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2.1314年建成的卡昂城时钟上写着“我让时间发声/以使平民欢欣”。15世纪里昂市民请求建造时钟的请愿书宣称:“如果建造了这样的一座钟,那就会有更多商人来到市集,市民们会感到安慰、振奋和愉悦,生活也会更加有序,市镇也会有一处风景。”由此可知,城市时钟( )
A.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B.有利于时间观念的形成
C.促进了工商市镇的兴起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3.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朝代 统计年份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4.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除通风、采光、排水之用外,还被赋予多重文化内涵。徽州历史上多巨贾,即使大户人家的豪宅,也都是小天井,面积小,数量多,甚至有过一户人家“三十六井”甚至“七十二井”的奇观。这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B.和气生财的风水观念
C.等级森严的礼制色彩 D.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
5.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 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6.《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角楼“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陆游在《书喜》中写道:“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黎廷瑞有诗云:“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这些诗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
C.城市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D.市坊分区制度得到推广
7.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关于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
A.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B.明清时期杭州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
C.雅典卫城具备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
D.古埃及人营建的城市成为西方城市建设标准
8.12世纪,德国一个规模约4.3平方英里的城镇,服务者大约三四十个农场、村庄、“滞销的”肉类、水果、羊毛、木材成为市镇最重要的商品,而“无所事事的”农民也进入城市作坊、行会中从事皮具、衣物的生产。这反映出( )
A.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
C.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拓展 D.经济发展动力出现根本转向
9.下图为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10.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 )
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
11.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五座城市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为中国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具有国家级的地理意义。由如图可知( )
A.都城布局都讲究“中轴对称” B.汉以后都城进入南北两京时代
C.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D.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
12.《唐会要》载:“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可见唐代民居设计( )
A.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强调等级,尊卑有序
C.坊市分离,布局工整 D.水平高超,领先世界
13.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随着定居点的扩大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14.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 7000~前5800 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地面铺芦苇后敷泥,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并制作陶器和陶像,陶像以女性为主。据此,不能得出耶莫原始聚落( )
耶莫遗址中的房屋示意图
A.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显著 B.原始农耕文明有所发展
C.自然环境影响民居建筑 D.尚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15.古罗马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公共建筑,如中心广场、竞技场、浴场、剧院、大教堂等。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
A.城市布局注重人文性 B.城市发展深受宗教影响
C.建筑功能的日益扩展 D.城市规划进入了新阶段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
——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城市与社会保障
材料 古罗马城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观察材料中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概括古罗马城和长安城布局的不同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兴隆洼遗址和仰韶文化村落遗址的房屋布局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中兴隆洼遗址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凸显集体活动,仰韶文化村落的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凸显血缘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形态导致,B项正确;地理环境对定居方式有一定影响,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方)。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欧洲城市中出现了兴建城市时钟的现象,这有利于塑造城市市民的时间观念,B项正确;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后半期,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推动了城市时钟的修建,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民族意识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盛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北方城市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城市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是对经济的折射,南方城市占全国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折射出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水运交通对城市分布有影响吗,但是主导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中国历史上并非任何时期都是南方比北方更稳定,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黄淮地区城市分布呈现下降趋势,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三十六井”“七十二井”体现了天井的关联性,小天井联合而成群井,这反映出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D项正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井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是与材料中的“七十二井”奇观无关,排除A项;和气生财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与材料中的建筑风格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天井中的等级差异,与等级森严的礼制观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且相对集中,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更具活力,D项正确;宫城依然遵循一定的礼制,不能说礼制秩序完全崩溃,排除A项;城市功能依然是以政治、军事为主,没有发生异变,排除B项;城郭制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兼并战争异常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颠狂社舞喧戏剧,落魄儒冠寄嘲骂”可知,宋代市场有瓦子、酒坊、戏剧等娱乐活动,体现了宋代市场兼有文化娱乐功能,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受到削弱”不符合史实,应为“有所加强”,排除C项;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A项正确;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排除B项;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 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 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 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可见雅典卫城主要具备防御、宗教功能,排除C项;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 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材料中提到城镇为周围的农场、村庄提供服务,同时农民也进入城市从事生产,这表明城乡之间的联系在增强,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生产,表明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乡联系对产销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排除A项;虽然城市的商贸活动可能会有所发展,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的拓展,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转向,且在12世纪,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欧洲)。据材料可知,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尔德湖畔的村落,中央是公共广场,可能是个集会场所,据此可判断,在村落中居住着不同的家庭,而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可判断,逐河而居,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因此,该村落有可能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C项正确;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说法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否出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可知,集镇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集镇的经济作用,而非在地方行政管理、基层管控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向集镇征税,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交通运输比较便捷,说明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都城是否都为“中轴对称”,排除A项;明朝、清朝都是以北京为都城,排除B项;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呈现出从西向东迁移的轨迹,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可知,唐代对王公、官员、平民等民居进行了严格规定,且随着身份降低不断降低,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规模,不体现对称和主次,排除A项;唐代坊市并未分离,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不体现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大意是说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因此最为全面地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情况,B项正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只是反映了城市中“市”的情况,排除A项; “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描述的是古代建筑营建过程中等级特征,排除C项;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强调的是城市建设中宗庙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两河流域)。据材料“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农业有所发展,但是,材料中没有关于私有制出现的信息,也没有贫富分化的任何表现,因而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显著是没有的,B项正确;两河流域少树木,多芦苇,“地面铺芦苇后敷泥”,这说明当地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由“陶像以女性为主”可知当时聚落尚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中心广场最初是作为商业活动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成为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的场所”体现的是古罗马城市中心广场的功能在不断扩大,涉及娱乐、休闲、集会和审判等,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布局的人文性,排除A项;材料不光涉及宗教,还涉及休闲、娱乐、审判等,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城市发展的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功能: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
代表:帕特农神庙(或雅典娜神庙,或厄瑞克忒翁神庙)。
原因: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或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江南城市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之地(或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
(2)表现:白银大量流入,成为基本支付手段;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或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关系: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界的活跃”具体展开亦可相应)。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第一小问功能,根据材料一“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并结合所学古代城市的发展可知,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第二小问代表,结合所学城市的产生的相关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或雅典娜神庙,或厄瑞克忒翁神庙)。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或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江南城市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之地(或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并结合所学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成为基本支付手段,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或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二“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并结合所学明清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17.(1)特点: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
(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聚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职能。
阐述: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寬,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他观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皇权至上理念:;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蕴含了宗法礼教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得出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根据材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得出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
(2)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可知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材料“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可知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寬,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最后总结,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18.古罗马城不追求对称平衡,公共空间较大,私人空间较小;长安城布局工整,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世界和古代中国。观察古罗马城和长安城的布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两座城市在布局上的不同点在于:古罗马的城市布局不追求对称平衡,公共空间较大,私人空间较小;长安的城市则布局工整,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19.功能: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
代表:帕特农神庙(或雅典娜神庙,或厄瑞克忒翁神庙)。
原因: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或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江南城市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之地(或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第一小问功能,根据材料“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并结合所学古代城市的发展可知,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第二小问代表,结合所学城市的产生的相关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或雅典娜神庙,或厄瑞克忒翁神庙)。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自然规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或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江南城市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之地(或江南人才聚集推动文化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