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0: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小历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历史知识卡片。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500多年乱世→秦→汉开创大一统的盛世 300多年乱世→隋→唐建立大一统的盛世
A.秦和隋的统治都延续百年 B.秦和隋都结束长期分裂并实现统一
C.秦和隋都被强大的王朝所灭 D.秦和隋的统治疆域是一样的
2.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从古至今,论得天下的容易程度,没有人比得过隋文帝。”赵翼这样评价隋文帝的原因是( )
A.当时全国统一已成趋势 B.杨坚以外戚身份掌权
C.隋文帝轻易灭掉陈朝 D.杨坚结束了分裂局面
3.隋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新时期。根据如图可知,隋朝完成了( )
A.中央集权 B.民族交融 C.专制强化 D.国家统一
4.581年,隋朝建立,这一年用公元纪年法可以表示为( )
A.公元5世纪初 B.公元6世纪初
C.公元5世纪末 D.公充6世纪末
5.隋朝为加强对户籍的管理,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水涨船高。此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皇权专制 C.提高人口素质 D.调节人口构成
6.下列表述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开凿大运河
C.统治残暴 D.繁荣而短暂
7.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小组对隋朝历史进行了研究,假如你是小组的一员,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隋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
A.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
D.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8.“衣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士族门阀的代称。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士族势力已经消亡 B.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
C.科举制的影响巨大 D.传统选官模式的废除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材料旨在说明隋朝统一( )
A.结束了分裂局面 B.顺应了民心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发展了经济
10.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船乘不绝”。这表明隋朝开通大运河( )
A.有利于西南边疆的开发 B.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C.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
1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是( )
A.北朝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12.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隋朝( )
A.赋税沉重 B.疆域辽阔 C.人口增长 D.经济发展
13.隋文帝时期,对派往各地任职的官吏,确立了文官三年、武官四年的任期制,同时又规定官吏不得在本人出身地(籍贯)任官。这些改革旨在( )
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中央行政制度 D.确立重文轻武理念
14.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但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缔造了盛唐气象 D.实现了国家统一
15.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周老师对隋炀帝的功绩进行了如下补充。其中,隋炀帝的做法( )
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第三次是在610年,由文臣武将率领10000多人,从义安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在《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A.开启了隋朝直接管辖流求的历史 B.推动了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
C.加深了隋朝对流求的认识 D.加速了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16.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从材料中可得出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修建大运河 C.隋炀帝三征辽东 D.隋炀帝多次巡游
17.在隋朝重大事件中,与①589年和②618年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①建立隋朝;②隋朝灭亡 B.①统一全国;②开通运河
C.①统一全国;②隋朝灭亡 D.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
18.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隋文帝时采取了新型的选拔官员(人才)的方法,给百姓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遇,它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19.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北魏 D.重创了匈奴势力,控制西域
20.在公元589年的秋天,杨坚派兵五十万,灭掉陈朝,陈叔宝建议杨坚造宫殿。杨坚对群臣说:“他就是因为贪图享受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又来劝我学他那样。”后有诗书夸赞隋文帝“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这反映出隋文帝( )
A.厉行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二、综合题
21.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体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该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哪一重要政策有关?
(2)材料三中图1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和修建者。图2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它的中心是哪里?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22.隋朝的统一,为隋唐时期30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某学习小组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请根据展板内容回答问题。
展板一【制度创新】
展板二【交通便捷】
展板三【经济发展】 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他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1)写出展板一反映的制度和展板二所示的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A的名称。
(2)根据展板三,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括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3)综合展板内容,用史实论证“隋朝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三:隋炀帝无视常规法制,肆行非常之制。他自即位开始,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大业元年,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由于“役使迫促,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大业三年,派兵远征林邑。后又亲征吐谷浑,途中遇上大风雪,死者过半。而对高丽的战争,其用兵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指出材料一图中①处的地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考试选官制度指的是哪一制度 指出这一制度创立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的创立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隋炀帝残暴统治的表现。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宫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真可谓“世界真奇妙,穿越才知道”。隋炀帝时的历史让我颇感兴趣,于是我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了隋朝。
(1)简要概括材料一历史信息。
(2)如果续写材料二关于隋炀帝时隋朝见闻,那么你需要写出哪些关键“词”与“句”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500多年乱世→秦→汉开创大一统的盛世 300多年乱世→隋→唐建立大一统的盛世”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因此,秦和隋都结束长期分裂并实现统一,B项正确;秦和隋的统治都未能延续百年,排除A项;秦和隋都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排除C项;秦和隋的统治疆域是不一样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论得天下的容易程度,没有人比得过隋文帝” 和所学可知,材料描述指的是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项正确;材料是就隋文帝夺取政权称帝的评论,并未对全国局势进行描述,排除A项;隋文帝轻易灭掉陈朝实现了隋朝统一,与“得天下”无关,排除C项;589年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北朝经历了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北朝后期,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之后隋朝取代北周并消灭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从而完成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国家由南北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的历程,未涉及强化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国家由南北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的历程,没有体现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国家由南北分裂对峙到走向统一的历程,未涉及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公元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把一百年大体分为三段,前期那一段属于某一世纪前期,中间那一段属于某一世纪中期,末段属于某一世纪末期,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末,D项正确;公元5世纪初是指400-430年,排除A项;公元6世纪初是指500-530年,排除B项;公元5世纪末是指480-499年,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实行的分户制度,直接目的是增加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实行分户制度来增加政府收入,与巩固皇权专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分户制度的直接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与提高人口素质没有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分户制度导致赋税的增加,无法体现调节人口构成,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在位时实现了南北统一,他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出现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605年——610年,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其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朝二世而亡,是一个短命王朝。由此可见,隋朝的历史特点是繁荣而短暂,D项正确;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的说法正确,不能准确概括隋朝的特点。排除A项;大运河是隋朝著名的水利工程,不是隋朝的特点,排除B项;统治者十分残暴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排除C项;唐朝时在西域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 可‘免一门差徭’”,可得出,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 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士族势力已经消亡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传统选官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统一顺应了民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民族矛盾和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了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B项正确;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且西南边疆的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且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的消极作用没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大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且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再次实现统一,C项正确;北朝是439年--581年;北周是557年--581年;唐朝是618年--907年,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分析可知隋朝的粮食储备丰富,体现了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粮食丰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粮食的仓储情况,未体现赋税沉重,排除A项;粮食储存多并无法体现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仓储情况,没有提及与人口增长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对派往各地任职的官吏,确立了文官三年、武官四年的任期制,同时又规定官吏不得在本人出身地(籍贯)任官”分析可知,隋文帝时期,规定了官员的任职期限,并且规定官员不得在其出身地任职,目的是避免地方官员长期任职形成地方关系网,造成地方官员权力过大难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王势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地方的管理,与完善中央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和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忽必烈结束了宋辽西夏金时代政权并立局面,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侧重强调隋文帝、秦始皇、忽必烈的最明显的共同之处是实现国家统一,与促进了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缔造了“开皇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中“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派人前往流求,先后有三次。第三次是在610年,由文臣武将率领10000多人,从义安出发,渡海抵达流求。在《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详细记述了这一地区地理.物产.社会组织.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情况”可知,加深了隋朝对流求的认识,C项正确;开启了隋朝直接管辖流求的历史,题干中未涉及相关信息,且隋朝时期没有直接管辖,排除A项;推动了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题干中未涉及相关信息,反映的是隋朝对流求的了解,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与流求的来往,不是灭亡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因此从材料中可得出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A项正确;修建大运河的消极作用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隋炀帝三征辽东,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但也是隋炀帝暴政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C项;隋炀帝多次巡游,生活奢侈,滥用人力、 物力,但也是隋炀帝暴政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C项正确;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隋文帝时采取了新型的选拔官员(人才)的方法,给百姓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以门第出身的限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从启承禹位开始,该制度没有打破门第出身,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治理体系,与题干“给百姓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年,陈后主被俘,陈朝灭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B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589年陈朝是被隋文帝所灭,北魏建立时间是386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重创了匈奴势力,控制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后有诗书夸赞隋文帝“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可知,隋文帝所使用的车马,一定要等到坏了,才会适当地进行修补,如果不是享宴,吃饭不过一个肉菜,可以得出,隋文帝崇尚节俭,A项正确;重视农业和整顿吏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的节俭,排除BC项;生活奢侈与材料表达意思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2)都江堰;李冰;洛阳。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农书:《齐民要术》。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材料一体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措施。
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可知,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及人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之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是稳定了下来,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
(2)名称和修建者:根据材料三“内江、外江、飞沙堰、宝瓶口”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所以,该工程的名称为都江堰和修建者为李冰。
中心:根据材料三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图2为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所以,它的中心是洛阳。
(3)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农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22.(1)制度:三省六部制。A:洛阳。
(2)历史现象:隋朝粮仓丰实,农业发展。原因: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论证: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励精图治,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唐朝沿袭并完善了该制度;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详解】(1) 制度:根据展板一“制度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A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故隋朝大运河中心点A的名称是洛阳。
(2)历史现象:根据展板三“含嘉仓示意图”可知,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隋朝粮仓丰实,农业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3)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励精图治,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物质基础;根据展板一“制度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唐朝沿袭并完善;根据展板二“交通便捷”和展板三“含嘉仓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通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23.(1)①洛阳。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无视法律,滥施酷刑;劳役沉重;穷兵黩武。
【详解】(1)地名: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厂2700多千米,图中①处为洛阳。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制度:根据材料二“隋大业年间,科举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所以科举制首创于隋炀帝时期,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创立。
影响:根据材料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3)表现:根据材料三“隋炀帝无视常规法制,肆行非常之制。”可知,隋炀帝无视法律,滥施酷刑;根据材料三“他自即位开始,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可知,劳役沉重;根据材料三“大业三年,派兵远征林邑。后又亲征吐谷浑,途中遇上大风雪,死者过半。”可知,隋炀帝穷兵黩武。
24.(1)信息: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隋朝创立科举制;按考试为选拔标准;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关键词:大运河;进士科;
关键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详解】(1)信息: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得出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根据“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得出隋朝创立科举制;按考试为选拔标准;根据“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得出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关键词:结合所学,列举与隋炀帝相关的事件即可,可得出有大运河;进士科。
关键句:结合所学,分析大运河开通、科举制创立的相关内容及影响表述成句即可。可得出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