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民俗风情 沉淀文化精髓——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第二课段

文档属性

名称 领略民俗风情 沉淀文化精髓——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第二课段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10: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领略民俗风情 沉淀文化精髓——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第二课段
【群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主题】领略民俗风情
沉淀文化精髓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背景,积累字词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研读精彩片段,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核心任务】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校语文组要开展“领略民俗风情”学科周活动,请你用朗诵或文字等形式展示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关键词】民风民俗;自主阅读;情景朗读;品味赏析学习仿写。
【学习资源】《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延安颂》《小米的回忆》《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二课段品味语言 体味情思
主要任务: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品味语言,体味作者情思。
一、具体任务
1.跟随老师学习《社戏》《回延安》,自主学习《安塞腰鼓》《灯笼》。
2.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不同文体内容的朗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请从四篇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精彩片段,自由组队,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
二、实施过程
任务一:一读叙述的事件,感受风俗美
方法提示:朗读课文要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
任务二:二读人物的对话,体会人情美在感受风俗美的基础上,小组分角色朗读《社戏》,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评价改进,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
双喜:“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分析:双喜说服母亲和外祖母的三个理由: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大家都识水性。足见双喜考虑周全,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任务三:三读景物的描写,欣赏景物美
自由朗读《社戏》中的景物描写语段,回顾景物描写作用。
示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小结:《社戏》一文体现了江南水乡独有的夏夜美景,此情此景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美,更在于那里是我的家乡,是我童年的归宿,那里有一群善良、温暖、明媚的伙伴和乡人,他们共同点缀了我回忆里的童年。
学习《回延安》
任务一: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提示:一要情绪饱满,二要大声,三要注意上节课梳理的不同诗章情感的差别,四要根据课前标记进行朗读。
示例: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学生展示读,师生评价。
3.回顾每部分内容,“情”字贯串全诗。明确诗作主题,再读诗作,结合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方法提示: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的诗句;
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诗句;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诗句;
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的诗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寻找《回延安》的特殊之处
(1)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2)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明确:通过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方式写成的诗歌别具特色,做到了叙事和情感的兼顾。
任务二:学习多种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思考:炽热的感情如何体现?——动词、生动的场景
明确:
1.逼真的动作
2.比兴、修辞手法
小结:《回延安》一文做到了诗意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表达了对延安浓烈、炙热的爱。将久别重逢的情景写得真实动人心魄,最后更是将延安上升到了延安精神的高度,让我们既领略到了陕北民歌的质朴又有了精神的洗礼。
自主学习《安塞腰鼓》
体会热烈豪放的情感,感受蓬勃的生命力,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抒情散文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任务一:聆听安塞腰鼓
请同学们听《安塞腰鼓》朗诵,完成以下任务:
1.听了范读,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
明确:爽、美、安逸、巴实、地道的很、震撼、痛快、亢奋、让人浑身变得很有劲了,充满了力量……
2.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激情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文字,大声朗读它。
朗读指导: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 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这个顺序划分层次。
明确:时间顺序(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任务二:欣赏安塞腰鼓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寒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既适合声情并茂地朗读,又适合有滋有味地赏析。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做美点赏析。
句式:我喜欢朗读第___自然段,因为它用_______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表现(达)出了________。
赏析角度提示:修辞、短句、叠词、文章结构等。
示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第7段)
我喜欢朗读第7自然段,因为它用排比、比喻、反复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任务三:品悟安塞腰鼓
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小结:作者刘成章生于此长于此,他深切体会到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黄土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阵阵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渴望冲破一切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发,所以作者赞美的是高原人民心中强烈的渴望。所以作者在文中不只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的壮美,他是通过写鼓来赞美了人,生命和生活。
自主学习《灯笼》
任务一: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1.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提示:《灯笼》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往往为大家指明阅读的方向,同学们在梳理内容时,可以结合起来思考。请同学们边读边批注,可以标注这些字词的读音,还可以标注你找到的相关信息。)
2.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灯笼”串起了作者与它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任务二: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作者在文中娓娓道来的这些记忆,仿佛能勾起我们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回想。其实本文中让人很有感觉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这些记忆,更有作品的语言。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作家运用语言的特有方式上。
1.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预设:平淡、质朴、简洁、含蓄、自然、雅致、乡土......
2.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文本,细细品味吴伯箫的文字,根据你的阅读,从选材、语言、抒情三个角度,体会吴伯箫散文的艺术风格。
(1)选材。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将这些极为家常,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写入文中,这就是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选材质朴自然。
(2)语言。吴伯箫的语言别具一格,读来饶有趣味,请同学们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
吴伯箫的散文语言也是质朴自然的。总结:“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难怪评论家们对吴伯箫的评论最多的还是他的散文“质朴、自然”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及积累拓展。(熟读,尝试背诵《回延安》;延伸阅读积累《延安颂》《小米的回忆》等诗文)
2.仿写《安塞腰鼓》中的修辞,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3.请从四篇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精彩片段,自由组队,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
评价量表
四、课时安排: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