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16: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3张PPT)


杨 绛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教学目标
通过咬文嚼字、留意反复、关注典型事件的文本细读方法,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其苦与善。
杨绛,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卓越女性,老王,一位有姓无名的穷苦老人,相遇了。多年后,杨绛写下了这篇文字,字句中,一个词尤为醒目,“ 一再追忆 ”,老王是何人?为何会让杨绛先生一再追忆?
新课导入
认识一个人
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完成老王个人简历表。(时长约为6分钟)
老王简历
姓 名:
年 龄:
职 业:
家庭情况:
家庭住址:
身体状况:
(1)姓名:老王
思考:老王和王老有何区别?
老王是杨绛较为熟悉亲近之人,地位普通
(2)年龄:不详
(3)职业:三轮车夫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
思考:他蹬,我坐。体现出作者与老王有什么不同?
简单四字,暗示了两人阶层不同
(4)家庭情况:孤身一人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思考:能否换为“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不能,燃起希望,却又将希望破灭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5)家庭住址:塌败小屋
思考:为何杨绛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却说“住那儿多年了”而不是“是”或“不是”?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对于老王而言不过是一个居住的地方
(6)身体状况:一眼为瞎
思考:文中共有两处表明老王的眼疾,“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与“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有什么不同?
一处为他人言语,一处为作者推测,
流露的是作者对老王深深同情
老王简历
姓 名: 老 王
年 龄: 不 详
职 业: 三轮车夫
家庭情况: 孤身一人
家庭住址: 塌败小屋
身体状况: 一眼为瞎
知识卡片(一)
咬文嚼字是散文阅读的一种常见阅读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字词、调换顺序、探究细节等方式,透过文字细细体会作者意图。
了解一个人
任务二:副词“只”在形容老王时反复出现,请同学们在原文中寻找。并体会“只”带给我们的感受。(时长约为三分钟)
(2)“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3)“老王只有一只眼。”
(7)“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孤苦无依
知识卡片(二)
留意重复,不仅是句子的重复,还可以是字词的重复,品析重复的字词往往能帮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了解一个人
任务三: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按照“我从 事件中,看出老王是一个 的人”句式,进一步感受老王的人物形象。(时长约为三分钟)
我从 事件中,看出老王是一个 的人
送冰
善良老实
(5)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6)“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助读资料
“文化大革命开始”,“知识越多越反动”,杨绛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关牛棚,扫厕所,戴高帽,受批斗......杨绛和钱锺书的女儿,钱媛,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锺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爸爸妈妈。
“我们夫妻都是‘牛鬼蛇神’,每月只发生活费若干元,而存款都已冻结,我们两人的生活费实在很紧。”
——杨绛《干校六记》
我从 事件中,看出老王是一个 的人
送人
善良体贴
(6)“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我从 事件中,看出老王是一个 的人
送鸡蛋香油
知恩图报
(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老王的善
是那细微,细微的举动
冰大一倍,还要减少收费
老王的善
是那坚定地送
破败的三轮上,燃烧的是他的一片真情
老王的善
是那临终遗物
倾尽所有,不求回报地给
知识卡片(三)
从典型事件中体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事件来展现,我们除了把握事件的始末,还需要关注事件的细枝末节。
了解一个人
任务四:老王做了许多温暖的事情,但对于困苦的老王而言,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例如“老王可车费减半可不减半”请同学们按照“老王可 可不 ”的句式进行填写。
“老王可 可不 ”
老王可送人可不送
老王可车费减半可不减
老王可放入冰箱可不放
老王可送鸡蛋香油可不送
. . . . . .
但老王都做了
为什么老王要对杨绛一家那么好?是因为钱
(5)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6)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13)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不为金钱
1、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2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 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5、 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文中杨绛一家对老王如何呢?试找出来。
为了感恩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段,思考老王到底渴望 呢?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 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 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 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乞丐虽然没有获得金钱,但他获得了温暖、
获得了平等、获得了尊重与友爱
友爱
温暖
平等
……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段,思考老王到底渴望 呢?
老王虽身处黑暗,仍心向暖阳
课堂小结
咬文嚼字
留意重复
典型事件
身处黑暗
心向暖阳
文本细读
人物形象
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必做)
试以老王为视角,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编写老王送鸡蛋香油的片段,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合理描写老王当时的心理与情感。
(二)拓展性作业(选做)
老王已经离去,但对于老王的怀念仍未断绝,请你提笔为老王写一段追悼词,围绕老王的“苦”与“善”。(50~100字为宜,要求语言凝练,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杨 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品读细节”的阅读技巧,概括并分析“我”和老王的交往细节,体会人物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
2. 通过品读关键句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技巧,感受作者的愧怍之情,体会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很多事,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要倾其所有,给杨绛家送去香油、鸡蛋,作为报答。那杨绛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与其交往的呢?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呢?
“我”与老王的关系
任务一:请细读1-16自然段,找出“我”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也找出老王如何对待“我”一家的。请按照示例,填写下列表格。
“我”对老王 老王对“我”
常坐老王三轮(给钱) 为“我”送冰,车费减半
给鱼肝油,治老王的夜盲症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送冰,不要老王减半收费(给足钱) 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要钱 接受香油鸡蛋,一定要给老王钱
思考: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和老王对待钱的态度是怎样的?
面对老王,出于同情与关怀,杨绛一家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而面对杨绛一家,老王虽然贫困,却总是竭尽己能,付出感情上的支持与回报。
彼此付出的差异
任务二:请细读全文,找出“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中一些事情的发生地点,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老王找“我” “我”找老王
地点 事件 地点 事件
“我”家 送冰 路边 坐车
扶病来家 看见老王的家
送香油鸡蛋 请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我”家
“我”家
胡同
街边
思考:二人在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态度。
老王:主动、亲近——“我”:被动、疏离
情感态度的差异
任务三:请重读课文,找出体现“我”和老王之间距离感的细节,依照下列示例,仔细品读。
示例:“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句中连用两个“不知”说明什么?
两个“不知”,说明作者实则并未关心、也不清楚老王的病情,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并没有上升到好友的层次,而是保有距离的熟人。
(1)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3)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呀,他什么时候……”
距离=交往距离+情感距离
知识卡片(四)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品读细节,可以更好地走近人物内心,体悟感情。
思考:“我”和老王的距离感究竟是源于什么呢?
杨绛,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可怜的三轮车夫。
社会阶层的差异
社会地位 主要付出 情感态度
我 高级知识分子 力所能及的 物质帮助 同情、被动、疏离
老王 贫困三轮车夫 倾其所有的 感激之情 感激、主动、亲近
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两人既有社会地位的客观差距,也有付出情感态度的错位。
小结
“我”的愧怍之情
任务四:请根据最后一段,描绘出“我”的心路历程。
追忆 → 不安 → 愧怍
思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者”指老王。
思考:杨绛是“幸运的人”吗?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的。
知识卡片(五)
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思考: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区别?
“多吃多占”局限于物质上的愧疚,主要是着眼于两个人之间鸡蛋换钱一类的交往。
改成“幸运”的人,首先是概念上更对应了,表达更严谨;同时,内涵也更丰富了,这种“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
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不同之处。
当时的我:害怕、恐惧、强笑,以金钱搪塞。
现在的我:深深忏悔自己当年在精神上对老王的冷漠。
思考:由此,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作者?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每个人如果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因愧怍而高贵的灵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身份地位、付出内容、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了作者和老王交往中存在的差异,探究了后来作者对老王满怀“愧怍”之情的原因,体会到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必做)
请发挥你的想象,杨绛先生去世后如果再见到老王,她会对老王说些什么?请用200字左右描述二人再相见的画面。
(二)拓展性作业(选做)
自主阅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