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包含了四个子目: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其中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开凿了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在文化教育方面,隋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开启了科举取士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经过上学期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备初步的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对于隋朝时期的历史通过影视作品和书籍等途径有大致的了解,但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做好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的基本情况。 3.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和启示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 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学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北魏后期分为了东魏和西魏,其中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后面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和延续的呢?
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出示地图,结合教材,找一找隋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情况。 【学生】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定都大兴。统一:589年,隋灭陈。 【教师】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教师】隋文帝建立隋朝并统一全国全国后,采取了哪些治理国家的措施呢? 出示材料和图示 材料一: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蒙曼说隋》 材料二: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 ——丘光明《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学生】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出示材料: 材料一:隋朝仅用30年就让国家可控人口重新重新达到了5000万。 材料二:含嘉仓,始建于隋朝公元605年,位于洛阳市老城北,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粮窖400座以上,每座粮窖可以存储约50万斤粮食。唐太宗曾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学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开皇之治”,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称为粮食的重要产区,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统治,隋炀帝时下令开凿了一条横贯南北的大运河。简单介绍隋炀帝。 二、开通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学生结合教材,找一找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时间、运河基本情况、地位和起到的作用。 【学生】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从605年起;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如何评价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评价原则:用辨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方法。 呈现两首古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唐)胡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学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开凿大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教师】在文化教育上,隋朝也打破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开启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取士制度。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师】讲解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结合教材,分析科举取士制度开创的背景。 【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教师】科举制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出示材料,结合教材3页。 材料: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学生】隋文帝,废除了旧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教师】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有何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三: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四: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学生】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意义: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教师】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了大运河,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也营建东都洛阳、修建长城与驰道、三下扬州、三征辽东又给人民造成了什么伤害呢? 四、隋朝的灭亡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奢侈享乐: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徭役: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兵役:三次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教师】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利用时间轴回顾隋朝的兴亡。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轻徭薄赋,施以仁政,重用人才,体恤人民。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脉络线索清晰,子目之间互为并列和因果联系,学生容易理解,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呈现诗歌、图示、史料等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解决了重难点问题,通过分析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统治者只有轻徭薄赋,施以仁政,重用人才,体恤人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