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6 古对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3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圆、严”等13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等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3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2.将对韵歌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反义词对对碰”游戏,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反义词的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 2. 播放对韵歌视频,让学生欣赏并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解释“古”和“今”的含义,强调这对反义词的特点,并板书课题。 询问学生对“古”和“今”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的概念。 带领学生齐读课题,加深对课题的印象。 1. 积极参与“反义词对对碰”游戏,快速回应教师提出的词语,锻炼自己的语言反应能力。 2. 观看对韵歌视频,欣赏并尝试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汉语的韵律。 3. 听取教师对课题的解释,理解“古”和“今”作为反义词的特点,并跟随教师齐读课题,加深记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 准备带拼音的课文,并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同时圈出不认识的字。 2. 出示相关词语,指导学生自主拼读,并与同桌互相朗读纠正发音。 3. 指名学生拼读生字,并对“晨、暑、朝”等翘舌音以及带有前鼻韵母“ɑn”和后鼻韵母“ɑnɡ”的字进行重点正音。 4. 去掉词语中的拼音,让学生自由认读;再去掉未加色标注的汉字,与同桌互读加深记忆。 5.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包括: 字源识记:讲解字的来源和演变。 字谜识记:通过解谜形式加深记忆。 熟字加偏旁识记:将熟悉的字与偏旁组合,形成新的字。 创编儿歌识记:利用押韵的儿歌帮助记忆。 图文结合识记: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加深印象。 讲故事识记: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字形。 创设语境识记: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新字,加强记忆。 组词巩固识记:通过组词练习进一步巩固记忆。 利用对韵歌隐去熟字,通过定位联想的方法认读余下的词语。 6. 组织多种形式的读课文活动,确保学生能准确读出生字的字音。 1. 借助拼音拼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 2. 自主拼读出示的词语,并与同桌互相朗读纠正。 3. 响应教师的指名,拼读生字,并注意教师强调的发音要点。 4. 在没有拼音提示的情况下尝试认读词语,并与同桌进行互读。 5. 参与各种字形识记活动,如解字谜、记忆儿歌、观察图片、听故事、组词练习等,以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6. 参与多种形式的读课文活动,练习准确发音,提高阅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 出示会写字,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鼓励学生竞争看谁组的词语多。 2.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间架结构,然后合作对字进行分类。 3. 指导学生分类写字,教师范写并详细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进行书空练习。 对于“古、李、香”等上下结构的字,指出首横宜长,首竖在竖中线上;长撇、捺均舒展,且下部与上部的竖对正,特别是“香”的“禾”要盖住“日”。 对于“凉、细、语”等左右结构的字,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凉”中“京”的首点与竖钩的竖相对,最后两笔大体对称;“细”的“田”首竖在竖中线上;“语”中“五”的大部分写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写在横中线上。 对于独体字“夕”,提醒学生注意撇和横撇的倾斜角度。 4. 学生进行描红、临摹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5. 组织学生交流评议,教师选出最佳书写作品,利用投影仪展示并集体点评,重点点评关键笔画和关键部件,学生根据点评再进行练写。 6. 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进行读写练习。 1. 参与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的游戏,争取组成更多的词语。 2. 观察字形、间架结构,并与同学合作对字进行分类。 3. 观看教师范写,并听讲解书写要领,随后进行书空练习。 4. 进行描红、临摹练习,注意纠正自己的书写错误。 5. 参与交流评议,观看最佳书写作品的展示和集体点评,学习关键笔画和关键部件的书写方法,并进行练写。 6. 使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进行读写练习。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 组织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学习体会,以此巩固课堂内容。 2. 指导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和识别某些字词的近义或反义字词,增强词汇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本首对韵歌读给家人听,以促进家庭参与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分发并解释本课对应的训练材料,确保学生理解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1. 回顾本课时所学知识,并与同学们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合作,探讨并确定一些字词的近义或反义字词,提升词汇的应用能力。 3. 将学到的对韵歌带回家,读给家人听,练习朗读技巧并得到家人的反馈。 4. 领取并仔细阅读本课的训练材料,理解训练内容,并按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2.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内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并要求学生口头组词。 2. 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为学生构建知识桥梁。 3. 组织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活动,包括师生对读、集体拍手读、同桌对读和齐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实施师生对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然后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拍手读、同桌对读和齐读,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朗读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4. 让被评为“朗读之星”的学生担任小老师领读,其余学生跟读,通过模仿优秀朗读,感受课文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进一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 被指定的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内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并口头组词,展示自己的书写和词汇应用能力。 2. 积极参与教师导入的新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3. 参与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活动,包括师生对读、集体拍手读、同桌对读和齐读,体验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朗读能力。 4. 在评选“朗读之星”的活动中,积极投票选择最佳朗读者。 5. 跟随“朗读之星”领读课文,通过模仿优秀朗读,感受课文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引导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进行范读,强调课文的节奏和韵律,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朗读。 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让学生描述图片上的景色,并随机出示相关词语(如“晨、暮、朝霞、夕阳”等)进行认读。 让学生观察插图后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相关词语(如“和风、细雨、柳树、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进行认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读。 在学生能正确读出词语后,教师范读第1节,读出节奏,让学生模仿着读。接着,引导学生拍手读,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节奏。 请学生关注第2、4、6、8、10、12行的最后一个字“方、凉、霜、阳、杨、香”,分别讨论它们的韵母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几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有ɑnɡ,读起来更有韵律。 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感受对韵歌的韵律。 3.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熟读成诵。组织小组内互背互纠,然后指几对同桌上台表演读,读出韵律和节奏。 1. 自读课文,并在同桌之间进行互读互听互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描述图片上的景色,并认读随机出示的相关词语。 3. 观察插图后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并认读随机出示的相关词语。 4. 在教师范读后,模仿教师的朗读,拍手读出节奏。 5. 关注并讨论指定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感受韵母ɑnɡ带来的韵律。 6. 在小组内互背互纠,然后与同桌一起上台表演读,读出韵律和节奏。
三、重点探究,感受美好 1. 教授第1节“气势之美”: 出示句子“古对今,圆对方”,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画出反义词。 提问学生从古到今,从圆到方的角度来写的意义,涉及时空的概念。 拓展活动:出示一组词,让学生在小组或同桌间按照“古对今,圆对方”的句式对出反义词。 2. 教授第2节“自然之美”: 出示句子“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讨论这些描述四季物候的词语。 通过师生互动,解释“朝霞”与“晚霞”、“和风”与不同风力级别的关系。 指名朗读,表现好的学生作为小老师领读。 3. 教授第3节“生命之美”: 指名学生读,并让其他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美景。 出示句子“桃对李,柳对杨”,讨论这些植物在春天的特点,并用图片辅助教学。 出示句子“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找出成语并描述春天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春天景象的图片,感受生活的美好。 4. 组织全班活动: 动画展示和课文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片边说出对应的词语。 学生齐读全文。 组织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1. 跟读并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思考句子表达的时空概念,参与拓展活动对出反义词。 2. 观察图片描述四季特征,理解并朗读有关自然之美的句子。 3. 听教师讲解并观察图片,了解不同植物在春天的样子,参与讨论和想象。 4. 参与找出成语并描述春天景象的活动,欣赏多媒体展示的春天图片。 5. 参与动画展示、齐读、游戏和背诵活动,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实践活动,作业设计 1.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1)发放词语卡片:给每位学生一张本课的词语卡片,指导学生找到与自己卡片上词语相对的词语,并朗读出来。 (2)指导收集和背诵: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阅读课外书籍,搜集对子歌并背诵。组织比赛,看谁搜集和背诵得最多。最后,整理学生的搜集成果,打印成册,并指导学生为对子内容绘制插图。 (3)引导对对子活动:教师提供对子的前半部分,让学生尝试对出后半部分,如给出“长对”引导学生回答“短”,通过这种互动加深学生对词语搭配的理解。 2. 分发并解释本课对应的训练材料,确保学生理解练习的要求。 1. 参与实践活动。 (1)找对子:每人持有一张词语卡片,寻找并与同伴交换能与自己卡片上词语相对的词语,然后进行朗读。 (2)收集和背诵对子:利用网络或课外书籍搜集对子歌,努力背诵更多内容。参与比赛,展示搜集和背诵的成果。为搜集到的对子配上合适的插图。 (3)参与对对子活动:听教师提供的对子前半部分,思考并回答出相应的后半部分,如“长”对“短”,“春风”对“秋雨”。 2. 完成指定的训练任务,确保按照要求完成本课的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识字”到“方法”。本课新词较多,都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比较书面化,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加以理解。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认识生字,促进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字的热情。这时,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使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