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一、喀斯特地貌
教学目标
1.知道喀斯特地貌类型、特征及主要分布区。
2.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与成因
CaCO3+CO2+H2O Ca(HCO3)2
喀斯特地貌形成示意图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岩石
水体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气候
温暖潮湿,降水量大
一、喀斯特地貌的定义与成因
2.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石芽
溶沟
云南石林景观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质沟槽 石芽:凸出于沟槽之间的石脊
比云南昆明路南石林形成时间早2亿年左右,是我国目前考证最为古老的石林,也是中国第二大石林
重庆万盛石林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沟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坝子-农耕
云南罗平的峰丛、峰林、孤峰景观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孤峰
残丘
云南罗平的峰丛、峰林、孤峰景观
峰丛
峰林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2.峰丛 峰林
溶沟
洼地
峰丛
峰林
孤峰
残丘
溶斗是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3.溶斗
重庆武隆喀斯特天坑
武隆喀斯特芙蓉江洞穴由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而成
二、喀斯特溶蚀地貌
4.溶洞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石钟乳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
石笋
石柱
三、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与石笋不断发育相连,形成石柱。
石笋
石钟乳
石柱
1.石钟乳、石笋、石柱
2.钙华池、钙华坝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 CaCO3沉积,形成钙华。
三、喀斯特沉积地貌
黄龙
九寨沟钙华瀑布
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地表景观:溶沟、石芽、峰林、峰丛、钙华坝、钙华湖等。
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活动
二、海岸地貌
教学目标
1.知道海岸地貌的类型及特征。
2.了解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一、海岸地貌及其分类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交接的地带。
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海岸地貌及其分类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1)海蚀穴
在基岩海岸,受波浪的长期侵蚀作用,岸坡基部出现许多高度大体一致的槽形凹穴,被称为海蚀穴或海蚀洞。宽度大于深度的叫海蚀穴。
二、海蚀地貌
海蚀崖
二、海蚀地貌
二、海蚀地貌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基岩下部被掏空,上部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蚀崖
海蚀地貌示意图
二、海蚀地貌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平台
海蚀柱
二、海蚀地貌
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使拱桥桥顶崩塌,其外侧形成脱离海岸的海蚀柱。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 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
英国西南部海岸的海蚀拱桥
二、海蚀地貌
三、海积地貌
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图示海南三亚沙滩
沙滩
砾滩
泥滩
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
三、海积地貌
离岸堤是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三、海积地貌
沙坝是高出水面的离岸堤
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得一道屏障。
三、海积地貌
二、海积地貌
沙嘴、湾口沙坝和连岛沙洲形成示意图
连岛沙洲
海滩
沙嘴
湾口沙坝
潟湖
离岸堤
沿岸流
三、海岸地貌
类型 形态 原因
海蚀地貌 波浪侵蚀
海积地貌 波浪沉积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
沙嘴、离岸堤、潟湖、沙坝、连岛沙洲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课堂总结
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思考1]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
A.海浪侵蚀 B.风化和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习题
图2-3B-1
A
[解析] “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说明鼓浪石位于海边,受潮涨潮落时的海水侵蚀形成。
习题
(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C
[解析] 在海边地势平缓的地区,受海水堆积作用的影响容易形成沙滩。
图2-3B-1
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活动
三、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1.冰川:
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1)概念:
(2)分类:
分类 特点 分布地区
大陆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 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
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
一、冰川分布
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2.类型(形态和规模)
1.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何处?
2.新疆冰川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属于何种
冰川类型?
高海拔地区
山岳冰川
一、冰川分布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
冰川地貌
2.冰川作用: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包括冰川刨蚀和磨蚀作用
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素材来源 星球研究所
冰川磨蚀、搬运示意图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
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
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角峰:金字塔形的
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1.冰斗
形态: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形成过程: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围椅状的洼地,是为冰斗。
三、冰蚀地貌
2.角峰与刃脊
形成过程:各个方向的冰斗向山体溯源侵蚀,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山峰越来越陡峭,山脊也变成了刀刃状,这便是角峰和刃脊。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三、冰蚀地貌
3.U形谷
形态: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形成过程:当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得名U形谷。
三、冰蚀地貌
冰川搬运地貌-U型谷
(5)冰川槽谷:冰川流动时刨蚀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川地貌
形成峡湾主要地质作用:冰川侵蚀
图示-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冰川地貌
(6)峡湾:呈狭长状,两岸壁高直、陡峭,谷底宽,海水深度大,两岸壁往往还会形成很多瀑布。
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qì)物
冰碛物质
冰碛物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垄,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
C
冰碛地貌
冰碛
冰川地貌
(1)冰碛湖:冰川消融时,冰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冰川堆积与冰碛垄形成示意图
(2)冰碛垄: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
类型 特点或典例
冰川作用
冰川侵蚀地貌 冰蚀地貌
冰川沉积地貌 冰碛地貌
侵蚀作用:力量巨大,刨蚀、磨蚀
堆积作用:堆积物分选性、磨圆度差
角峰、刃脊、冰斗、U形谷、峡湾、冰蚀湖
冰碛湖、冰碛垄、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课堂小结
1.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 U 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 V 形谷的形态差异。
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创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
V形谷两壁较陡,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