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09: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
2.抓住“特色与交流”,理解伊斯兰教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三大洲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4.理解南亚印度教及外来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学习难点
中古时期亚洲各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
【预习新知】
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 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①622年,穆罕默德迁居 ,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②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人的扩张:
(1)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 、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 三洲的大帝国。
3.阿拉伯帝国鼎盛:
4.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贡献:
(1)阿拉伯帝国文化成就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 的文化
②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
③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 的桥梁。
②中国的 、印度的 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一
1.(1)穆罕默德 (2)麦地那
2.(1)叙利亚 (2)亚非欧
4. (1)被征服地区 东西方文化 (2)东西方文化交流 造纸术 数字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的征服活动
(1)概况
①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②14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③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④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2)结果: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阶级关系: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状况:15—16世纪,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4)对外贸易: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提示:苏丹穆罕默德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最高统治者。
政教合一的国家
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帝国的兴起:①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2)帝国的宗教: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1)德里苏丹国的建立:①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②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德里苏丹国的统治: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日本:
(1)日本社会的发展:①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②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从646年“大化改新”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日本的幕府统治。
幕府的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幕府的统治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锁国政策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4.高丽王朝:
(1)高丽王朝的建立。
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高丽王朝的统治。
①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②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高丽王朝改国号为朝鲜。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②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深化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l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伊斯兰教的作用;帝国统治的稳定(帝国疆域广阔);融合各地区古代文明;阿拉伯帝国政府的推动。
特点: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各领域文化成就斐然;伊斯兰教特征明显等合理即可
(2)影响: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方面,保存了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政治方面,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只要是从科技、思想、政治等方面回答)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得出伊斯兰教的作用;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得出帝国统治的稳定(帝国疆域广阔);根据材料“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融合各地区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得出阿拉伯帝国政府的推动。特点:根据材料“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得出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根据材料“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得出各领域文化成就斐然;根据材料“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得出伊斯兰教特征明显。
(2)影响:根据材料“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得出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方面,根据材料“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得出保存了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得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巩固训练】
1.604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颁布《十七条宪法》,“四曰,群卿百僚,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据此可知,当时日本( )
A.深受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影响 B.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积极推行“大化改新”
2.有学者指出,好奇心使古代阿拉伯人在炼金术领域取得成果。比如:蒸馏、加热、溶解等方法,以及改变物质物理形态的其他方法都被发明或改进了;许多化合物被成功地合成,尽管关于化学反应的观点十分荒谬。该学者意在强调,在古代阿拉伯( )
A.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 B.封建迷信的影响力减弱
C.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 D.经济转型引发观念更新
3.“他们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桥梁,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纽带。他们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把宗教文明和医学知识带到中国。”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古埃及人 B.古巴比伦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
4.这一城市是今天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这一城市”指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 )
A.罗马城 B.耶路撒冷 C.君士坦丁堡 D.腓尼基
5.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 在《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摈弃欲望。他的这一思想( )
A.加速了阿拉伯帝国民族交融 B.有利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
C.缓和了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 D.有助于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
6.公元646年,日本进行行政机构改革,把全国划分成若干国和郡,由国司和郡司治理。国司和郡司皆由天皇任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幕府体制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C.强化天皇权威 D.效仿中国政治模式
7.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 )
A.推动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是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开始
C.使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D.标志着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8.《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以锁国抵御西方影响
9.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A.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B.首都巴格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位于欧亚商路枢纽促进东西方贸易交流
D.在十五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被其所灭
10.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题意可知,604年,日本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强调礼的重要性,而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日本深受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日本对礼的重视,不能说明日本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重视礼并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排除C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始于646年,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是积极推行“大化改新”,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古代阿拉伯的医学家对黄金等矿物的“好奇心",使其在炼金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说明了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B项正确;炼金术主要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古代阿拉伯,未涉及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桥梁,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纽带。他们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并把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的是阿拉伯人。故C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可知,这个城市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点——君士坦丁堡,C项正确;罗马城在意大利,排除A项;耶路撒冷在西亚,排除B项;腓尼基是古希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伊本 鲁世德认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没有描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产生,而非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为强化天皇权威,对原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把全国划分成若干国和郡,由国司和郡司治理。国司和郡司皆由天皇任命,C项正确;日本幕府体制建立于12世纪末,且幕府体制下天皇成为傀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改革,无法体现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排除B项;当时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而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天皇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646年孝德天皇主持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次改革推动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A项正确;12世纪的镰仓幕府是日本幕府政治时期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幕府统治使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B
解析:选择B:根据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排除A: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材料不符。排除D:锁国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直到1854年为止,与材料不符。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者,大力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发展,这势必与印度传统宗教发生冲突,致使印度社会宗教矛盾错综复杂,C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使得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不利于其统治和统一,而且德里苏丹国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排除A项;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婆罗门教,但不会使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伊斯兰教对传统印度宗教造成冲击,且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D项。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