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九年级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山西省九年级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0 20: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
针对训练
1.(原创)物质的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D )
A. 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 真丝和涤纶:闻气味
C. 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取样,测其能否导电
D. 木炭和氧化铜:取样,分别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溶解
D
【解析】A. 硬水和软水无法通过颜色区分,可加入肥皂水进行区分,故A错误;B. 真丝和涤纶需要通过灼烧闻气味鉴别,故B错误;C. 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都只含有分子,没有带电的粒子,故都不能导电,故C错误;D. 黑色固体氧化铜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溶液,而木炭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固体溶解的是氧化铜,不溶解的是木炭,故D正确。故选D。
2.(原创)小明在实验室中设计了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C )
A. 白酒和白醋:尝味道
B. 蒸馏水和食盐水:闻气味
C. 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D. 氢气和一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解析】A. 实验室中任何药品不得尝其味道,故A错误;B. 蒸馏水和食盐水均无气味,无法判断,故B错误;C.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氧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故C正确;D. 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产生红色固体铜,故无法区分二者,故D错误。故选C。
3.(原创)生活中有很多物质从外观不易鉴别出来。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洁厕灵(含有稀盐酸)和炉具清洁剂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B 鉴别氯化钠和小苏打两种溶液 取样,分别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C 鉴别氮肥和钾肥 观察颜色
D 鉴别水和双氧水 取样,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A
【解析】A. 洁厕灵含有稀盐酸显酸性,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炉具清洁剂显碱性,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会变红色,故A正确;B. 氯化钠溶液和小苏打溶液都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C. 常见的氮肥和钾肥都为白色固体,无法通过观察颜色区分,故C错误;D. 水在常温下不能反应产生氧气,不会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而双氧水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氧气的量很少,也不会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都无明显现象,故D错误。故选A。
4.(原创)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检验、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碘和高锰酸钾 取样,加汽油
B 鉴别生石灰和熟石灰 取样,加入稀盐酸
C 检验硫酸铜溶液中含有铜离子 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D 检验CO2是否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
【解析】A. 碘能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B. 生石灰和熟石灰都与稀盐酸反应,无法区分,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 加入氯化钡溶液只能检验硫酸根离子,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 检验CO2是否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5. 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检验下列物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地雨水是否为酸雨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 取样,滴加稀盐酸
C 检验氯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盐酸 取样,滴加硝酸银溶液
D 检验铵态氮肥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
D
【解析】A. 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紫色石蕊溶液是否变红只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但无法测定pH,故A错误;B.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即检验溶液中有无氢氧化钠,滴加稀盐酸只能检验是否有碳酸钠,故B错误;C. 硝酸银与稀盐酸、氯化钠都会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C错误;D. 铵态氮肥会与熟石灰发生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故D正确。故选D。
6. 已知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中含有钠离子、硫酸根离子以及氧化铁等,公路两侧的土壤中的钠、钾、锌、铅、镉等元素含量较高。化学小组的同学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氧化铁,取土壤样品少量于烧杯中,在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搅拌、静置、过滤,得到滤液,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加适量  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土壤中含有Fe2O3
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解析】土壤中的氧化铁已经溶于酸中生成铁离子,利用铁离子会与碱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检验。
7.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酸雨的成分。
【查阅资料】当地的酸雨主要含有颗粒物、钠离子、钾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以及少量硝酸根离子。
【实验设计】验证酸雨中含有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收集到的酸雨按一定比例浓缩、静置,分别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向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X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硫
2 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 有氨味 含有N
【反思评价】(1)X是  氯化钡溶液(合理即可)  。
(2)小明提出,若用足量的浓  氢氧化钡溶液  替代X和浓NaOH溶液加热,只需进行一次实验即可得出最终结论。这一建议得到其他同学的一致认可。
(3)同学们认为酸雨中通常不含碳酸根离子,理由是  碳酸根离子会和氢离子发生反应  。
【解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所以检验硫酸根离子可选用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产生氨气,所以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既能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又能和铵根离子反应的物质中需要含有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可选用氢氧化钡溶液;酸雨呈酸性是因为含有氢离子,所以酸雨中不可能含有能与氢离子反应的离子,比如碳酸根离子。
氯化钡溶液(合理即可) 
氢氧化钡溶液 
碳酸根离子
会和氢离子发生反应 
方法指导
一、分离和除杂
1. 物质的分离: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混合物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物,且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物质的除杂:通过适当的方法将混合物中含有的少量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且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类型二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
二、分离除杂的原则
1.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即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其他新物质。
2. 不.减.:不能减少原物质,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3. 易.分.离.:将杂质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等,即将杂质转化为与原物质状态不同的物质,便于分离除去。
4. 复.原.态.:除杂后要将所得物质恢复为原状态,即原物质是固体的恢复为固体,是溶液的,恢复为溶液。
【注意】(1)若同时有几种方法能除去杂质,应选用步骤简单、操作简便、除杂最彻底的方法,尽可能使用常见试剂。(2)优先使用物理方法。
三、分离或除杂的常用方法
1. 物理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示例
过滤 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 ①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
②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蒸馏 可溶性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分离酒精和水形成的混合物
续表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示例
蒸发 结晶 ①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可溶性固体从混合液体中分离出来 ①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
②从含少量KNO3的NaCl固体中提纯NaCl
降温 结晶 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①从KNO3溶液中分离出KNO3
②从含少量NaCl的KNO3固体中提纯KNO3
磁铁吸引法 铁能被磁铁吸引 分离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注意】混合物的分离与除杂往往是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加适量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2. 化学方法:
(1)气体除杂方法:
方法 示例
吸收法 除去N2中的O2(通过  足量灼热的铜网  )
除去CO中的少量CO2(通过  足量的NaOH溶液  ,再通过  浓硫酸  )
转化法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通过足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除去CO2中的CO(通过  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
足量灼热的铜网 
足量的NaOH溶液 
浓硫酸 
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注意】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常见干燥剂):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不可干燥的气体
浓硫酸 H2、O2、CO2、CO、HCl、CH4、N2等气体 NH3等气体
氢氧化钠固体 H2、O2、CO、CH4、N2、NH3等气体 CO2、HCl、SO2等气体
生石灰
(2)固体、液体除杂方法:
方法 原理 示例
溶解法 针对固体杂质:一般采用加入一种足量试剂,通过反应将杂质溶解除去 除去Cu粉中的少量Fe粉: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转化法 将杂质通过某一反应转化为原物质或与原物质状态不同的物质(气体、沉淀、水)后除去 ①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加入适量Ca(OH)2或Ba(OH)2溶液充分反应(具体思路见拓展部分)
②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减少
【拓展】选择除杂试剂的一般思路:
(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为例)
①确定杂质离子和非杂质离子;
②确定与杂质离子不共存的离子;
③结合相应的非杂质离子组成除杂试剂。
【注意】不共存离子不能选用H+的原因:①H+不仅会与杂质Na2CO3反应,还会先与被提纯物质NaOH发生反应;②H+与非杂质离子OH- 结合得到的除杂试剂是H2O,无法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
针对训练
1.(原创)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决许多化学问题的基础。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对应操作正确的是( C )
序号 物质 杂质 操作
A CaCl2溶液 盐酸 加入过量的生石灰
B Na2CO3溶液 Na2SO4溶液 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C Cu CuO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CO2 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
C
【解析】A. 盐酸与生石灰反应会生成氯化钙,但过量的生石灰会与溶液中的水反应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钙,故A错误;B. BaCl2溶液与Na2CO3、Na2SO4都发生反应,故B错误;C. 稀盐酸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与铜不反应,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转化为氯化铜溶液,经过滤可与固体铜分离,滤渣铜经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铜,故C正确;D. 氢氧化钠溶液不仅与氯化氢反应,也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D错误。故选C。
2. (2023怀化改编)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A )
序号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方法
A CO2(CO) 通过灼热的CuO
B CuO(Fe)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CaO(Ca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D NaOH溶液[Ca(OH)2溶液]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A
【解析】A. 氧化铜与杂质一氧化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与主要成分二氧化碳不反应,故A正确;B. 稀盐酸与氧化铜和铁都发生反应,故B错误;C. 稀盐酸与氧化钙和碳酸钙都发生反应,故C错误;D.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但碳酸钠溶液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碳酸钠,故D错误。故选A。
3.(原创)分离是工业中必不可少的操作。下列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利用液氮和液氧的熔点不同
B 分离石油中的柴油和汽油 利用二者的沸点不同
C 分离铁粉和铜粉的固体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D 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依次操作:过滤、溶解、蒸发
B
【解析】A. 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可将空气加压变成液态空气,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故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将石油炼制得到汽油、柴油等各种产品,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C. 铁粉和铜粉都会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无法分离,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 氯化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体,其中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需要先溶解,再过滤、蒸发,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B。
4. (2020山西晋中)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D )
D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
B 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蔗糖和食盐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溶液颜色
D 鉴别硝酸铵和硝酸钾 分别取少量样品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气味
5. 某工厂的废气中含有N2、NO、CO、CO2及粉尘,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石灰浆等处理该废气的生产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厂废气通过沸腾炉后,除去的气体是  CO  。
(2)沉淀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3)吸收塔中将石灰浆喷淋注入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
CO 
CO2+Ca(OH)2=
CaCO3↓+H2O 
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
分反应 
6. 氧化锌在医疗上可用于治疗皮肤病,工业生产的氧化锌由于含有少量杂质(CuO、FeO、SiO2)而不能直接使用。提纯氧化锌的简易流程如图所示。已知:二氧化硅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除氧化锌外,酸溶池除去的杂质是  CuO、FeO  。
(2)将滤渣1 SiO2提纯的操作是  洗涤、干燥  ,滤渣2的成分是  锌、铜、铁  。
CuO、FeO 
洗涤、干燥 
锌、铜、铁 
中考题型突破
方法指导
一、原理
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对该物质进行检验,利用物理或化学性质对多种物质进行鉴别。
类型一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二、原则
1. “最少、最简、明显”,即取最少量的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可观察到明显不同的现象。
2. “不许原瓶操作、不许指名道姓”,即鉴别固体、液体时若要加入别的试剂,一定要注意取样方式,防止试剂受到污染。取样时,不能直接指出试剂名称,即不能未检先知。
三、方法
1. 物理方法:
(1)根据颜色不同:
溶液颜色 含Fe2+ 的溶液:  浅绿  色;含Fe3+ 的溶液:  黄  色;含Cu2+ 的溶液:  蓝  色
固体颜色 红色 Cu:  紫红  色;Fe2O3:  红棕  色
黑色 CuO、 C、 MnO2、 Fe3O4、 铁粉
浅绿 
黄 
蓝 
紫红 
红棕 
(2)根据气味不同。如HCl、NH3、SO2、浓盐酸和氨水有刺激性气味,酒精有特殊气味。
(3)根据溶解性不同。如CaCO3不溶于水,Na2CO3能溶于水,则可用水鉴别。
(4)根据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NH4NO3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因此,可用水鉴别NH4NO3、NaOH和NaCl固体中任意两种或三种物质。
(5)根据是否有挥发性。如NaCl溶液、稀盐酸的鉴别,可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上烘烤,有白色固体残留的是NaCl溶液,无残留的是稀盐酸。
(6)根据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如铁可被磁铁吸引,而铝、铜等金属不能被磁铁吸引。
2. 化学方法:
(1)根据物质的酸碱性或酸碱度不同,可使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鉴别。
(2)根据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性质进行鉴别。
知识清单
1. 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操作 现象
H+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  <  7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锌粒  等  固体减少且有气泡产生 
变红 
< 
锌粒 
固体减少且有气泡产生 
续表
离子 操作 现象
H+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碳酸钠  等  固体减少且有气泡产生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氧化铜  等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氢氧化铜  等  固体溶解,溶液颜色变蓝 
碳酸钠 
固体减少且有气泡产生 
氧化铜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
变为蓝色 
氢氧化铜 
固体溶解,溶液颜色变蓝 
续表
离子 操作 现象
OH-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  >  7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  FeCl3溶液(或CuSO4溶液,或MgCl2溶液)  等 有  红褐色沉淀(或蓝色沉淀,或白色沉淀)  产生
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 
FeCl3溶液(或CuSO4溶
液,或MgCl2溶液) 
红褐色沉淀(或蓝色
沉淀,或白色沉淀) 
续表
离子 操作 现象
Cu2+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NaOH溶液  ,观察 有  蓝色沉淀  生成
Fe3+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入几滴  NaOH溶液  ,观察 有  红褐色沉  生成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先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再滴加  氯化钡溶液  有  白色沉淀  产生
Cl-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稀硝酸和  硝酸银溶液  有  白色沉淀  产生
NaOH
溶液 
蓝色沉淀 
NaOH
溶液 
红褐色沉淀
氯化钡溶液 
白色沉淀 
银溶液 
白色沉淀 
硝酸
续表
离子 操作 现象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  稀盐  有  气泡  产生
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 有  白色沉淀 产生
(铵盐) 取样,与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或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产生(或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
稀盐酸 
气泡 
白色沉淀 
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 
变蓝 
2. 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鉴别:
物质 操作 现象和结论
硬水与软水 取样,滴加等量的  肥皂水  ,振荡  泡沫多、浮渣少  的为软水,  泡沫少、浮渣多  的为硬水
棉纤维、羊毛和合成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有  烧焦羽毛气味  、燃烧后灰烬可压碎的是羊毛,有 烧纸味  、燃烧后灰烬可压碎的是棉纤维,有刺激性气味且燃烧后结成坚硬小球不易压碎的是  合成纤维 
肥皂水 
泡沫多、浮渣少 
泡沫少、浮渣多 
取样,灼烧,闻气
味 
烧焦羽毛气味 
烧纸味 
合成纤维
续表
物质 操作 现象和结论
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中灼烧 取样,分别在空气   表面变黑  的是黄铜,  无明显现象  的是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   表面有气泡产生  的是黄铜,  无明显现象  的是黄金
 取样,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   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的是黄铜,  无明显现象  的是黄金
取样,分别在
空气中灼烧 
表面变黑 
无明显
现象 
取样,分别加入稀
盐酸 
表面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取样,分别加入硫
酸铜溶液(或氯化铜
溶液) 
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无明显现象 
续表
物质 操作 现象和结论
纯金属和合金  相互刻画   有痕迹  的是纯金属,  无痕迹  的是合金
食盐和纯碱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食醋(或盐酸)   有气泡产生  的是纯碱,泡产生 
 无明显的是食盐
相互刻画 
有痕迹 
无痕
迹 
取样,分别加入足
量食醋(或盐酸) 
有气泡产生 
无明
显现象 
续表
物质 操作 现象和结论
白酒和白醋  闻气味   有特殊气味  的是白酒,  有酸味  的是白醋
纯碱和烧碱  取样,分别滴加适量稀盐酸(或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   溶液中有气泡生成(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的是纯碱,
 无明显现象  的是烧碱
闻气味 
有特殊气味 
有酸
味 
取样,分别滴加适
量稀盐酸(或澄清石
灰水,或氯化钙溶
液) 
溶液中有气泡生成(或有白色沉
淀生成) 
无明显现象 
3.常见气体的鉴别:
将燃着的小木条
无明显变化
熄灭
燃烧更旺
将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
点燃,在火焰上
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无明显变化
变浑浊
壁无水珠
壁有水珠生成
澄清灰水无明显变化
点燃,将用澄清石
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
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