知识分子的各种声音。
②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罗先珂只有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买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以及最后离去而绝无消息的故事。
③这个寓言故事寄托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及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实则是他长期漂泊、为经济拮据所迫”错误,由原文“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可知,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与“经济拮据”无关。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俗直白的语言”错误,应该是语言朴实、亲切、雅致,比如“微蹙”就是文言词汇,并不“通俗直白”。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一九二二年的时代背景看,当时的旧中国军阀争权、相互倾轧斗殴、五四新文化阵营逐渐走向分化,封建复古派甚嚣尘上,从中国的知识分子角度看,令人困扰、厌烦,故而“我”更多地从严峻的形势中进行反面的总结,称之为“嚷嚷”。爱罗先珂是一位外国人,又是一位盲者,他见不到封建军阀的肆虐,只能常常听见中国仁人志士的坏消息。在五四退潮期,新文学阵营中的文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除去“高升”的和“退隐”的,“前进”者也有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觉。“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便是鲁迅对当时情境的总概括。小说里是借爱罗先珂的话“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与中国形成对比和动物声音的隐喻来表现的。“寂寞”与“嚷嚷”是爱罗先珂和鲁迅先生对当时局势的不同角度的概括,它们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①爱罗先珂认为“寂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无人敢发声。②“我"认为“嚷嚷”是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声音,但是都在互相争斗,不能真正解决问题。③二人从相反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答出“动物的声音”的本义,如文中的“许多虾蟆叫”“咻咻的叫着”“‘鸭鸭’的叫”,;再答出比喻义,即材料二“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无声是指反封建的声音没有了,当时社会上全是支持封建势力的声音占了上风。再概述这个寓言故事: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最后揭示寓言故事的寓意:以小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蝌蚪声音消失,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规律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故答案为:①“动物的声音”指文章里的蛙声、鸡鸣声、“鸭鸭”的叫声,比喻当时中国文坛上知识分子的各种声音。②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罗先珂只有哀叹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买蝌蚪和小鸭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乐打破人生的沉寂,以及最后离去而绝无消息的故事。③这个寓言故事寄托作者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表现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和死气沉沉,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和失望及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答案】5.D
6.D
7.示例: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
8.示例一:甲组短评思路:
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保存进入下一题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
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
乙组短评思路:
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
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
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过程的分析梳理能力。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微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作品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5.本题作答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描写开头”赏析错误。应为议论。
B项“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理解错误。文中所写摘荷叶遮太阳、欣赏荷花等都是想象的情景,并非作者自己的实际行为。
C项“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理解错误。丛姓大叔意外康复体现不出荷叶的养生功效。
故答案为:D。
6.D项“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赏析错误。句子④主要是表现作者为寻找新鲜荷叶而一路奔波的急切心情。
故答案为:D。
7.本题注意结合文本相关细节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可知作者不由得停下脚步,表现了看到荷花时的惊喜。
②由“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可知,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敬畏。
③由“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 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可知,作者想象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陶醉。
故答案示例为:①惊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②敬畏。觉得莲花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③陶醉。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
8.本题要求写文学短评思路,可以围绕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或“以荷为媒”撰写。必须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正确的理解,再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评论思路。
如选甲组:
①“乡风”是本文写作的话题。由“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 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可知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②“荷韵”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在金桥,作者采想象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
③“生态”是本文的主题。“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如选乙组:
“以荷为媒”中“荷”是本文的线索。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看到莲花,觉得它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她没有纷争,单纯奉献,赏心悦目,心生敬畏。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想象着“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禁流连忘返。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作者赞美金桥,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
示例一:甲组短评思路:
①本文紧扣乡风话题,写乡村美景,叙乡村故事,抒乡情乡愁,做保存进入下一题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②作品以“金桥醉荷”为题,围绕“荷”组织材料,有条不紊叙写“荷事”,可谓荷韵悠悠;
③作品将金桥放置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来抒写,突出荷塘美景、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的生态农业自然村特色,抒发了对金桥的赞美之情,进而表达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
乙组短评思路:
①这篇散文以“荷”为媒,主要写作者路过金桥时对如诗如画之景的见闻和感想,线索明朗,条理清晰,可谓“形敬神聚”;
②文章先写作者因工作关系路过金桥,发现一大片荷塘翠叶,再由荷叶青翠联想到荷叶下乘凉、荷塘边留影,以及荷花绽放、馥郁芬芳的美景,令人陶醉流连;
③由荷塘周边村民的和谐安宁生活,到追忆童年时给母亲采摘荷叶治病的往事,再到村书记介绍金桥的乡村特色,抒发了对这片如画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以荷为伴、终老此地的美好愿望。
【答案】9.D
10.C
11.①人物与动物关系亲密,如马杰龙对牛群的深情、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②文中赋予自然景物生命的灵性,如醉酒时将太阳想象为女人。③文中人物将自己想象为动物,如最后两人撞脑袋想象自己是牛,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表现。
12.①“吹牛”指日常聊天,是草原人民生活中有趣的调节方式;②“吹牛”特指他对马杰龙的情感安抚,在一定程度上平复马杰龙的伤痛;③“吹牛”指草原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和超越人生的烦恼痛苦。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但是马杰龙并未获得心理慰藉”错。原文“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可看出马杰龙获得了暂时的心理慰藉。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与《祝福》相似,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都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错。小说《祝福》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有人说本文“消解了人与物之间的天然界限”,意在表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①原文“‘一大群牛变成一堆洋码数字,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太阳在草地上捡牛粪。太阳把牛粪点着了,烈火熊熊,发出轰轰的吼声。‘那是我的牛在叫。’马杰龙抹一下脸,泪水就不见了”“他跨上马,一抖缰绳,马踢踏踢踏一路小跑。到出了镇子,马反而慢了,马蹄又碎又轻。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主人腰板笔直,可主人的脑袋是耷拉的。他有马背上睡觉的功夫。到了沙石地带,他就瞌睡”。据此分析出,人物与动物关系亲密,如马杰龙对牛群的深情、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②原文“马杰龙说:‘太阳成女人了,太阳穿着红兜兜。’……‘嫂子是好嫂子,咱给嫂子敬一杯。’他们喝得高兴,就向太阳敬酒”,据此分析出,文中赋予自然景物生命的灵性,如醉酒时将太阳想象为女人。③原文“他们争得很厉害。他们的脑袋‘嘭’撞在一起,‘嘭’又撞一下,他们的脑袋就起了牛犄角。他们撞得很厉害,牛犄角越撞越大,他们感到吃惊,他们就摸自己的额头,上边确实长了牛犄角”。据此分析出,文中人物将自己想象为动物,如最后两人撞脑袋想象自己是牛,是人与自然万物合一的表现。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目“吹牛”的丰富意蕴:①原文“他们正在喝开桌酒。有人在外边喊他。那人说:‘你的老朋友马杰龙叫你。’‘啥事 ’ ‘叫你吹牛。’”据此看出,“吹牛”指日常聊天,是草原人民生活中有趣的调节方式;②原文““你说我的牛能回来吗 ’‘能回来。’‘那你就给我吹一吹,我的牛怎么能回来。’‘那里已经有一头牛了,’他指着草原上的太阳,告诉马杰龙,‘嫂子在挤奶哩。’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马杰龙把酒全灌下去了,马杰龙说:‘我的牛回来了。’” 据此看出,“吹牛”特指他对马杰龙的情感安抚,在一定程度上平复马杰龙的伤痛;③原文“他的脑子里铮响一下,他拿不住自己了。他从兜里拔出最后一瓶伊犁特,咬开盖子,对着瓶嘴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他说:‘牛来了。’马杰龙说:‘那是我的牛。’他说:‘那是我的。’”,据此看出,“吹牛”指草原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和超越人生的烦恼痛苦。
【答案】13.B
14.D
15.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16.纪实性:①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②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文学性:①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等。②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③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④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都能体现出文学性来。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内涵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文本的体裁特征,结合语境去分析和把握,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13.B.“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错误,原文"时间-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故答案为:B。
14.A.“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除了“交通的便利”,更是因为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寄托。
B.“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错误,应是表现了北洞桥在乡民心中的重要性。
C.“这不符合散文选材的要求"错误;首先,乡民们在桥上供奉神灵就是事实;此外,文中还写到“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民所求,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 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 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而求诸野。礼在哪里 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这正是关注百姓心理、关注现实生活的体现。
故答案为:D。
15.依据“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种别样的美呢 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可概括为: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依据“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可概括为: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
依据“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 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 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可概括为: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依据“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可概括为: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故答案为: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16.(一)纪实性。
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之事都是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所得,作者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
间的关系。
此外,“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 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有菩萨保佑……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 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
(二)文学性。
“哪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等叙事性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文学性。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
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打拼,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文章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
明的护佑;也会……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
场景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
此外,文章也不乏修辞及哲理性的评论,如“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时间一点一点,
像流水一样淌走”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 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等,修辞及哲理性评论的使用也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