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使用量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全球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2.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3.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其资金来自国际社会,包括成员国政府和个人的自愿认捐,2007—2020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农业发展和减贫的同时,还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最大的捐赠国之一。这主要表明中国( )
A.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D.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4.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FAO,于1945年成立。当地时间2023年4月24日,为期5天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第172届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开幕。粮农组织理事会独立主席汉斯·霍格文表示,目前有超过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饥饿危机”,需要充分关注和更大努力。这说明( )
A.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相互协调 B.各国政府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任
C.国际组织重点关注消除饥饿 D.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制定提上日程
5.“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翻耕50英亩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打谷脱粒、自动装袋。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该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 B.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D.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6.现代化养殖的密度比传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密度要高很多,牲畜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要依靠通风设备,一旦某个个体出现了病症,就会造成疾病的大面积快速传播(如禽流感等)。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就必须给它们接种抗生素,最终导致抗生素进入人体,从而降低了人类的免疫力。这反映出( )
A.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C.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 D.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
7.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仅2022年上半年,中国先后向叙利亚、阿富汗、斯里兰卡、乌干达、贝宁等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8.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不再强调饮食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现代农业的兴起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自然科学的突破 D.启蒙运动的影响
9.2002年,美国通过的新《农业法》中,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无追索贷款,并把差额补贴改为目标价格与反周期支付,差额补贴变成了目标价格与有效价格之差。据美国农业部测算,2002—2011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预算增加了约83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90亿美元。这反映出美国( )
A.建立起了完善的粮食干预系统 B.种粮农民收入实现与市场脱钩
C.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 D.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
10.下图所示可用于( )
A.揭示新中国的经济结构 B.反映中国机械化生产成果
C.印证袁隆平的突出贡献 D.说明中国粮食危机已消除
11.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保持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等保持规定的距离;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据此可知( )
A.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B.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C.国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D.食品安全开始受到重视
12.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检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 )
A.现代化农业的实现 B.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突破
C.粮食储备技术改进 D.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推动
13.下表所示为二战后影响美国粮食输出的若干事件。美国针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
事件 相关影响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美国向西欧运送农产品的同时,对受二战破坏更大、民生更为艰辛的东欧国家提出附加苛刻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计划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4年,美国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苏军入侵阿富汗 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决定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
A.不利于世界粮食的有效供给 B.旨在实现农场主利益最大化
C.使其丧失粮食出口大国地位 D.基于自身粮食生产技术优势
14.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以及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相关表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
A.法国农业机械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 B.墨西哥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得到推广
C.中国较早掌握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联合国设有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
15.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农业现代化丰富了食物的供应 B.法律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我国政府重视食品生产的安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2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不会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摘编自王宏广《俄乌冲突对我粮食安全有何影响》
材料二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国际社会还应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手段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的关系,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卢沙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认为2022年中国“吃饱没问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依托于政府、企业、资本等多重力量的结合,借助粮食援助、“绿色革命”、自由贸易等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在全球的粮食霸权。美国长期对出口的农产品给予补贴,小麦的出口价格低于成本的46%。美国学者苏珊指出,美国用粮食为武器,摧毁了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获得粮食垄断和霸权地位后,美国利用其跨国公司,在相关产业中谋取长期巨额利润,其粮食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美国成为粮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进一步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科研、安全等各方面的差距。相关国家接受美国的粮食战略,不仅难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还将丧失其经济主权和政治安全。
——摘编自李曼《霸权主义视角下的美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201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40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王琴徐菲《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处理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言者谓江北之民杂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虽土风各有所宜,至于参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宋太宗“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1011年,真宗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粮食品种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许多欧洲大国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美国建国初期,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尽管杰斐逊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实验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仍有部分植物被成功引种和推广。
——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材料三 大豆原产自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孙中山在《实业计划》(1917~1919)之“衣食住行”中叙述了“大豆工业”计划。该计划设想,一方而,在国内设立新式工厂,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为民众提供优质平价蛋白;另一方面“于诸国大城市设立黄豆制品工场,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孙中山将欧洲战争作为中国输出大豆的国际机遇,以中国传统的优质植物蛋白置换效能转化率低下的动物蛋白。他曾于1909年参观了好友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豆腐公司,该公司斥巨资打造了当时最先进的豆制品机械流水生产线。孙中山宏伟的大豆出口计划就是以豆腐公司为蓝本规划的。但该计划仅停留在纸上,并未实施。
——摘编自王书吟《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全球史视野中的孙中山“大豆工业”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粮食品种交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引种和推广外来植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大豆工业”计划的用意及其国际背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最大的弊病是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使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先后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
——摘编自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材料三: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 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小麦消耗量大幅度下降,结合史实可知,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经济危机影响、战争削弱英国实力都是有可能导致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的因素,与材料体现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国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大规模捐赠,支持抗击全球饥饿事业,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A项正确;美国是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排除B项;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科技教育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而非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排除C项;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机构,而非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主要讲述了FAO与饥饿危机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化”“耕地面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体是国际组织而并非各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与“食品安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半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冷藏车、船等机械化工具在美国的运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C项正确;材料描述美国农业生产的情况,并无欧洲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来粮食问题是否解决,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并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集约化生产破坏了牲畜原本自然的生活环境,容易引起疾病传播,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可见现代化生产之下隐藏着食品安全问题,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现代化生产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而不是对食品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民众饮食结构改变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78年至20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有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能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具有依赖性,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的结论,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和中国)。根据材料“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不再强调饮食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和所学可知,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西方的“宗教文化”与中国的“宗法文化”相继衰落,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A项正确;在工业化生产和科学精神至上的条件下,西方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摆脱异化的束缚,向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回归,但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然科学的突破、启蒙运动的影响等不是饮食观念和文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6-2011年。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加强了对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无追索贷款的同时,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足价格差额,且这一补贴逐渐增加,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D项正确;建立起了完善的粮食干预系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种粮农民收入实现与市场脱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及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方水稻亩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增加,这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关系,据此可判断,当代中国在水稻产量方面的努力,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水稻产量,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变化,也无法反映机械化的成果,排除AB项;中国粮食危机已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1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正案,明确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操作及监管要求等,反映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A项正确;材料只是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并未反映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生产,无法反映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排除C项;据材料“修正案”可知国家早就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主要在于育种技术突破,粮食产量大增,B项正确;中国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排除A项;储备技术是解决粮食安全的辅助手段,排除C项;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推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材料中三个事件都涉及美国将粮食作为外交手段,对受授国或对立国家施加政治压力,将粮食政治化可能破坏国际粮食贸易的正常秩序,进一步影响世界粮食的有效供给,所以,美国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粮食的有效供给,A项正确;表中的信息表明,美国是在用粮食作为一种外交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农场主的利益,排除B项;表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美国的粮食出口地位因此受到根本性影响,排除C项;虽然美国确实拥有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但美国作出反应主要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设立粮食署,这是与粮食有关的专门机构,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法国以中型为主,排除A项;墨西哥培育出并得到推广的是小麦新品种而不是杂交水稻,排除B项;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丰富了食物的供应”,排除A项;“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的说法扩大化了材料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1)
理由: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有数量较多的高标准农田;可寻找新的粮食贸易伙伴;农业生产技术改进;美国对中国粮食市场的需求。(任答三点)
(2)示例一举措: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理由: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应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完善粮食治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举措: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22年(中国)。理由:根据材料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根据材料一“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得出:有数量较多的高标准农田;根据材料一“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得出:可寻找新的粮食贸易伙伴;根据材料一“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根据材料一“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得出:美国对中国粮食市场的需求。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示例一: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应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完善粮食治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示例二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7.(1)中国:立足自身实际;重视耕地保护与农业科技进步;以联合国为中心,加强国际合作;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探索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美国:依托多重力量支持;依靠科技、贸易优势,假托粮食援助的名义;对出口农产品实施国家补贴,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国际市场;粮食援助政治色彩浓厚;粮食安全战略成为美国维护霸权主义有力工具。
(2)背景: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适应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但仍面临挑战;中国加入联合国,勇担大国责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认识: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各国应以本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构筑粮食安全体系;注重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道路;立足自身同时加强全球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美)。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可知,立足自身实际;根据材料“中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201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可知,以联合国为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根据材料“40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可知,重视耕地保护与农业科技进步; 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根据材料“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探索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美国:根据材料“美国依托于政府、企业、资本等多重力量的结合,借助粮食援助、‘绿色革命’、自由贸易等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在全球的粮食霸权”可知,依托多重力量支持; 依靠科技、贸易优势,假托粮食援助的名义;根据材料“美国长期对出口的农产品给予补贴,小麦的出口价格低于成本的46%。美国学者苏珊指出,美国用粮食为武器,摧毁了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可知,对出口农产品实施国家补贴,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国际市场;根据材料“获得粮食垄断和霸权地位后,美国利用其跨国公司,在相关产业中谋取长期巨额利润,其粮食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美国成为粮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进一步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科研、安全等各方面的差距。相关国家接受美国的粮食战略,不仅难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还将丧失其经济主权和政治安全”可知,粮食援助政治色彩浓厚;粮食安全战略成为美国维护霸权主义有力工具。
(2)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根据材料“中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201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可知,中国加入联合国,勇担大国责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根据材料“40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适应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但仍面临挑战;根据材料“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可知,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科技进步。
(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美)。根据材料“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 各国应以本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构筑粮食安全体系; 注重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道路; 立足自身同时加强全球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从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角度出发,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分析。
18.(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支持;高产作物的引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特点:与提升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受科学实用主义理念影响;杰出人物的推动;由实验到推广;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等。
(3)用意: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使中国豆制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工业食品,并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国际背景: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于是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这是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又自福建移种于江淮地区”和所学可知,可从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支持、高产作物的引入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特点:根据材料“18世纪初,为提升国家实力”可知,与提升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在科学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可知,受科学实用主义理念影响;根据材料“托马斯·杰斐逊力图通过掌握前沿的植物学知识”可知,杰出人物的推动;根据材料“建立实验性的园圃,积极参与欧洲国家构筑的全球植物流动网络,实现对外来高价值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植物等的引种与推广”可知,由实验到推广;根据材料“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增强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目的”可知,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等。
(3)本题是目的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用意:根据材料“一方而,在国内设立新式工厂,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素食、科学与反殖民”和所学可知,其目的是以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革新中国传统手工经营方式,使中国豆制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工业食品,并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国际背景:根据材料“孙中山将欧洲战争作为中国输出大豆的国际机遇”和所学可知,可从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
19.特点:规模大;经营模式新;生产效率高;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任意三点)
影响: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任意三点)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 “大规模的集中”得出规模大;据材料三“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得出经营模式新;据材料三“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出生产效率高;据材料三“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并结合选必二第3课现代农业得出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据材料三“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得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三世界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得出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据材料三“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得出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三世界农业化“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出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