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3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中图版 · 选择性必修一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思考: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
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
重力能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内力作用 —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球内部的热能
岩浆活动 | 地壳运动 | 地震 | 变质作用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尽管抬升速度缓慢,但是,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喜马拉雅山终于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①岩浆活动
思考
判断
判断:岩浆活动就是火山喷发?
不是,岩浆活动是岩浆向上运动,有侵入活动和喷出活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才形成火山。
岩
浆
停留在地壳中
在内压力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喷出地表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上覆岩层外压力大
于岩浆内压力
冲破上覆岩层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①、沿着裂隙带喷出,充填了大量低洼地带
宽广的熔岩高原
②、沿火山通道喷出
火山、火山湖
火山的结构
火山的类型
②死火山:再也不会喷发 例:乞力马扎罗山
①活火山:还有可能喷发 例:富士山
③休眠火山:历史时期长期熄灭,
有时会突然喷发。长白山
中国长白山
q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
火山的利弊
利:发展火山观光、温泉旅游,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火山灰带来肥沃土壤,带来硫磺矿等矿物质。
弊:喷发的火山灰和气体影响气候,毁坏农田和村镇,改变地貌,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
垂直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上升或下降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常相伴存在
地壳运动会造成岩层的永久变形,这种变形保留在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褶皱的形成原理
如果水平的岩层受到挤压力作用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褶皱的形成原理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状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如果形成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
褶皱是一种地质构造,由此形成的山脉被称为褶皱山。
褶皱的形成原理与分类
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背斜山
向斜谷
新旧
背斜中老侧新,向斜中新侧老
区分背向斜
①
②
③
④
⑤
地层①-⑤老-新
4
5
4
背斜
中老侧新
向斜
中新侧老
5
4
5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地形倒置(逆地形)地质原理 Geological principle of topography inversion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逆地形)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地形倒置(逆地形)地质原理 Geological principle of topography inversion
背斜顶部缺失
向斜山
小结
地质 构造 岩层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地表形态 常见 地形 倒置地形 及成因 褶 皱 背斜
向斜
岩层
向上
拱起
岩层
向下
弯曲
常形成山岭
背斜
成谷
中间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
中间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注意:一定不能按照外部地形轮廓来判别背斜、向斜
这才是正确的判断方法
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背斜
向斜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A----背斜
B----向斜
C----背斜
D---向斜
想一想:如果你是工程师,要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安全第一、防水、防塌
乙:背斜
原因: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发生渗漏问题 ,向斜构造却容易渗水,隧道变“水道”
褶皱的实践运用
气
水
油
观察杯中气、油、水的分布,
思考:
1、选择哪里勘探地下水,修建水库?背斜?向斜?
2、选择哪里勘探石油、天然气?背斜?向斜?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向斜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背斜 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观察海绵,从开采难易角度思考:
开采石场,应该选址在哪?为什么?
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裂隙发育,岩质疏松,易开采
观察图片,思考:
选择哪里勘探固态矿?背斜?向斜?
煤矿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所以煤.铁等矿产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任务 提示 位置 选择原因
修建隧道 隧道结构 背斜 天然拱形,稳定且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勘探地下水 修建水库 水流特点 向斜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勘探石油、 天然气 密度分布 背斜 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开采石场 开采难易 背斜顶部 岩层受张力,裂隙发育,岩质疏松,易开采
勘探固态矿 是否被侵蚀 向斜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所以煤.铁等矿产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褶皱的实践运用大本P34
读下图,回答第1题。
1.右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第2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C
断层的形成原理
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岩层断裂错开的面叫断层面。
地垒
地堑
断层地质构造 · 岩石断裂面
断层规模大小不等,大者可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只有几十厘米
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是地壳的最重要构造之一
断层的判断依据
看岩层之间是否出现不连续面(如下图所示):
如何判断岩层是否出现断层呢?
断层的形成原理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
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
地堑
地垒
圣安德列斯断层景观
断层两侧的地壳相对发生水平位移
地堑
地垒
垂直方向断层示意图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华山断块山、渭河谷地
华山和渭河谷地构造示意图
渭河谷地地形图
渭河谷地
黄土
高原
华山
(2154.9米)
渭河
西安
地垒
地堑
北
沉积物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相对下降的岩块,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华山——断块山
谷地平原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 为什么
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思考: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能。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①
④
③
②
下列4处哪一处最有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断层沿线发育成沟谷
因结构不稳定,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是地壳运动的反映。下图所示变形的岩层出露在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断层
背斜
向斜
断层
地壳运动
项目 类别 运动特点 示意图 运动 方向 岩层变化 举例
相向
相离
上升
下沉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弯曲变形
褶皱山脉
水平位移
断裂带
隆起
引起地势起伏、海陆变迁
凹陷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为主
为辅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它所产生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③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地球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原理
板块
软流圈
全球六大板块与板块运动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板块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亚洲喜马拉雅山系
&案例 红海的形成及扩张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早在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整体还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红海自然不存在。之后,阿拉伯半岛从非洲板块中分裂出来,它们之间形成裂谷带。大陆继续开裂,裂谷变长变深,成为带有通向大洋出口的海峡。红海还在不断扩张,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板块运动与地貌
1.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冰岛位于( )
①消亡边界 ②生长边界
③海岭附近 ④海沟附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
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 )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陨石冲击也影响着变质作用。
④变质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意义
小结
内力作用
内力
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
(褶皱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断块山)
地堑
全球尺度:板块构造学说
喷出活动(火山)
侵入活动
“遗迹”
变质作用
地震
地表高低不平
思考:说出景观图所表示的地表形态名称,尝试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
火山——岩浆活动
断块山——地壳垂直运动
褶皱山脉——地壳水平运动
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地质构造
2、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黄土高原 B.东非大裂谷
C.喀斯特地貌 D.风蚀蘑菇
C
B
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
作用力
表现形式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 | 流水 | 冰川 | 海浪 | 生物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固结成岩
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化(破碎崩解)、化学风化(化学分解)和生物风化(生物分解)。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 岩石机械破碎过程
Physical weathering and rock mechanical crushing process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冻融,也会对岩石起到破坏作用。
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更深入地渗入岩石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不断扩大,以至使岩石崩裂成为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又称冻融风化。
冰劈作用
化学风化
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
分解耐腐蚀性弱的矿物
耐腐蚀性强的颗粒
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
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
这些新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不被水溶解的物质残留在原地。
生物风化
根分泌酸性物质
侵蚀岩石
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活动等松动岩石或使岩石破裂。
生物化学风化:动植物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酸,低等藻类、菌类和苔藓植物经过复杂的有机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都会使岩石分解。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思考:判断以下岩石风化类型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花岗岩地貌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或者形成为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风化作用
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是许多作用的总和。
其自然作用力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和波浪等。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作用: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
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
常见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盛行风向
风蚀城堡
坑洼
孕育期:构造作用使得地表开始抬升,流水沿着裂隙开始侵蚀地表
幼年期:流水和风力作用不断加宽、加深已经形成的侵蚀沟槽,逐渐显现雅丹雏形
青年期:定向强风进一步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垄岗状雅丹体,是雅丹发育的鼎盛时期
壮年期:垄岗状雅丹体继续被侵蚀,纵向的沟槽将其切割成为毗邻的小型雅丹体,以连体塔状、塔状和柱状为主
老年期:不断地侵蚀作用使得雅丹体开始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以稀少、孤立的雅丹体为主
衰亡期:最终雅丹体坍塌成残丘状,大部分地区形成新的戈壁面
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作用: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
分类: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常见地貌:峡谷、瀑布、沟谷、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
峡谷
丹霞地貌
黄土地貌
流水侵蚀
流水机械侵蚀:流水及其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对所经地区产生的冲刷和摩擦作用。
流水化学溶蚀:流水经过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时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化学
溶蚀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河谷发育初期(上游)
-02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溯源侵蚀与袭夺河原理
河流袭夺的条件:
①两河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个河流溯源侵蚀或侧蚀明显 ③一个高水位,一个低水位
溯源侵蚀与袭夺河原理
“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河谷发育中期(中游)
-03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嵌入式蛇曲的形成原理
Principle of embedded snake curve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mbedded snake curve formation
嵌入式蛇曲形成原理
河流先在平原或盆地中形成蛇曲,后遇到地壳持续抬升,给了河流下切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一直下切,直到深深切到岩石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
拓展:丹霞地貌
广东丹霞山
福建武夷山玉女峰
河北承德双塔山丹霞石柱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也可表述为“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的特征
“顶平“身陡”“麓缓”
丹霞地貌的成因
想一想,丹霞地貌为什么主要呈红色
元古宙(2500百万年)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沧海成陆,地壳运动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构造盆地。
盆地四周的砂石泥土被河流裹挟而下,在低处堆积形成粒度大小不一的碎屑沉积岩,如砾岩、砂岩、泥岩等。
同时中国陆地的很多地方处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所以,岩石中的铁元素很容易被氧化成红色的三价铁,沉积岩层也被染成一片赤色,红层就此形成。
经过漫长时间的累积,厚厚的红层遍布中国无数盆地。
①红层堆积
中国红层多形成于中生代至新生代,大部分集中于白垩纪
丹霞地貌的成因
②盆地抬升:新的造山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皱,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③流水下切: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汇集,沿岩层垂直节理下切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巷谷、峡谷发育。
④重力崩塌:山崖表面的岩石崩塌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了峰林、峰丛等地貌。再加上风力和流水侵蚀,个别地段保留孤峰或孤石 , 就形成了今天的丹霞地貌。
红层堆积→红层盆地抬升,地壳趋于稳定→流水下切侵蚀→重力崩塌
5丹霞地貌的分布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以“秦岭-淮河”和“巫山-雪峰山”一线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6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风蚀雅丹、流水丹霞
冰川侵蚀
冰川侵蚀: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分类:拔蚀和磨蚀
拔蚀指冰川下松动岩块的突出部分,可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带走。
磨蚀指冰川移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与冰床之间发生的摩擦作用。
分布:主要发生在高纬、高山地区
常见地貌:角峰、冰斗、刃脊、U形谷、峡湾等
冰蚀地貌示意图
U型谷
瀑布
冰斗
悬谷
刃脊
角峰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冰川侵蚀
峡湾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U形谷
海水侵蚀
海水侵蚀:波浪对海岸线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侵蚀海岸的最主要作用力是海浪。海浪侵蚀海岸的主要方式是冲击。
过程:海浪通过不断撞击岸边的岩石,加大岩石裂缝,最终使岩石破碎。海浪还可以通过磨蚀来侵蚀海岸,海浪在浅水区掀起沉积物,如沙和砾石,当海浪击打岩石时,这些沉积物就会磨蚀岩石。
常见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示意图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崖
最初的海岸线
海蚀柱
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
结合下列景观,说出侵蚀作用因素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
海水侵蚀形成的海蚀柱、海蚀崖
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
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指风化、侵蚀的物质会被风、河流、冰川和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风力搬运作用示意图
风力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沙粒为主;另一种是滚动及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有时很强烈,沙尘暴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
分布: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表现突出。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流水搬运作用示意图
河流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悬浮形式;另一种是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
河水可以搬运泥沙和石块。河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使地表物质发生远距离的移动。
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突出。
长 江
钱塘江
舟山群岛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冰川搬运作用示意图
冰川的搬运方式特殊,有在冰床上被推移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的。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作用,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之外。
分布:在高纬、高海拔地区表现突出。
冰川搬运
被搬运的物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内涵:当风速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时,使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作风力沉积作用
沉积特点: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典型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沙丘。
风力沉积
黄土沉积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的大西洋畔,长3千米,宽500米,高100米,是欧洲最大的沙丘。它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增生,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琵拉大沙丘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盛行西风不断将沙吹向岸边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是( )
A.迎风坡和背风坡均由小到大变化
B.迎风坡由大到小变化,背风坡由小到大变化
C.迎风坡由小到大变化,背风坡由大到小变化
D.迎风坡和背风坡均由大到小变化
C
D
内涵: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先后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作流水的沉积作用
沉积特点:河流上游颗粒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
典型地貌: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流水沉积
上游
中游
下游
地势变缓,河流流速减慢,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分选性好
A
B
C
流水沉积
三角洲
冲积扇
冲积平原
1、流域内气候湿热,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先一步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
3、从刚果盆地流出,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很急,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
思考: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冰碛物(冰川沉积物)
内涵:当冰川融化以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这种形成各种堆积物的过程,叫作冰川沉积作用
沉积特点: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典型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冰川沉积
冰碛湖
分选性差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表状况趋于平缓。
内力作用总体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据优势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小结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
(褶皱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断块山)
地堑
全球尺度:板块构造学说
喷出活动(火山)
侵入活动
“遗迹”
变质作用
地质
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
力
流
水
波
浪
冰
川
作用力
地表
形态
地质作用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观止。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7~18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地球内能
B.太阳辐射能
C.岩浆活动
D.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D.变质作用形成
B
C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
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
交通线路
布局、方式选择、线路走向等
人口分布
密度等
农业生产
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
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图
读图表信息,分析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区位、规模、形态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级阶梯 特大城 市数目 所占比例 城市所占比例
第一级阶梯 0 0 1%
第二级阶梯 9 24% 32%
第三节级阶梯 28 76% 67%
图2-1-26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城市分布比重
区位: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第一、二阶梯较少
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平坦、开阔、地势稍高的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平坦的土地也利于农耕。
平原:城市一般规模较大,多呈团块状
由于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在山区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也常形成一些城市,但是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
山区:城市多位于河谷,一般规模较小,呈条带状
规模
形态
案例:兰州城市景观
读图文资料,分析地形对兰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城市形态为狭长形,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4-5千米。
水源、水运 城市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 空气质量 城市管理 东西通勤
山区河谷城市因水源、水运而形成,但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地表形态的制约。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公路、铁路密度与地形的关系。
中国主要公路分布图
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
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中国地形图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结合下表,分析山区交通多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原因。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
北京市房山区的盘山公路
北京市五环内主要道路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分区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
(全省平均值为1)
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 盆地(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3.7
城市化程度较低和一般农牧地区 盆地(平原) 1.9-2.6
丘陵 1.5-1.7
丘陵与山地 1.0-1.5
山地与高原 0.2-0.5
表 四川省不同地形类型及交通线密度比较
2. 交通线密度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读表,思考:1. 交通线密度与地形类型有什么关系
盆地(平原)地形较平坦,交通线密度大;
丘陵地形较崎岖,交通线密度较小;
山地地形崎岖,交通线密度最小。
交通线密度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交通线密度大会促进城市发展,交通线密度小,城市发展缓慢。
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
中国人口的分布
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密度与地形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山地、高原的人口分布比较稀疏
低纬度地区的人口也可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墨西哥城和昆明
山区的阳坡、迎风坡较为温暖湿润,人口密度较大
山间盆地、山谷等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聚落呈斑点状或条带状
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地形图
分析我国地表形态对农业发展类型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丘陵地区可以改造为梯田,发展种植业或林业。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
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据图分析图示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及与地形的关系。
地表形态平坦、集中成片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
地表形态崎岖的山区或丘陵,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受到制约。
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河谷农业
华北平原的农田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修建梯田
围湖造田
填海造陆
地面塌陷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直接干预,又有间接影响。
直接干预方式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态。
间接影响方式主要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直接影响:如修建梯田、围湖造田、填海造陆;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等。
城市地面沉降
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香港的填海造陆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民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画,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哈尼梯田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间接影响:破坏植被→加快地表侵蚀;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沙地貌侵蚀、保持水土、保护海岸等。
森林被乱砍滥伐
植树造林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
不利影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如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总结
地壳运动
地表
形态
人类
活动
农业:农业布局、
规模
局部
影响
城市:形态、发展
城市:地面沉降
农业:修建梯田
围湖造田
退耕还湖
外力作用
风化
搬运
沉积
塑 造
侵蚀
交通线:数量、密度
走向
交通线:修建隧道
内力作用
塑 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
……
人类
活动
改变
随堂巩固
Consolidate with the hall
云南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势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
2.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保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