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0: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新课导入
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期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短篇小说。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
语文百宝箱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哲学家、散文家。著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张中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简介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因工作关系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逝世,3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先生的追思与景仰之情。
背景链接
修润 生疏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别扭( ) 拖沓( )
妥帖( )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 以身作则 丁卯( )
打拱( ) 冗长( ) 简明扼要( )
读读写写
zhuó
kěn
ménɡlónɡ
bièniu

tiē
huì

léizhui
diānpèi
注意左边是“巾”。
字词清单
注意“ ”的中间一画是竖。
mǎo
ɡǒnɡ
rǒnɡ
è
A.付之一笑
B.不耻下问
C.躬行君子
D.冗长
E.繁杂
F.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繁杂琐碎。( )
身体力行的君子。( )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
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
词语集注
E
C
D
A
F
B
整体感知
学习略读方法
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通过哪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现在,我们首先略读课文,梳理事件。
略读方法
“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
——走进叶圣陶
略读,也可称为通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区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虽只求概览大意的一种阅读方式,然而,也应做到“略”而不“漏”,保证读后能阐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及整体印象。在保证阅读效果的基础上,略读也需要强调速度。通过略读可以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部分章节,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略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1)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
(2)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语句,这些地方常常提供主要信息。
(3)要默读或扫读书,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就快速阅读。
据刚刚归纳的略读方法,快速略读课文,思考:文中记述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考点
概括事件
概括事件
定位标示
简要概括
快速浏览—找准位置—做出标示
提取关键词句,简要归纳
[答题支架]
返回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 ” 叶圣陶先生“ ”





描吕叔湘文章中的标点
热情送客
真诚复信
为文重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文风重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区分“做”和“作”的用法
待人厚
律己严
让我帮他修润文章
1.课文中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请你使用下面的评价格式,并尽量使用积累的四字短语。
“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
做人立德,修身正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待人宽厚,律己严格;
谨言真诚,诚恳谦逊;
热爱语文,认真至极;
追求完美,责任感强。
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大家能从中概括出本文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围绕叶圣陶先生的“做人和做学问”选材,以小见大。作者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多而细碎,既有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小事情见大品格,正是这样写使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更加真实动人,更加丰满。
状元贴士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事情见大品格。通过对具体的典型的小事的记叙,小中见大,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使人物形象因这些小事、细节而丰满起来。
结合第1段中加点词语,品析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
考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常见的考查形式: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的含义。
答题技法:
1.结合语境,前后联系;
2.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4.辨析修辞,思考意图。
课文精讲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
·
·
·
·
“双层的悲哀”第一层指叶先生去世了,这是语文教育界的损失,令人悲哀;第二层指除夕夜万家都在团圆,而叶先生却去世了,这着实令人悲哀。
返回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结构上
总领全文
内容上
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称颂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小组合作研讨,发表看法:画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并概述其作用。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记叙与叶圣陶先生初识时的印象,表现其品德高尚。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过渡 引出下文对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具体事件的叙述。“无不为”双重否定,强调叶圣陶先生对待任何人都很宽厚。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过渡 引出下文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方面“待人厚”的具体事例。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过渡 承上启下,由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过渡到他的“律己严”。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特别”一词,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风“简洁”的重视程度。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表明叶圣陶先生不仅重视文风问题,也重视写作中的细节方面,突出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照应 照应开头,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作用: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先生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结合第6段加点词语,品析画线句子的丰富含义。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
·
·
·
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表达了对“简明如话”主张的赞同,及对“宣扬朦胧”和“顺势朦胧”主张的不认同。
·
·
·
·
·
·
·
·
宣扬朦胧
简明如画
让人看不明白
让人看得明白
对立
顺势朦胧
略读第3自然段和第6一8自然段,理解并概括叶老的写作主张。
为文方面
主张“写话”
文风方面
重视“简洁”
语文方面
重视用语规范
以小见大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作者选取典型的小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品格。请你也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某个人物的品格或某个主题。
写作策略
“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但应注意典型性;
写作时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写的“小”能看到你想表现的“大”;
巧妙地将“大”点出来,凸显文章主旨。
一课一得
写作实践
凡是认识我同桌王子涵的,没人不说他是个“书虫”。他真是爱看书啊!除了上课时间,你在任何时候看到他,都是捧着一本书在看。有一回,好不容易说服他跟我们一块儿玩游戏,轮到他了却没反应,大家一看,好家伙,他竟然带了一本书,还看得入了神!还有一次,班上组织大家去郊游,中午自带饮食。大家都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东西,只见王子涵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两本书……,却没有食物。原来早上他妈妈给他准备的食物和饮料他都忘记带了,只带了一堆“精神食粮”!
通过“玩游戏时看书”和“郊游时忘带食物只带书”这两件典型小事,表现了“书虫”王子涵爱看书的特点。
怎样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文字简练,但内蕴深厚,需要细细品味。 如“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繁碎”一词既写出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是除夕夜,于是传达喜气的声音也成了惊扰,让人感到纷乱,直至“双层的悲哀”。
深入探究
②本文也有“如话”的风格,如“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句子短促,语气感强。
③文中多处议论引用古语,与叙述语言的承转很自然,精练却不雕琢,口吻和婉,而暗含褒贬和情感。
本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谨自律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仰慕之情。
主旨归纳
(一)古人的见面礼节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时人们见面,根据场景和对象的不同,各有相应的礼节。
拓展延伸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拜 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顿首 跪而头叩地为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或平辈间的敬礼。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做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文中为了表明叶圣陶先生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