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物种流动的全球性增强。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正确的有( )
①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 ②18世纪中期小麦已成为北美第一大农作物
③原产于美洲的辣椒在明朝时传入中国 ④乾隆年间玉米开始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反映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3.1873~1913年,英国利物浦和印度两地的棉花价格差从57%降到20%,英国伦敦和加尔各答两地的黄麻价格从相差35%变成了4%。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全球物种交流的范围扩大 B.国际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D.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
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欧洲人的做法( )
A.强化了对殖民地的奴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D.实现了世界人口的激增
5.明嘉靖时期《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这一记载( )
A.反映玉米种植恶化了生态环境 B.体现了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C.说明玉米已成为平凉人的主食 D.提供了玉米西北陆路传入的例证
6.有学者说: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材料中所说的“服务”体现为( )
A.把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 B.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
C.向美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 D.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
7.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也连年增长。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颠覆了欧洲饮食文化
C.改变了传统生活习惯 D.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8.“西番菊”(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明代传入我国,初期只是零星种植。20世纪初,“西番菊”因“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所以被广泛种植。“西番菊”的广泛种植(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促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
C.丰富了民众的食物种类 D.挤占了本土物种的空间
9.有学者指出,早期的中国并不能算是“地大物博”,先民曾被束缚在一张匮乏的食品单上。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汉朝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唐朝时期,小麦、大麦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C.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D.清朝光绪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开始传入中国
10.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必然趋势 B.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C.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D.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1.蔗糖原产亚洲,17世纪末以前,一直是一种珍贵的稀罕事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把它带到美洲大规模种植,1650年以后蔗糖的价格开始下跌并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一起品尝到糖。蔗糖贸易( )
A.改变欧洲社会生产方式 B.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C.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12.17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英国殖民不断扩展,爱尔兰人只能耕种于贫瘠之地,高产的马铃薯逐渐成为了爱尔兰的单一粮食作物。19世纪,一种南美鸟粪肥料里携带着的病菌传入欧洲,感染了大批马铃薯,引发了爱尔兰大饥荒,这一事件说明( )
①马铃薯具有优良性状
②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会提高粮食安全风险
③世界市场的发展增添了疾病传播的途径
④英国与南美间形成了生产工业制成品与生产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
A.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14.据清代《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物种推广影响生态环境 B.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
C.建始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D.该地居民实现家给人足
15.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使爱尔兰人对马铃薯呈现出过度依赖的现象,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引发了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大饥荒。这可以用于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引发了一场生态灾难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在唐朝以前,我国侨胞的足迹已到达东南亚,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籍同胞,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公元六世纪的文献上已有泉州与海外交往的记载。宋元时代,泉州港与东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侨胞身居异城,但心向祖国,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
——摘编自李芳洲《华侨在植物引种方面的贡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同时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广大侨胞传承引种文化的心情更加迫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指出:“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必须争取橡胶自给”。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被誉为“华侨橡胶王”的雷贤钟冒着生命危险把100多斤优质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芽条带回国并试种成功,周恩来称赞其“比带金子回国更宝贵”。
——摘编自张行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在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分布范围极其广泛,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人迹罕至的偏远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区都有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从森林、水城、湿地、草地荒漠、戈壁等自然生态区域到农业区域、城市居民区等随处可见到入侵生物,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最为严重。
——摘编自范秀琴《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对策及新的研究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华侨植物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华侨橡胶引种的背景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虽然各国要职大多仍由宗室、同姓或大族担任,但是官吏都不再授给来邑,而是领取实物俸禄。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同年,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一一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
一一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番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一一《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察举制在两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甘薯从原产地传入中国的传播路线,要求绘制路线示意图(示例:A→B→C)。请评价番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19.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
——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
——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②正确,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③正确,C项正确;棉花的传入属于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①不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④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率急速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1913年英国、印度。材料反映了1873—1913年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工业原料价格差缩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本国几乎不生产原料,因此英国国内的棉花。黄麻等来自进口,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和印度某些城市棉花、黄麻等农产品价格差缩小说明运输成本缩小,当时伴随着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输成本下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价格差缩小,与物种交流不相关,排除A项;“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与印度某些原料价格差,无法得知英国的贸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说明新航路开辟造成各个地区物种的交流,同时也将各地的食材进行了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C项正确;材料是讲各地物种食材的交流,不是强化对殖民地的奴役,排除A项;题干强调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世界人口的激增,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记载了玉米的种植情况,说明在西北地区已经种植玉米了,提供了玉米西北陆路传入的例证,D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玉米的形态,未说明玉米种植的后果,不能得出玉米种植恶化了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为明嘉靖时期《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府志》,未涉及中国其他地区的玉米种植情况,不能得出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当时人们的饮食情况,不能得出玉米已成为平凉人的主食,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及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将其他大洲的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国家将美洲农作物传播到世界,排除B项;此时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欧洲国家还不具备倾销廉价商品的能力,排除C项;此时欧洲并未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不可能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出现海外产品,稻米、蔗糖等食品的食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饮食文化被颠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传统生活习惯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番菊”因“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所以被广泛种植,它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未体现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是因为“其子可榨油”,且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未体现促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排除B项;“西番菊”的广泛种植有利于丰富民众的食物种类,不确定是否挤占了本土物种的空间,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 中国,A项正确;小麦原产西亚,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排除B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排除C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 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 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咖啡馆成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场所,21世纪咖啡馆成了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体现了咖啡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信息化出现于二战后,与二战前咖啡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由发达国家主导,但仅凭一个星巴克的案例看不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1650年以后蔗糖的价格开始下跌并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伴着茶一起品尝到糖。”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蔗糖带到美洲大规模种植,并且将其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这有利于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蔗糖贸易对欧洲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蔗糖贸易对新旧大陆经济互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19世纪(爱尔兰)。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铃薯成为爱尔兰的单一粮食作物,因此①马铃薯具备优良性状是正确的。爱尔兰人把马铃薯成为一种单一农作物,病菌感染马铃薯,造成了大饥荒。②单一粮食作物会提告粮食安全风险是正确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产生,有利于传染病毒的全球传播,因此南美洲病菌被带到欧洲,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英国殖民者把马铃薯带到爱尔兰,为涉及英国与南美形成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中东一带传入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东南亚、中国等地,15—17世纪,小麦由欧洲传入美洲,殖民政府在墨西哥推广种植小麦,在客观上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D项正确;材料中“小麦面包、鼓励种植小麦”等信息说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不是因为当地粮食短缺要求供应小麦面包,而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部门,而16世纪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关联,排除B项;欧洲饮食文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在亚洲、非洲等地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这一地区田地较少,随着人口在清朝的增长,传统种植稻谷无法满足需求,故大量种植马铃薯、玉米等高产新作物,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A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因人多地少,稻谷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故而种植高产新作物,而没有体现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排除B项;建始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材料主旨是建始县在清代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种植高产新物种,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新作物推广后该地居民实现家给人足,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这使爱尔兰人对马铃薯呈现出过度依赖的现象,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引发了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大饥荒”可知,19世纪爱尔兰人对马铃薯过度依赖,结果当马铃薯歉收时,爱尔兰发生了大饥荒,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过度依赖马铃薯的弊端及其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生态灾难, “生态”一词表述不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的买卖以及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点:海外引种历史悠久;引进的物种地域来源广泛;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海路是物种引进的重要路径。
(2)背景: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意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资。
(3)认识:坚持科学引种,充分发挥引种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外来生物引进的相关立法,加强海关稽查;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自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远在唐朝以前”、“宋元”、“南亚、伊朗、阿拉伯、东非和日本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等时间和空间信息可知,我国侨胞从海外引进植物物种具有历史十分悠久、地域来源广泛的特点;据材料“经常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的种苗和栽培技术带回国内”可知华侨十分重视经济作物和栽培技术的引进;据材料“他们由闰南泉州港乘帆船抵达”可知,华侨通过泉州港与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交往,故海路成为物种引进的重要通道。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可知,华侨引种优良传统的影响;据材料“新中国的成立也极大鼓舞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可知,新中国成立激发华侨爱国热情;据材料“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的冷战禁运;国防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据材料“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担任局长并主抓橡胶引种和种植工作”可知,政府(国家)的政策鼓励
意义:据材料“种源除了征集自之前华侨在海南创办的橡胶园外,还广泛联系东南亚华侨引进最新的橡胶良种和技术”可知,丰富了我国的橡胶品种,促进了我国橡胶产业的发展,据材料“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冷战禁运背景下,为中国引进优质战略、经济作物以及种植技术成为20世纪50年代华侨引种工作的重中之重”可知,有利于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禁运,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提供了橡胶这一战略物资;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引种是过去华侨引种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可知,继承和弘扬了华侨爱国优良传统。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对于引进外来物种要辩证看待,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引进物种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引种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和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引进物种的不良影响,据材料“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世界各地大多数物种都能在我国生存,且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所以中国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几率非常高”可知,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在基于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引进,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意识,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海关稽查工作。
17.(1)变化:由被贵族完全垄断到废除世卿世禄制,再到实行察举制。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沦为豪强大族掌握政权的工具。
(2)路线:美洲→吕宋→中国福建→中国内地。影响:番薯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引发水灾等问题。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亦初步建立”得出是由被贵族完全垄断到废除世卿世禄制,再到实行察举制。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武帝还诏举贤良、文学,并亲加策试。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东汉中后期,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察举和辟召都为豪强大族所垄断”可知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沦为豪强大族掌握政权的工具。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路线及路线图,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甘薯原产美洲,根据材料二“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可知甘薯从原产地到中国的传播路线是美洲→吕宋→中国福建→中国内地。第二小问影响,甘薯是高产作物,根据材料二“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知甘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首先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引发水灾等问题。
18.(1)路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的路径影响最大。原因:南方人口压力大;东南地区与海外交流更加频繁。
(2)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造就的有很大的合理性。玉米传入中国后,因其耐旱高产的特点,在中国大量的丘陵山地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清初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到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形成了康乾盛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及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传入中国主要从三个路径,即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据材料地图可知,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的路径,继续向北传播,影响了中国东部大范围的地区,所以这条路径影响最大。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从海外传入,而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是与海外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人地矛盾突出,对于高产作物的需求更大。所以通过菲律宾进入中国的玉米传播路径影响最大。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有很大的理性,主要通过玉米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进而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角度进行说明。如: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造就的有很大的合理性。玉米传入中国后,因其耐旱高产的特点,在中国大量的丘陵山地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清初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到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形成了康乾盛世。
19.(1)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任答2点)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饮食习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任答2点)
(2)特点: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实行土流并治;执行赋税优惠政策;因俗而治;汉承秦制。(任答2点)
影响: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答两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阅读材料逐句梳理归纳即可,据材料一中“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得出主要在山区种植;据材料一中“各处山场……已十开六七”得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材料一中“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得出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足以济荒”得出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可得出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依据材料二中“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可得出汉承秦制;依据材料二中“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可得出实行土流并治;依据材料二中“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可得出执行赋税优惠政策;依据材料二中“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二中“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可得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
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如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