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讲义(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思维导图
考向研析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关键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③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一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高涨,促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典例分析
【典例1】(2021·辽宁卷·T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考点】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进一步控制了经济领域的多个部门,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转型属于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2. 多维度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从出发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从进步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局限性看 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
典例分析
【典例2】(2020·山东卷·T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考点】本题以库登霍夫—卡莱基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1787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1926年才加入国联,排除D。
【答案】A
考向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
关键问题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
从国家力量角度看 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从目的 角度看 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从客观 环境看 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从结果 角度看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舞,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典例分析
【典例3】(2020·山东卷·T14)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如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本题以苏台德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研读史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苏台德区是捷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至1918年为止,以德国人为主的苏台德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一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被分为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苏台德区归属捷克,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下降为捷克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区问题由此而起,此后纳粹德国制造苏台德事件的事由也源于此,因此苏台德事件起因来看,符合④的描述,D正确。苏台德地区的主要资源是常规资源,不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资源,排除A;苏台德地区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相对于德国而言,鉴于捷克的国家实力,苏台德区虽然靠近德国,但其并不构成威胁,排除B;纳粹德国有出海口,不属于内陆国,排除C。
【答案】D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暂时妥协
国际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美苏之间的妥协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典例分析
【典例4】(2023·北京卷·T15)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A. 托管制度 B. “大国一致”的原则
C. 安理会投票程序 D.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考点】本题以联合国决议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考向三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关键问题
1.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典例分析
【典例5】(2023·全国甲卷·T35) 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A. 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 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 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 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考点】本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可以看出美国在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强对第三世界世界地区的争夺,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宣传,仍然属于冷战,美苏对抗并没有升级,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
【答案】D
2.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
(1)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2)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4)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典例分析
【典例6】(2023·湖北卷·T15)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考点】本题以世界银行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解析】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
【答案】C
专题检测
1.“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引发对制度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C.致使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D.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说明一战之后,欧洲人对“古老的秩序”产生了不信任感,而“古老的秩序”指的就是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这一政治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任危机,故选A项。题干内容不涉及财产损失,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欧洲的中心地位转移到美国,在一战之后欧洲的中心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的信息,排除D项。
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你可以粉碎敌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险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以下历史事件较能充分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宰割 B.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
C.二战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阴谋 D.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分区占领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但后来,英美两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对德国进行扶持,使得德国迅速恢复,为二战买下了伏笔,而二战给英美等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能够印证材料“你可以粉碎敌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险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B项正确。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宰割无法印证材料的观点,排除A项;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无法印证材料观点,排除C项;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德国未再次因某国的帮助而发动战争,无法印证材料观点,排除D项。3.二战前,苏联实行宗教高压政策,大面积地破坏宗教组织。二战后苏联政府派遣俄罗斯
东正教会代表团访问欧美以及中东地区的东正教会,将不少脱离莫斯科牧首区的东正教
区重新纳入莫斯科牧首区的宗教管辖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苏联
A.积极地构建隐性战略缓冲地带 B.外交政策为本国宗教政策服务
C.冷战后开始重视提升其软实力 D.冷战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调整宗教政策,争取对周边地区的宗教组织进行控制,进而将周边地区构建成苏联的隐性战略缓冲地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宗教政策为外交政策服务,B项错误;苏联注重提升软实力,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并不是在冷战后才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D项错误。
4. 近年来,在伊核问题上西方大国反对美国退约,俄罗斯与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力排美国干扰、欧盟多国反对美国在北约军费问题上的霸凌;另一方面,在对俄罗斯的集体制裁、对中国南海、统一和人权问题上西方大国积极配合美国充当马前卒。西方大国的上述行为
A.表明区域集团联合是世界的潮流 B.使经济全球化面临着诸多困境
C.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说明多极化还未形成稳定格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大国一方面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有利于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又依附美国对俄罗斯、中国等国进行打压,有利于美国单极世界的发展,不利于多极化趋势,说明世界格局依然在单极与多极中摇摆,即多极化还未形成稳定的格局,D项正确;西方大国的行为不涉及区域集团行为,A项错误;西方大国反对美国霸权与干预有利于促进全球化,B项错误;西方大国依附美国打压中国俄罗斯的行为不利于多极化方向发展,C项错误。
5.下列对《198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情况统计表》中的信息解读
正确的是
国家或地区 人口/百万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美国 228 11360 25900
苏联 265 4550 12050
日本 117 9890 11570
欧洲共同体 317 — 29070
法国 54 11730 6330
联邦德国 61 13590 8280
英国 56 7920 4430
意大利 57 6480 3690
中国 980 450 4410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C.美苏争霸中苏联始终处于守势的经济根源
D.欧洲已经具备了完全摆脱美苏威胁的实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0年,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法国、联邦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高于美国,日本、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表明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故选B项;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单有苏联,还有欧共体、中国等,排除C项;欧洲也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且美苏威胁还有军事,“完全”说法错误,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