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八年级·生物·苏科版·上册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2节 动物的行为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3.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4.区别各种动物行为及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学习重点: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通过探究任务驱动一、二完成本节重点的学习。
教师课件展示“仙鹤起舞”和“蜜蜂采蜜”图片,并进行引导:如果你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你就会发现仙鹤起舞、孔雀开屏、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奇妙的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动物行为的表现。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呢?我们将在本节课的生物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动物行为的类型
1.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在 神经 系统和 内分泌 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器官的参与,都能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 行为 。
2.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 争斗 行为、 觅食 行为、 繁殖 行为等不同的类型
神经
内分泌
行为
争斗
觅食
繁殖
3.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 存活和繁殖 的机会。
存活和繁殖
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成语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B )
A.虎背熊腰 B.螳螂捕蝉
C.贼眉鼠眼 D.尖嘴猴腮
B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两大类。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 生来 就有的。由动物的 遗传物质 决定的一种行为。
(2)后天性行为则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生活经验和学习 获得,所以又叫 学习 行为。
生来
遗传物质
生活经验和学习
学习
2.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 强 ,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通过学习行为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因此,从行为形成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获得。
强
·学习小助手·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行为方式 简单 复杂
形成过程 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 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结果
意义 有一定的局限性 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
举例 蜘蛛织网 老马识途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B )
A.雄鸡报晓 B.老马识途
C.蜘蛛织网 D.蜜蜂采蜜
B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1.动物的行为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无论哪一种行为,都是一个 运动、变化 的动态过程;第二,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动物的 生存和种族延续 有重要作用;第三,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内 遗传因素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动、变化
生
存和种族延续
遗传因素
2.人们研究动物行为,就是要揭示动物行为的形成、发生、发展及其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能更好地认识、 保 和 利用 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治有害动物。另外,研究动物的行为还能为我们寻找新的 药物 提供重要途径。
保护
利用
药物
豹猫是一种哺乳动物,近年来相继在北京松山和野鸭湖地区被监测发现。豹猫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B )
A.习惯昼伏夜出,活动比较隐蔽
B.经过多次试探后不再害怕监测设备
C.幼崽一出生就会吮吸乳汁
D.通常在每年的春、夏两季进行繁殖
B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情景呈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否与食物的气味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选用了50只蚂蚁放置在装有不同食物的塑料餐盒中央。
②在纸盒的A、B、C、D处分别放置蘸清水、糖水、盐水、白醋的棉球。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蚂蚁的分布情况并统计数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完成下列内容:
【合作探究】
1.该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答 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有关(或无关)。
2.该实验中,放置蘸清水的棉球的作用是起 对照 作用。
3.一段时间后,大多数蚂蚁趋向蘸糖水的棉球,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 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对照
4.实验中,投放多只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主要原因是?
答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5.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蚂蚁?
答 放回大自然。
探究鸡的学习行为
【情景呈现】下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公鸡和小狗就“动物的绕道取食”做的两个探究实验:
图甲:实验前让小狗饿了12小时,实验时为小狗准备了最爱吃的香肠。一放下食物,小狗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食物,根本不知道绕过障碍物——木桩,拉住绳子教小狗绕过木桩,再把它牵回原地,小狗还是不会绕过障碍。反复教,经过10次的尝试与错误,小狗终于学会了绕道取食。
图乙:在食物和公鸡之间设置障碍物——木桩,重复上述牵拉教育实验,公鸡经过20多次尝试与错误最后成功取食。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1.根据图甲的实验设计,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小狗能够学会绕道取食吗 。
2.实验中选择的公鸡应该符合下列哪个条件 B 。
A.刚出生不久饥饿状态的小公鸡
B.饥饿状态的大公鸡
C.刚出生不久饱腹状态的小公鸡
小狗能够学
会绕道取食吗
B
3.对比图甲和图乙的实验设计,该小组作出的实验假设: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或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
4.公鸡和小狗能够“绕道取食”,按照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析,该种行为类型属于 学习 行为,该类动物行为是在 遗传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环境 的作用,由 学习 和生活经验而获得。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或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
学习
遗传
环境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