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两千多年前, 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导 入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唐·李忱(唐宣宗)
白居易
琵琶行 并序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3000首,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其诗风清新自然、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前期:仕途顺利,为民请命。讽喻诗:《卖炭翁》《新乐府》《秦中吟》
后期:贬为司马,独善其身。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
长 恨 歌
节选
白 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不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临别殷情重寄词,此中有誓两相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思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题 解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原名《琵琶引》。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琵琶”对应内容;“行”标志体裁。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包括“谣、吟”,统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特点 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篇幅可长可短,句式灵活(五言、七言、杂言均有),声律自由,富于变化,便于叙事、抒情或议论。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思想变化的转折点,此后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
湓浦( ) 铮( ) 铮然 商贾( )
悯( )然 憔悴( ) 转徙( )
恬( )然 谪 ( ) 浔阳( )
荻花( ) 捻( ) 霓裳( )
六幺( ) 迸( ) 裂帛( )
虾蟆( ) 红绡( ) 钿头( )
银篦( ) 阑干( ) 呕哑( )
嘲哳( )
字词正音
pén pǔ
zhēng
gǔ
mǐn
qiáo cuì
xǐ
tián
zhé
xún
dí
niǎn
ní cháng
yāo
bèng
bó
há ma
xiāo
diàn
bì
lán
ōu yā
zhāo zh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自读诗前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贬官降职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曾经
美色
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商人
畅快、尽情
忧郁的样子
困顿萎靡的样子
安然的样子
被贬谪
因此
写;创作
并
总共
命名
京官外调
序与诗文的关系:①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②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1.小序有什么作用?
A.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B.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C.点明写作动机。
D.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音乐
轻声
迟疑不决
才
低沉抑郁的乐声
思绪、愁思
得意
低头
江边
重新掌灯
调弦校音
互文,也叫互辞,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开始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
珠子,比喻乐声清脆圆润
流畅
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滞塞难通
像泉水一样又冷又涩不能畅流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然
“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
婉转的鸟声
形容遇塞不畅的流水声
溅射
急速冲出
通“划”
悄然
说话的声音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整理
显出严肃的脸色
佩服
成妆,画好妆
节拍
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再、又
平常、随随便便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争给,争送
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常
容貌
旧,衰老
轻美的丝织品
年纪大
走了以后
美好的时光
时间流逝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叹息
各地
见
离开
顿时
什么声音
芦苇
在这里
更加
还是
沉沦流落
音乐
独酌
听不下去
声音嘈杂刺耳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很久
返回座位坐下
弦声
更加急促
再
刚才
掩面
写作
把琴弦拧紧
形容琴音悲切
黑色单衣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文章结构
景物描写
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用秋景渲染萧瑟凄凉气氛,奠定诗歌感伤的基调。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既道出诗人的心情,烘托悲凉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写诗人恶劣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孤寂悲凉的心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伤。
景物描写的作用:
(1)景象特点 (2)渲染气氛
(3)烘托心情 (4)深化情感
(5)情景交融
再读诗歌,寻找主旨
请大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为何发出这番感慨?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琵琶女
白居易
(自诉身世苦)
(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年轻时
年老时
起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幽
愁
暗
恨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
1.作为沟通作者与琵琶女内心的桥梁,琵琶声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并赏析这些描写琵琶声的语句。
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一闻琵琶邀相见
(暗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惨”:暗写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
琴技高超
合作探究
(1)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①“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急切、欣喜。
②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矛盾、含羞。
琵琶女形象: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琵琶女演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第一乐曲
第二乐曲
第三乐曲
曲终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
悲愤曲
第二次:再闻琵琶诉沦落
(明写)
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可谓绝唱,请鉴赏此段描写音乐的技巧。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 亲切细柔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崩 高亢激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旋律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优美婉转
(2)拟声词、叠词:使诗句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乐悦耳动听,更加形象。使音节琅琅上口,文章音乐形象生动。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jiān guān
yōu yè
叠韵
双声
联绵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4)曲中带情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知识总结
描写音乐或者声音常用方法:
(1)比喻、通感、叠音词——以视觉、感觉写听觉.
(2)夸张——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侧面烘托——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舞幽 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周围环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有,这种乐曲中的变化恰似琵琶女坎坷的一生:少年时的春风得意(年轻时红极一时的快乐时光),年老后的门前冷落(年老色衰,门前冷落时的凄冷),嫁给商人妇后的独守空船(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愤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引发了作者对青年时在京为官的回忆,想到了现在贬谪浔阳的伤感。
这种变化和琵琶女的人生经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联系?③这种变化在听曲者的心中引发了什么感触?
第三次:重闻琵琶青衫湿(明写+略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接描写
音乐的悲凄
侧面烘托
音乐的感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郁郁不得志 孤苦惆怅
失意潦倒 雅好音乐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小 结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的叙事特色、音乐描写等艺术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