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农业生产部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国内的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 D.民主政治有了充分的发展
2.论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该学者旨在说明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造成无产阶级普遍贫困
3.1936年的美国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身穿工作服,站在一条很长的转动不息的传送带旁边,手握一个扳手,拧紧带子上传送过来的部件螺丝。传送带不给工人一秒钟空闲,甚至连上厕所,还得等工长来替换,即使进了厕所,还来不及蹲下,老板工头粗暴的声音又催逼了过来。终于,查理神经失常了,他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这反映出( )
A.工厂制度限制了公民人身自由 B.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C.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D.工业革命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4.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A.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B.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C.强化了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 D.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
5.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人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6.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中,厂长是主要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制定任何形式的管理制度,可以给工人安排任何种类的工作,并可以随时改变工人的工作任务。工人只负责工作,不被允许建立任何工人组织。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机器生产减轻了工人负担 B.工厂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C.工人阶级的抗争意识较弱 D.工厂管理制度较为规范
7.19世纪70年代,英国磷肥制造工业每年使用近50万吨磷矿。由于磷肥等化肥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硫酸,到了80年代,英国硫酸年总产量增加到90万吨,化肥工业使用的硫酸量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反映出( )
A.英国引领了世界工业化潮流 B.农业现代化刺激化工业产业化
C.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 D.英国农业革命引起了工业革命
8.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涨到每夸特80先令时方可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该法维持并保护了英国国内高昂的谷价;还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纷纷对英国采取报复性制裁。《谷物法》的颁布( )
A.表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力 B.顺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C.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D.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特点
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给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说:“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征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这表明当时(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
C.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有所提高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0.有学者提出:“增长着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使工业的发展成为可能。”也有学者表示,农业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对18世纪英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可作为二者共同依据的是( )
A.殖民地的扩展与国际市场扩大 B.高产作物推广与人口数量激增
C.三角贸易与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D.圈地运动及大庄园商品化生产
11.19世纪上半期,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利希·李斯特主张国家应对纺织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给予重点保护,对一般工业品进口规定不同税率加以限制,而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予免税或只征收轻税。这一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
A.德国的工业相对落后 B.欧洲重商主义的盛行
C.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2.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一发展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从更好的铁制工具到脱粒机,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这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乡村的变革 B.维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
C.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D.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3.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序推进 B.英法的工业生产严重衰退
C.多中心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D.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14.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15.如图为1750—1850年英国某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折线图。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成年男女人口比例情况
B.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已婚青年家庭经济状况
C.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人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
D.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末移民潮和难民潮的到来,美国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努力巩固英语的地位,将其上升为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方面,人们需要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经济、政府及公共事务;另一方面,移民和难民的大批涌入带来差异极大的语言文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到1919年,有15个州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在所有公众场合使用英语。
——摘编自陈新仁《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法语是法国上流社会“先生”的语言,方言则是各地民众唯一使用并掌握的语言。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因语言障碍,方言区的民众对国内巨大的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于是,讲法语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反复,直至20世纪初,法语才真正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广通用语言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加强立法,进行城市大规模改造的背景。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18.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 (英) M. M. 波斯坦、H. J. 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19.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同时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然,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政局、流动的社会结、尊重市场价值的政府决策、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便利的交通运输、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薄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而言,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第二版)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稳定的政局和“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角度简析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简述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情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农业生产部门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德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德国因工业革命而导致的劳动力缺乏使得德国成为较大的劳动力输入国,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德国劳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并非海外移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并没有大规模战争使其丧失大量劳动力,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同时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这说明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化,未提及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变为机器生产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未涉及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不是普遍贫困,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使得工人身体、精神濒临崩溃,卓别林将现实主义的图画提高到了哲学高度,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反映出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C项正确;工人服从工厂制度的管理,并非被限制人身自由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工业革命确实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但材料体现不出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所学可知,政府立法规定保障儿童利益,强制入学,举办工厂学校等,这些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人才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无法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排除A项;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时间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据材料可知,美英两国的城市中有很多人存在居住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等因素导致的,B项正确;“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主要表现两个阶级或者几个阶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上的矛盾,但是材料主要陈述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英美社会治理不断进步,“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英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据材料“厂长是主要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制定任何形式的管理制度,可以给工人安排任何种类的工作,并可以随时改变工人的工作任务。工人只负责工作,不被允许建立任何工人组织”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厂制度下厂长的权力过大,工人权利得不到保障,说明工厂制度存在诸多弊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制度,没有涉及机器生产,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工人的抗争意识,只是说明了工人的权利和地位受到了限制,排除C项;据材料“任何形式”“任何种类”“随时改变”可知,材料主旨是工厂制度存在诸多弊端,而不是制度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8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由于磷肥等化肥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硫酸,到了80年代,英国硫酸年总产量增加到90万吨,化肥工业使用的硫酸量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知,英国磷肥制造工业的发展刺激了硫酸的生产,这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刺激化工业产业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现代化刺激化工业产业化,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5年(英国)。根据材料“《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涨到每夸特80先令时方可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该法维持并保护了英国国内高昂的谷价”可知,该法令利用国家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进口税率,这符合重商主义特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进而从他国获取金银,积累财富,本质上是贸易保护,D项正确;1830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排除A项;该法令不利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不利于工业生产,排除B项;该法令不是为了维护百姓利益的,而是为了国家积累财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征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可知,民族工业课税负担沉重,与外国企业相比竞争力弱,阻碍其发展,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工业发展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A项是外部因素,排除A项;“诚难与外货竞卖”可知竞争力依然非常低,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受到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而大庄园商品化的生产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为两名学者的论点提供了依据,D项正确;殖民地的扩展与农业的变化不符,排除A项;高产作物的推广与增长着的土地不符,排除B项;三角贸易和增长着的土地、农业的变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但是此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且此时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所以德国的经济学家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反映了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德国的工业相对落后,A项正确;重商主义盛行于工业革命前,排除B项;德国对于新兴工业给予保护是因为本国工业落后,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一枝独秀,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乡村的影响,而非维护工人利益,也不是城市化,排除BC项;材料描述的是影响具有积极的成分,而非消极,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1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870年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明显较大,而到来1913年英国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美、德两国及其他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说明多中心贸易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材料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逐渐走向垄断,排除A项;英法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虽然相对下降,但工业生产严重衰退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包括地主、商人、买办和华侨,体现了当时我国多阶层推动近代化的情况,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D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工厂制度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0—1850年英国。据“1750—1850英国结婚青年识字率折线图”可知,1750—1850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此时的英国青年识字率不断提升,这是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升带来的结果,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发展。因此,该图可用来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人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据“1750—1850英国结婚青年识字率折线图”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概率,并未提及具体的人数,无法体现男女具体比例,排除A项;识字率高低受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局安定性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英国结婚青年,并未涉及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社会条件:19世纪末,英国移民已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具备了推广英语的群众基础;美利坚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呼唤使用民族通用语言;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经济联系的增强有利于通用语言的普及;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各州立法加以引导,为推广通用语言提供政治保障。
(2)影响:法国的语言运动有助于传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民族语言的使用,增进民族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情感;全民的语言运动,淡化阶级差别和身份意识,有助于建立平等社会;法语的普及与流传,推动法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法国这一时期的语言运动较为激进,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美国。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一“随着19世纪末移民潮和难民潮的到来,美国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努力巩固英语的地位,将其上升为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得出:19世纪末,英国移民已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具备了推广英语的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得出:美利坚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呼唤使用民族通用语言;根据材料二“到1919年,有15个州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在所有公众场合使用英语”得出: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各州立法加以引导,为推广通用语言提供政治保障;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经济联系的增强有利于通用语言的普及。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法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此共识下,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年轻的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得出:法国的语言运动有助于传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根据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等方面可归纳为:民族语言的使用,增进民族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情感;全民的语言运动,淡化阶级差别和身份意识,有助于建立平等社会;法语的普及与流传,推动法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法国这一时期的语言运动较为激进,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7.(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住房条件恶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身权利展开斗争;英国代议制民主的不断完善(或工业革命时期进行多次议会改革不断完善民主制度)
(2)史料价值:材料选自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是现代学者的文章,是研究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部分立法情况的二手史料。材料中“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等信息,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环境被污染、供水等出现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可用于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立法来解决公共卫生、加强供水等建设与管理问题。材料中“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等信息,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集中,民众、工人阶级等住房出现问题,这可用于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立法来解决工人阶级等住房问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背景:根据材料“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住房条件恶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代议制民主的不断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身权利展开斗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出处“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材料选自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是现代学者的文章,是研究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部分立法情况的二手史料。根据材料“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环境被污染、供水等出现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可用于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立法来解决公共卫生、加强供水等建设与管理问题。根据材料“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集中,民众、工人阶级等住房出现问题,这可用于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立法来解决工人阶级等住房问题。
18.(1)人:赫梯人。
作用: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农业家庭式劳作(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变化:出现工厂制度。
积极影响: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的出现使铁犁牛耕出现和不断推广,土地私有制产生,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出现。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英国)。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使用促使工厂出现;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有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等。
19.(1)观点: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条件:①国内稳定的政局;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②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英国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2)背景: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
中国: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观点: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有其他种种条件”,得出英国最早率先工业革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因:依据材料“浓厚的科学技术传统、科学的薄记制度、进取上进的新教精神、健全的专利制度等”,得出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英国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从国内政局稳定分析,得出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背景:依据材料“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得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依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得出劳动分工的细化;依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得出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中国:从洋务运动的推动分析,得出观点。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从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分析,得出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