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1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谁写的词?闻一多2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印象?3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他的名言4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5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6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7请观看视频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8请欣赏闻一多的诗歌视频《发现》《死水》《色彩》9 闻一多 原名闻家骅(huá)。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
学者作者简介10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11下面让我们正式走入
《也许》------葬歌12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子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女儿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便写下这首诗。写作背景13在《也许》中,诗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壮的,如地下的岩浆,奔突流走,时刻准备喷薄而出。但诗人一直控制着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核心动力。在语言上,诗人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使情感得到巨大压缩,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催人心碎。总之,《也许》是《死水》中的一篇力作,也是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杰出体现。
赏析意象新颖,节奏明晰,感情深挚。14年轻的父亲始终不能相信女儿突然夭折的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 。显示了新奇的构思,奠定了全诗哀伤凄楚的基调,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赏析15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细心的父亲就要对女儿的梦境予以呵护,要尽一切可能为女儿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通过三个“不要”,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愿望之强烈,他希望周围不要太嘈杂,不要有呕哑啁哳难为听的鸟咳蛙号赏析16赏析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阳光”和“清风”这些轻盈流动的东西都“不许”在女儿身上活动,不要拨她的眼,刷她的眉,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任何惊扰。为了守护女儿的睡眠,他甚至一改平时的温文尔雅而变得决绝,“专横”,“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像在呢喃,似在呓语,像在安慰,似在叮咛,但掷地有声,敲打出催眠曲里最铿锵有力的音节。有谁能不为这深沉细腻的父爱感动,有谁能不因这血泪真情动容!17赏析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他希望陪伴女儿的是四季常青的松树,蚯蚓新翻出的松软的泥土,小草根须吸水的轻盈以及一切宁静优美的天籁,因为这些景点可以组合出醇美幽静的睡眠环境。诗节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把锋锐的笔尖直指造成这不幸死亡的社会。“咒骂的人声”就是充满丑恶和罪孽的世界,这是无情揭露,更是正义之声对黑暗社会的挑战。此时,诗作已越出对早夭少女的哀悼,具有了社会进步意义。18赏析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父亲的催眠曲到诗的最后唱得更加凄楚辛酸, 他掬一抔黄土为女儿作被,撒一些纸钱缓缓地飞,看似意识到女儿与他永诀了,但动作是那样地轻,蹑手蹑脚地,惟恐惊扰了她,依然以为女儿是延续着那个疲惫的梦,心行之矛盾,意识之迷乱,亦真亦幻,似幻又真,失女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失去了常人的思维。 19“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以《也许》为题目的含义20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是闻一多“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 ??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感受艺术魅力“三美”在《也许》一诗中的体现21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是闻一多“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感受艺术魅力“三美”在《也许》一诗中的体现22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是闻一多“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感受艺术魅力“三美”在《也许》一诗中的体现23请欣赏诗朗诵《也许》课件26张PPT。听音乐 猜作者
偶 然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惊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再 别 康 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 和 美。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 xiāo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 朗读指导:
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读的时候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带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天上:云彩 星辉地上:金柳 康桥水中:青荇 水草意象再读诗歌,品读意象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是康桥上方那抹“西天的云彩”。
那么,诗人对康桥何以有着如此的情感,让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生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Bertrand Russel(1872-1970)
《自由之路》《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一代才女 林徽因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
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 桥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康桥也已经融入了诗人的生命里。 走诵
进读
康经
桥典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 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
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 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 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读诗——是为了遇见美好的心灵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音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清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黃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沾湿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鹅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 林徽音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卷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走出康桥—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走出康桥—志摩的诗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拓展延伸诗歌情感: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迁移练习●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总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课件23张PPT。天 狗
郭沫若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郭沫若 (1892-1978) 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五四”时期,郭沫若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出现了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1921年结集为《女神》出版,开了一代诗风。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郭沫若是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 ?【天狗食日、月传说】
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
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传说中蕴含了反抗、冲破、狂放、创新的意义。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从太阳、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来看,诗中的“我”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从太阳、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来看,诗中的“我”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太阳、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天狗”)“吞”吃“月”“日”“星球”“宇宙”,可揣摩出“我”的志向、意趣,看出“我”的激情、豪放,还有无比的气魄。
①【正文】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吞②【正文】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光,Energy的总量③【正文】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飞奔 狂叫 燃烧 句式④【正文】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爆一系列富有动感、富有活力的动词,将“天狗”无所畏惧、狂放不羁、恣情宣泄 的特点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一个勇往直前、尽情挥洒生命活力,抒写全新生命篇章 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 “天狗”的形象塑造:
在狂飚突进,冲决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 诗人情感的抒发方式:
《天狗》是直抒胸臆 之作,它抒写的是青春生命高峰状态的一种神奇的独特情感体验。《天狗》第一段所表现的,就是青春生命自我扩张的美好希冀及其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鲸吞日月、鲸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君临万物的狂放心态的具象化。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现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的种种微妙感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天地同流”、浑然忘我的审美“坐忘”境界。所以,当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发生一种幻觉:“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高峰体验状态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处于原子核的不断裂变状态,仿佛“一种燥热,一种搅动,一种热辣辣的疼痛”,“在剥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在咬啮他的五脏六腑”。这种种焦灼感、燥热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转着,好象跑过他的神经、脊髓和头脑”,( 王富仁《青春生命力的表现—《<天狗>赏析》,《郭沫若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而自身躯体的承受力终归是很有限的,诗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终将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诗歌语言的特点:
郭沫若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象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渲泻,急不择言,信口开河。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唱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嘎然而止! 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袒陈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爆发般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2. 想象大胆奇特。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2. 想象大胆奇特。
3. 感情奔放激越。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 比喻新颖生动。
2. 想象大胆奇特。
3. 感情奔放激越。
4. 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语言品味
一、“单色的想象”:
二、“单调的结构”:
三、“大”:
四、“反复”: 品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