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2.如图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3.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除台湾和满洲)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 D.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4.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分析如图,结合所学可知( )
城镇化水平(%)
1850年—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A.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城市的发展
B.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
C.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都十分缓慢
D.入世是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决定因素
5.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又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减少城市开发对乡村环境的损害。据此可以得出,英国( )
A.工业革命使城市建设倒退 B.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 D.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
6.1929年,国都建设委员会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它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从宏观上运用欧美的规划模式,在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划南京城。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
A.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 B.遵循传统儒家礼制
C.蕴含理性和辩证色彩 D.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7.二战后,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很多退伍军人只能暂时与他们的父母挤在一起,或租用地下室、阁楼和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房屋,有些人甚至住在仓库、公共汽车和工具间内。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B.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C.现代科学技术作用有限 D.中间阶层影响力的增强
8.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记述充分说明( )
A.交通发展影响社会生活 B.天津交通得到较快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城市布局反映社会变化
9.一个开埠时曾来过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48年重来上海时感叹道:“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据此可推知,当时上海( )
A.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市功能发生显著变化
C.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10.1860年,巴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横流。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巴黎市区建立起 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巴黎同时建立长达26千米林荫大道,最宏伟的就是凯旋门景观,钢铁框架的歌剧院,大型商业百货,餐厅、咖啡馆、茶馆随处可见。这说明( )
A.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同步提升 B.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 D.皇权用建筑展现自身权威
11.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至1936年撤销市政厅时,对于许多市民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摩登城市生活逐步变成了现实”,广州实现了向“现代都市”的转变。材料主要揭示了近代广州( )
A.城市化发展实现了质变 B.社会经济地位优势明显
C.西学东渐影响市民价值 D.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发展
12.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3.1900年,被誉为“光之城”的巴黎,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展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些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关于巴黎世博会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B.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巴黎问世
C.展厅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D.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
14.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15.1983年,一场台风就能将深南路上的电线杆全部吹倒,让深圳电力几近瘫痪。2019年,深圳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32.4分钟,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其中福田中心区仅为0.19分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由此可以说明( )
A.深圳电力技术领先世界 B.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C.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滞后 D.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20 37377 2420 6.5
1843 41724 2825 6.6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综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社会住房是保障性安居住房。19世纪工业大发展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一些企业家、慈善家出资建设“工人住宅”,产生了第一批大型房产建设公司。1894年通过《施格弗莱德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工薪家庭购买并拥有房产。随后,一列法案从机构设置、金融优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廉价住宅的政策支持。至1939年,法国建成近30万套廉价住宅,大约有一半是租赁,一半出售给小型房产所有者。二战后,法国遭遇了严重的住房危机。从1950年代末开始,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运动开始,至1970年代,住宅建设量基本解决了战后的住房赤字。其中,64%由国家补贴,23%属于社会租赁。1980年代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孙莹《法国社会住房的政策演变和建设发展》
材料二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在大力修缮旧房危屋的同时,建筑了一批新住房。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仿照西方邻里单位的手法,在复兴门外建立了一片新住宅同时又学习苏联住宅生活区建设办法,在建设工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工人住宅区。住宅楼房多数是3层,每户设有厨房、厕所以及上下水、甬道、路灯、各种市政管线都通到每幢住宅;在一公里的距离内商店、学校、俱乐部等服务设施齐全。居住区内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协调,庭院完整;绿树成荫,有较好的通风和日照。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法国社会住房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主动开放通商口岸,不仅有利于对外经贸交流,而且有利于这些城市各项近代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清廷主动开商埠的目的在于“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是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自文明产生依赖,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古代以来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政治环境并非一直稳定,排除A项;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排除B项;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表现,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43—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43—1893年,长江流域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全面增长,但是上中下游的增幅差距较大,反映了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超过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D项正确;“根本改变”说法夸大,排除A项;仅凭长江流域一地的情况,仅凭城市化发展,不能断定全国经济结构情况,不能断定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长江流域以外地区的情况,未经过对比不能断定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0至今(中国、英国、美国)。根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英国、美国工业化发展较早,城市化水平较高,说明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化推动工业城市的发展,A项正确;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已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并不是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1936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为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反映了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B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对城市化建设问题的管理与政治体制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城市化建设问题进行管理,并没有体现出从这时才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首都计划》没有将西方的城市规划模式作为标准照搬,而是辩证看待,借鉴其科学原则,同时又融合中国美术之优点,这是一种理性辩证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首都计划》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排除A项;吸收我国美术的优点,不代表遵循儒家礼制,排除B项;材料与国际局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A项正确;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社会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现代科学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间阶层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说明天津的发展受益于交通的发展,这说明交通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变化,D项最佳;材料反映了天津交通发展的信息,但没有天津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A项有一定道理;材料反映天津交通大致发展历程,但没有天津交通的速度问题,B项有一定道理;材料涉及天津的城市布局与社会变化,无关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答案为:D(3分)A(1分);B(1分);C(0分)。
9.A
【详解】
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可知,随着上海的商贸发展,城市规模也在扩大,城市景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上海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贸的作用,与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及其伴随的城市问题突出,促进了巴黎市政建设,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C项正确;城市化使得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管理才得到提升,排除A项;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建筑突出皇帝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广州(中国)。据材料可知,1921年广州设立市政厅,至1936年撤销时,城市居民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揭示了近代广州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发展,D项正确;“质变”说法夸大近代广州发展的程度,排除A项;社会经济地位优势明显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西学东渐信息,但没有涉及市民价值观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逻辑关系颠倒,城市治理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00年法国。19世纪后期电灯被发明出来,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D项正确;购物中心的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 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上海的社会变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上海煤气公司成立,属于这种变化的表现,B项正确;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通车时1988年、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和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至2019年(中国深圳)。根据材料“一场台风就能将深南路上的电线杆全部吹倒,让深圳电力几近瘫痪”“深圳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32.4分钟,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其中福田中心区仅为0.19分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可知,深圳电网飞跃发展,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体现了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表明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深圳电网飞跃发展,未体现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滞后,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深圳电网飞跃发展,与对外开放规模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措施: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建立国营商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
(2)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出现等。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可知,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根据材料“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可知,建立国营商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根据材料“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可知,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可知,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根据材料“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知,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可知,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可知,城市群出现等。
原因: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特点:城市化起点低;带有自发性、不平衡性;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3点即可)
(2)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政局动荡;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 17世纪初,英国城市化程度要低于除中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可得出城市化起点低;由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位于交通咽喉处的城镇也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发展都是自发的,因而在城市布局上显示出天然性、不平衡性。”可得出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及不平衡性;由材料一“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规模非常惊人。”及所学可得出规模大、速度快;产生了专业性城市和综合性城市。
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城市化使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不仅仅牵涉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牵涉到精神领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管理均有令人瞩目的转变。”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方便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材料一“从1750~1851年间,城市化水平即由10%提高到50%,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小题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英国。由材料二“近代部分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社会性质、经济的影响、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化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城市化迟滞的原因,社会性质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及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在传统观念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城市化上,城市化起步晚;在政治上,政局动荡。
18.(1)动力: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
影响: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
时代背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
(3)特点:前者:大城市化;后者:小村镇化。
制度因素:前者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城市化受政府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镇化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是动力,根据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可知,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开展。第二小问是影响,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可知,推动农村城镇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农村。据材料一“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可知,许多农民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根据材料二“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可知,通商口岸开放;据材料二“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可知,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或者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据材料二“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可知,政府开展“自强运动”或者洋务运动开展;据材料二“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可知,破产农民转变为雇佣工人或者自然经济解体。第二小问是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中国和瑞士)。第一小问是特点,根据图片天津华明镇可知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根据图片瑞士小村镇可知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制度因素:中国:结合所学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调控为主的角度分析。瑞士: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主导为主。第三小问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
19.(1)调整:①住房建设由私人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 ②住房分配由购买为主转变为租售并举; ③住房资金由私人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财政和社会投资相结合。 ④住房目的由单一住房建设转变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①改善了法国居民的居住条件(缓解了住房紧张问题) ;②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稳定性。 ③推动了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法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④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提升了法国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推动法国资本 主义制度发展) ;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点:多措并举(修缮危屋与建设新房并举); 吸取先进经验; 配套设施完善; 居住环境优美。
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恢复与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启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住房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住房问题解决需要多方参与,住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 。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法国)。调整:根据材料“一些企业家、慈善家出资建设“工人住宅”,产生了第一批大型房产建设公司。1894年通过《施格弗莱德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工薪家庭购买并拥有房产。”“从1950年代末开始,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运动开始”得出,住房建设由私人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至1939年,法国建成近30万套廉价住宅,大约有一半是租赁,一半出售给小型房产所有者。”得出,住房分配由购买为主转变为租售并举;根据材料“至1970年代,住宅建设量基本解决了战后的住房赤字。其中,64%由国家补贴,23%属于社会租赁。”得出,住房资金由私人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财政和社会投资相结合;根据材料“法国社会住房建设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住房目的由单一住房建设转变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工业大发展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得出,改善了法国居民的居住条件(缓解了住房紧张问题);根据材料“1894年通过《施格弗莱德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工薪家庭购买并拥有房产。随后,一列法案从机构设置、金融优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廉价住宅的政策支持。”得出,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稳定性;依据所学可知还可从对法国的经济、政治、和其他国家角度回答,如:推动了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特点:根据材料“在大力修缮旧房危屋的同时,建筑了一批新住房”得出,多措并举(修缮危屋与建设新房并举);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仿照西方邻里单位的手法,在复兴门外建立了一片新住宅同时又学习苏联住宅生活区建设办法”得出,吸取先进经验;根据材料“住宅楼房多数是3层,每户设有厨房、厕所以及上下水、甬道、路灯、各种市政管线都通到每幢住宅;在一公里的距离内商店、学校、俱乐部等服务设施齐全”得出,配套设施完善;根据材料“居住区内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协调,庭院完整;绿树成荫,有较好的通风和日照。”得出,居住环境优美。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回答。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与和发展;政治上,新中国刚成立;社会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制度上,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启示:结合材料,从政府、政策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角度回答。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住房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住房问题解决需要多方参与,住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注重公平和可持续性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