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提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提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知识建构】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练基础】
1.某同学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系(jì)绳子、折(zhé)蜡梅花。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桑椹(shèn)、攒(zǎn)集。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书熟” 应为“书塾”,“嘻闹” 应为“嬉闹”。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翻来覆去”不要写成“翻来复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C.他研究古文字虽然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B.在央视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演员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C.某市教育局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4.(新考向)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班级开展了以“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辨识作品】小明收集了鲁迅先生的四篇作品,请你帮他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二十四孝图>》   B.《藤野先生》
C.《故乡》       D.《父亲的病》
(2)【辨别人物】《朝花夕拾》全书中主要涉及六个人物,请你根据原著进行梳理,填写表格。
身份 人物
中国老师 寿镜吾
日本老师 ①    
家人 父亲
朋友 ②    
保姆 ③    
邻居 衍太太
(3)【拟写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学习情景的回忆。其中,“对课”就是对对子。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                     
【练阅读】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5.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词,其用意是什么
6.“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主要写了童年时的四件趣事。试用四个短语加以概括。
7.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改为括号里的词 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8.在众多植物中,作者偏偏着重写何首乌,其原因有两点,请加以概括。
【练能力】
(新考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7~24段。
【文本二】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自鲁迅《琐记》,有删改)
【文本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有删改)
9.【搜集资料】围绕“成长”主题,请你根据鲁迅先生求学的三个片段,完成下表。
时期 地点 事件
童年 绍兴三味书屋 ①  
少年 ②   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③   仙台医学院 ④  
10.【读懂细节】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请分析句子中画线的标点符号的作用)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请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11.【深度思考】从故乡到南京,再到日本,求学中的鲁迅先生思想在发生着变化,自己也不断地在成长,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分析不同时期的鲁迅先生形象。
12.【比较迁移】鲁迅先生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到南京求学;再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放弃学医,选择从事文艺。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明鲁迅先生每次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他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B 2.B 3.A
4.(1)C
(2)①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②范爱农 ③阿长(长妈妈)
(3)三味书屋读书习字描绣像,别有情趣
练阅读
5.略。
6.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7.(1)不能。“伏”字能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状态,“停”字却表现不出这种状态。
(2)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8.示例: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表现儿童天真的情趣。
练能力
9.①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 ②南京矿路学堂 ③青年 ④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10.(1)问号与感叹号连用,表达了先生看到书房里没人时的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的愤怒。
(2)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11.略。
12.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