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宋词五首》(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宋词五首》(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7 13:43:2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声声慢【宋】李清照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诵读——找词眼愁 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二、探究——找意象
作者的愁是如何体现的?找出意象: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淡酒并非酒淡,是愁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大雁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一剪梅》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梧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细雨梧桐细雨:象征着 哀伤、愁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 鹧鸪天 思考:结合众多意象还原情境画面体会李清照的愁。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藕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示例: 找啊,找啊,找什么?故乡、家园、亲人、夫君、温馨、欢乐、安恬…怎么就全都离我而去呢?这忽冷忽暖的天气啊,似乎也在欺负可怜人,让我怎么能安眠、调养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思绪纷纷,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一阵疾风吹过,心还是冷得让人生痛。唉,那三两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挡这一份凄凉!   忽然听到秋空中一声悲鸣,抬头望去,那是从北方家乡飞来越冬的鸿雁啊,那不是旧日的老相识吗?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经帮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锦书可托何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刀霜剑,那院中黄花堆积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儿啊,如今有谁和我一起赏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个人守着寒窗,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无边丝雨细如愁啊,它打在梧桐叶子上,淅淅沥沥,点点滴滴,一叶叶,一声声,冷冷地敲在我的心上。这光景啊,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形容的呢? 我迷惘地东寻寻西找找,可怎么也找不回失去的东西,见到如此冷落凄清的环境顿觉心里冷冷清清的,心头涌出了凄清、悲惨、忧伤之情。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来,根本就抵挡不了晚上的狂风。
正在我伤心的时候,只见一群大雁正往南飞过,(回想起过去曾与丈夫赵明诚雁足传书,互通音信的事来,这大雁不就是当年给我们俩传书的那只雁么!),雁却是老相识了,(如今却与丈夫阴阳相隔,家乡的音信也不可复得),真是越想越伤心啊!
地上到处堆满了零落的黄花,都已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叫我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地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
三、体会——悟情感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愁之一:山河沦陷愁愁之二:夫妻永别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故园荒废难回 美满姻缘难全 漫漫余生难度 作业 根据积累和所学,谈谈你所感受到的李清照。
“你是一个___的女子 “(独创一格、勇敢率真、柔情万种、豪情万丈、愁若烟海……)”愁直接抒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意象)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眼意境(画面)2.愁什么?1.如何表现愁山河沦陷,夫妻永别,形影相吊悟感情总结: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
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
传诵千古是著书。 课件36张PPT。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在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年轻时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个老者看出了他的傲气,拜访苏轼,给他一本古书,结果苏轼大部分字都不认得,后来改为这两句之后,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诗: 文: 词:书法: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教育:培养“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地


评 成就四川眉山子瞻东坡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儒家和佛老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含小品),写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费解。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王维《使至塞上》?中“_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 对历史的缅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注解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卷一般,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 ??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伟。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带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文章题目是“赤壁怀古”, 请问作者怀了哪些古(古迹、古人、古史)? 明确:故垒、周瑜、赤壁之战既然是怀古,那么上片为什么写景?
写了哪些景?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大江赤壁,雄奇壮丽
状写江山,思慕英雄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上片着力
描绘赤壁
雄奇之景下片写周瑜
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赏析:
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迈特点的句子是哪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山崖
陡峭
高峻拍:卷:波涛力度
之大波涛气势之大 雄奇、壮丽的景物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周瑜?概括景物特点明确:雄奇、壮丽、气势磅礴…… 小结:上阕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
①雄奇、壮丽的景物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 ②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3)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活动在大江奇景里的英雄人物是谁?他的形象在词作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周瑜羽扇纶巾儒雅、风流倜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若自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托英雄。
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周瑜
年龄:3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怀古自伤 作者怎样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外儒内道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课堂练习:
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C课内拓展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记梦》回答问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赏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这句词改写成一段写景的话。要求
字数不少于50字,运用至少两种修辞
手法。(B层)
作业:
1、将本词改写成自己喜爱的一种文体。(A层)
2、背诵默写。要求不错一字。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课件14张PPT。一、课前小练笔: 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 )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二、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 幕 遮 范仲淹 学习目标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三、说说这首词的作者和相关背景情况。四、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郎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五、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云


烟碧

绿
翠特点:
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

斜阳
芳草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想起家六、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明确:(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明月
高楼

愁肠
相思泪赏析:
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七、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明确: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八、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九、作业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欢迎指教!
课件17张PPT。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词牌名词题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去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数群山。   
  青山遮拦不住,到底江水还是向东奔流而去!江上傍晚的景色愁杀了余,深山里听到欢叫的是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清江水行人泪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感慨、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怜对京城汴梁失去感到惋惜及对北宋盛时的追念。东流去喻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愁余愁国破家亡,表达忧国忧民之情闻鹧鸪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难酬的悲愤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
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
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
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
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
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
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1、结构上曲折回环,可谓一波三折。“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始,往后一波三折,这是登台的所见、所感。这一句为第一折,表示了主和派的愤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第二折,抒发的是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能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为第三折,反映的则是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前后三句处处言水,处处言山,照应却不重复,而是勾连往复,有曲折回环之美。艺术手法: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全词写景中的暗喻,即“借水怨山”。“西北望长安”两句中以江水喻当时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以青山喻当时主和派的阻扰抗金。“青山遮不住”二句中,实际的意义是主和派何能压住爱国者恢复的强烈的意志呢?
“山深闻鹧鸪”句中借鹧鸪“行不得也”的叫声,寄托对恢复中原之志屡屡受挫的担忧愤恨。所以通篇显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该词从特殊显示一般,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共同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因此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谢谢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课件17张PPT。1钗头凤陆游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 游3写作背景  陆游的《钗头凤》一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描述了一个生离死别、断人心肠的动人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欢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据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千,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4初读感知sū téng
酥 縢
yì jiāo xiāo
浥 鲛 绡字音5红酥:红润光洁细腻。
黄縢酒:宋时官酒上以黄纸封口,又称黄封酒。
离索:离群索居,分离。
浥:湿润。
鲛绡:这里指女子的手帕。理解实词6品读思考7钗头凤上片:追昔往昔美满爱情生活美人
美酒
美景离异后痛苦心情:愁恶
索错!错!错!重逢时唐琬:人 空 瘦词人自己: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下片:抚今

8找出本词最富有代表性的细节。
思考:此细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评读意境提示:红酥手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9“红酥手”红润而细嫩点染唐琬的美丽? 玉手形象美10“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美人 美酒 美景“满城春色宫墙柳。”——既是自然界的春意
又是荡漾在词人心中的春意意 境 美11情感美——瘦?泪 春如旧,人空瘦 ——一个“瘦”字
相思之苦心 痛心中之痛
(你怎么瘦成这样了呀!都是我害苦了你)
泪痕红浥鲛绡透 ——一个“泪”字
加浓悲伤气氛,加重心中之痛
(因相思折磨瘦成那样,再一哭,心如刀绞)
12悟读特点概括本词的写作特点。13前后呼应:春如旧 满城春色桃花落,闲池阁 东风恶对比:红酥手 人空瘦几年离索
一怀愁绪白描:泪痕红浥鲛绡透直抒胸臆:错!
错!
错!莫!
莫!
莫!荡气回肠恸不忍言恸不能言14熟读背诵语言美?音韵和谐 节奏明快 ?15拓展阅读 朗读唐琬之《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16提示内容
  上片:被迫离异痛苦心情(难)难,做人难!
难,抗争难!
难,吐苦衷难!下片:分离后境遇和心情(瞒)写不得,瞒!
说不得,瞒!
不能让人知,瞒!瞒 呼应 难痛苦深埋心底,“瞒”住所有人,难上加难。17作业(选做)课后阅读唐琬的《钗头凤》。阅读《孔雀东南飞》。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