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
恐龙无处不有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2.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3.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奖“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 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其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遗骸( ) 褶皱( ) 劫难( )
追溯( ) 两栖( ) 鸟臀目( )
骨骼( ) 衍射( ) 潮汐( )
硅 ( ) 携带( ) 铱 ( )
hái
zhě
jié
sù
qī
tún
ɡé
yǎn
xī
xié
yī
ɡuī
读准字音
多音字
压
( )压力
( )压根儿
yā
yà
只有在“压根儿”“压板”中读“yà”,其他情况下都读“yā”。
字形辨析
褶(zhě)
熠(yì)
褶皱
熠熠
形容闪光发亮。
词语解释
不解之谜:
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流失”的是物质,如土、水等;
“流逝”的是岁月等抽象的东西。
冰天雪地: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也指非常寒冷的地方。
潮汐:
通常指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文中指海潮。
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
课文选用的材料:
①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③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④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⑤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⑥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⑦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⑧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⑨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⑩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读课文,分析其思路。
温馨提示:
1.可以把前面梳理的材料排序,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安排顺序,分析其思路。
2.可以抓住文中关键句、设问句等句子(如文章里提到的两个时间点:“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那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理清文章思路。
示例一:
逻辑推理过程: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大陆漂移了。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示例二: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发现问题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本文用到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分析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
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证据确凿,令人信服。
本文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赏析。
例:
第2段“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不远”“非常”等词,准确、严谨地说明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突出了事例的真实性。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生物学(恐龙)和地质学(板块理论)。我们可以明白的是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合作探究
恐 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①联想、想象。由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②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进而得到可信的科学研究成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本篇事理说明文的行文思路是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推理形成结论。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课堂小结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起)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具体说明)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