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5: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2.下面为美国伊利运河(1817年开工,1819年竣工)示意图。伊利运河曾是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地区快捷的运输通道,其西起伊利湖畔的布法罗,东至哈德逊河岸的奥尔巴尼,绵延五百余公里。经该运河南下哈德逊河后,即可畅达纽约港,如此纽约与五大湖的水运系统连为整体。下列项中,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华工是运河开通的主要劳动力 ②应用电钻技术突破山脉的阻隔
③运河开通促进美国工业化发展 ④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 D.国家对运河运输的高度重视
4.下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5.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作用重大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6.《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 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 D.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可信
7.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兴铁路建设,热门线路超需求建设,冷门支线则被垄断经营。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作为永久性的监督机构,裁决跨州商业投诉,再交由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的建立( )
A.破坏了传统的三权分立原则 B.将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高峰
C.实质上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 D.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
8.历代均重视漕运。秦汉漕运集中于黄河流域,由东向西运往长安;唐宋漕运以扬州为主要枢纽,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变动。这一变动源于(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经济格局的变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
9.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10.“到1852年,以(德意志)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不同地区的物产得到更好的交易。它还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普通人也可以和国王一样乘坐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材料意在说明,铁路的发展( )
A.改善了德意志人民的日常生活 B.完善了德意志的基层治理
C.实现了德意志社会各阶层平等 D.促进了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11.下表为1874年《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由此可知,《申报》意在( )
标题 内容
《吴淞口建造火车铁路以达上谕论》 “泰西诸国火轮舟车……尤为便于商旅,盖货物之流通更速”
《火轮车为福国之举》 以铁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作用为例分析其“有益于国”的功能,要求中国试行
《论机器》 让中国的“在上有权之人”亲见铁路利益的必要性,并进而“购用之”“制造之”
A.强调维护铁路利权 B.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
C.支持铁路国有政策 D.抵制西方对华的瓜分狂潮
12.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13.下表所示是唐代漕运的发展演变概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内容 出处
唐太宗贞观年间至高宗初年 昔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 《旧唐书·食货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至安史之乱以前 耀卿令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凡三岁,运米七百万斛 《资治通鉴》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令江淮转运米。每年宜运二百万石已来。虽有此命,而运米竟不过四十万石 《旧唐书》
唐宪宗元和初年 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 《旧唐书》
注:1斛=1石
A.折射了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渐趋增强
C.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差役负担 D.漕运与国力盛衰有着密切关系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规模一般较小,临时性质者居多,但已经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度支府,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比如,北魏重新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延续。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15.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这说明了( )
A.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邮政制度 B.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交流
C.加强基层政治的治理 D.便利官吏往来和政策颁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求”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古代中国涉东海岛屿的重要名称,但其具体指向并不清晰。唐宋时期伴随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流求”意象广为流传,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岭南地区多将“流求”视为海外贸易国;明州地区将中日航路途经地泛指为“流求”;福州地区多把“流求”指向隔海相望的台湾岛北部。这一时期,在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下,在东海列岛展开了全方位经营和开发,泉州地方政府已实现对澎湖列岛的有效管辖。元官方将“琉求”确定为台湾岛南部,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明官方将“琉球”确定为琉球群岛,通过帮助琉球发展,实现对东海的常态化管控。古代中国的东海疆域格局在中琉两国的长期航海实践中正式确立,并在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逐渐巩固。
——摘编自陈刚《“流求”指向演变所见古代中国东海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马汉出生于军人世家,有着四十多年海军服役经历,曾担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院长。1890年他发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阐述了其海权思想。马汉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马汉被人们称为“海权理论之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公认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军事巨著。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流求”指向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中国东海疆域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海疆观念和马汉海权思想形成的差异。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35年,查理一世谕旨成立国家邮政局,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从1656年起,国会议员和贵族们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当时主要用马车运送邮件,1829年由苏格兰爱丁堡寄往苏格兰西海岸斯托拉尔的,邮程约140英里,邮资手写10便士,又因为转了2次马车,盖上加1/2便士的黑戳,共计10.5便士。当时1斤牛肉3便士,一般工人的平均周薪为120便士。1837年,罗兰·希尔向英国议会建议实行邮政改革,主张降低信件邮资,不问距离远近,规定统一的邮资标准,一切邮件预付邮资。1839年特别委员会采纳了罗兰·希尔的建议,英国实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1840年,交寄国内信件,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不论距离远近,每件预付邮资统一为1便士。
——摘编自《火车发明和铁路发展为“一便士邮政”创造了运输条件》
材料二 1948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为筹办中的《人民邮电》报题写了报头,1949年1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授权成立邮电部,建立了邮电合一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确定了以服务人民为总的方向和最高原则,确定邮政名称是“中国人民邮政”。198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邮政法,1998年,国家实行邮电分营改革,全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邮政系统。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改革目标,重组国家邮政局,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09年,修订邮政法,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行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邮政快递企业国际网络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冷链、大包裹、跨境等高端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2020年,邮政收入达11038亿元,快递业务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共国家邮政局党组《党领导邮政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与新中国邮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邮政改革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借款修路
晚清时期,中国欲修建铁路,需要巨款,如何筹措 当时学者马建忠认为,筹之于官,已不可能,因为官府“拮据已甚”:筹之于民也不行,因为“风气未开,集股维艰”。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洋债之一法”。然而兴修铁道的借款数额巨大,向谁借 如何借 如何偿还 都需要详细论证。他认为:
●是借款,而不是入股。他说:“惜债与入股有别,入股可坐分每年赢余,借债者惟指望按年之利息。中国创行铁道,绵亘腹地,岂可令洋商入股,鼾眶卧榻之旁!”
●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因为“天下之利,最患中饱”。在华的西方银行,都是外洋分行,而且只有三四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他们也需再到邻近洋行筹措,这样就难免出现从中渔利、互相勾结、垄断为奸的问题。所以应该“自行承办,迳往英法都会,与其官、私银行面行商榷,由我计息,由我定价,一杜居间把持之弊”。此外,所借之款直接在该国购置轮车、机器、铁轨,“以外洋之银购外洋之物。既免折耗之费。复无垄断之虞”。
●修筑铁路非一二年所能建成。所以应“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以免异日腾挪无所,失信于人”。
●为避免铁路建成之后为洋人所把持。所以在借债之时。“一切借券,第标号数,不标姓名,一俟铁道得利之后,将其券逐渐收回”。即仿效西方的债票法,“债栗书票号,不书姓名,以便辗转抵用,一如银票使公司之利厚者岁提一二成,赎回其票。则不言偿而自偿矣”。
——摘编自王军《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
概括说明马建忠主张的合理之处,并谈谈你对当时借款修路的看法。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说明铁路修筑所到之处更易接触到新思想,这体现了铁路建设加速新思想传播,D项正确;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夸大了铁路建设的作用,排除A项;铁路建设本身不能增强革命派力量,排除B项;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初(美国)。结合所学可知,“华工是运河开通的主要劳动力”与史实不符,在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华工才是主要劳动力,①不符合题意;电的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出现,与题中时间不符,②不符合题意;运河开通将西部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东部,又将东部的工业成品运往西部,从而促进了美国工业化发展,③符合题意: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区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④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推动了江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手工业迅猛发展,这反映了交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南北经济对比,无法得出南移趋势,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推断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排除C项;材料强调运河疏浚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得路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元朝和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南京,因此不需要大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最能反映材料主旨,是最佳选项;材料反映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而且元、明两代是统一王朝,北方不存在局势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北方一定程度上依赖南方经济支持,但不能反应整个材料的主旨,B项为次佳选项;元、明两朝需要漕运运输南方米粮供应都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运河漕运对政局稳定的作用,但题干还强调了变化,故C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主旨,为次佳选项。故答案为:A项(0分)B项(1分);C项(1分);D项(3分)。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隋书》认为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与高丽的战争到是皇帝为了满足娱乐需求,再到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论述,表明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越来越全面,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历史结论的准确与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响,而非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排除C项;只要有多种史料互相印证就可信,不一定有权威人士的支持才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大兴铁路建设,建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可以协调铁路建设事务,处理跨州商务纠纷,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避免各州各自为政,也就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这一调整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动态平衡,不是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州际商务委员会隶属于国会,不是行政机构,不是政府行政权的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格局的变化,交通方式的变革对于漕运方向的变动不大,排除A项;赋税制度的变革主要影响社会经济,对于交通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从秦汉到唐宋,政治重心东移,如果受政治影响深远,那么漕运方向应是东西方向,不会是东南、西北向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对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交通建设主要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意志。”根据“不同地区的物产得到更好的交易”、“普通人也可以和国王一样乘坐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可知,铁路的出现促进了德意志境内商品的交流,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由此说明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德意志人民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德意志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强调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此时的德意志尚未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铁路对德意志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能说明促进了德意志的最终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申报》中关于铁路的报道认为,西方国家使用火轮舟车使得货物流通更加迅速,铁路对美国西部大开发作用很大,铁路带来益处,主张引入,由此可知,《申报》通过大量报道,强调铁路对于国家的价值,并希望在国内推广,表明其希望通过舆论推动交通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铁路利权被外国占据,排除A项;材料是要求上层重视铁路,强调铁路对国家有用,而非强调铁路国有,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材料“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可知,伊利运河的建成,便利了美国东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并未提及对西部沿海城市化的影响,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美国南北矛盾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属于交通运输的进步,并不属于新航路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四个时期漕运的数量分别是每年二十万石、三年七百万斛、四十万石、二十万斛,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漕运的运输量在不断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力的盛衰,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会使南粮北运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不是减少,排除A项;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渐趋弱化,排除B项;漕运后期的运输量减少不等于百姓的差役负担变轻,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漕运规模一般较小,临时性质者居多,但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也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表述中,“满足了”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的驿路以长安和洛阳两京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唐代驿传制度主要是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的,它便利了官吏往来和政策颁行,D项正确;古代专门接待往来官员和政府文书传递业务的组织制度以及为此而征发的徭役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排除A项;唐代驿传制度当然也有利于商旅往来,但主要还是政治功能,且还是国内现象,排除B项;唐代驿传制度不是一种基层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趋势:“流求”指向逐渐由笼统变为具体,指琉球群岛。
原因:古代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社会各阶层参与对东海区域经营开发;中央政府对台湾、澎湖列岛、琉球群岛的有效管理。
(2)差异:中国古代的海疆观念是随着中国以和平方式展开海外贸易及海洋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汉海权思想的形成伴随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扩张和对海上霸权的争夺;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工业强国,大规模对外扩张,日益重视海上力量。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是古代中国涉东海岛屿的重要名称,但其具体指向并不清晰……指涉区域不断扩大”“元官方将‘琉求’确定为台湾岛南部,……明官方将‘琉球’确定为琉球群岛”得出指向逐渐由笼统变为具体,指琉球群岛。第二问,根据材料“在官方、士人、海商、海民等不同阶层共同参与下,在东海列岛展开了全方位经营和开发”得出社会各阶层参与对东海区域经营开发;根据材料“元……实现对台湾岛的行政管辖”“明……实现对东海的常态化管控”得出中央政府的管辖;据材料“古代中国的东海疆域格局在中琉两国的长期航海实践中正式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伴随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帮助琉球发展”“中琉两国的长期航海实践”得出中国古代的海疆观念是随着中国以和平方式开展海外贸易及海洋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材料“美国”“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马汉强调海权的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是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扩张和对海上霸权的争夺,以及美国的崛起。
17.(1)英国:形成全国性邮政管理部门;向大众开放;逐渐取消特权;降低邮资费用,减少邮寄程序;实行邮件收费标准化;邮政近代化。
中国:邮政事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邮政系统和全国性的邮政网络;不断完善法律,强调邮政企业的法律地位;顺应科技革命,发展高端和新兴领域;收入显著;服务于全球化需要。
(2)原因:工业革命兴起,工业经济和商业贸易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寻找工作和商机增多,书信联系频繁;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降低了运输成本,为邮政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高额邮资与程序繁琐弊病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英国:根据材料“1635年,查理一世谕旨成立国家邮政局,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可知形成全国性邮政管理部门和向大众开放;根据材料“从1656年起,国会议员和贵族们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和所学可知,逐渐取消特权;根据材料“规定统一的邮资标准,一切邮件预付邮资”可知,降低邮资费用,减少邮寄程序;根据材料“英国实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可知,实行邮件收费标准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邮政近代化。
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确定了以服务人民为总的方向和最高原则”可知,邮政事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据材料“1998年,国家实行邮电分营改革,全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邮政系统”可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邮政系统和全国性的邮政网络;根据材料“2009年,修订邮政法,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可知,不断完善法律,强调邮政企业的法律地位;根据材料“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冷链、大包裹、跨境等高端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可知,顺应科技革命,发展高端和新兴领域;根据材料“2020年,邮政收入达11038亿元,快递业务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可知,收入显著和服务于全球化需要。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1837年,罗兰·希尔向英国议会建议实行邮政改革,主张降低信件邮资,不问距离远近,规定统一的邮资标准,一切邮件预付邮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这时期工业经济和商业贸易快速发展;根据材料“英国实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降低了运输成本,为邮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这时期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人们寻找工作和商机增多,书信联系频繁,从而推动了英国邮政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邮政改革改变高额邮资与程序繁琐弊病的需要。
18.合理之处:可以解决修路的资金问题,保障顺利施工;借款而非入股,有利于阻止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控制中国;借款直接对接国外银行,直接在外国购买修建铁路的机器,有利于节省资本,摆脱在华西方银行的控制;计本偿息,有利于提高中国信用;规范借款,有利于维护中国利益。
看法:借款修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财政短缺的问题,促进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根本上,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扩张了侵略范围,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不可能通过借款修路是中国发展起来。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当时学者马建忠认为,筹之于官,已不可能,因为官府‘拮据已甚’:筹之于民也不行,因为‘风气未开,集股维艰’。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借洋债之一法’”,可得出可以解决修路的资金问题,保障顺利施工;根据材料“惜债与入股有别,入股可坐分每年赢余,借债者惟指望按年之利息。中国创行铁道,绵亘腹地,岂可令洋商入股,鼾眶卧榻之旁”,可得出借款而非入股,有利于阻止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控制中国;依据材料“不能由在华的西方银行承办借债事宜,因为‘天下之利,最患中饱’和所借之款直接在该国购置轮车、机器、铁轨”,可得出借款直接对接国外银行,直接在外国购买修建铁路的机器,有利于节省资本,摆脱在华西方银行的控制;依据材料“并五六年当偿之息。一气借成。以免异日腾挪无所,失信于人”,可得出计本偿息,有利于提高中国信用;根据材料“一切借券,第标号数,不标姓名,一俟铁道得利之后,将其券逐渐收回”,可得出规范借款,有利于维护中国利益。
看法:可从筹建铁路的作用和中国社会性质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如:借款修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财政短缺的问题,促进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根本上,西方国家通过铁路,扩张了侵略范围,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不可能通过借款修路是中国发展起来。
19.特点:交通发达,水陆兼备;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
影响: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类,据材料“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可得出交通发达,水陆兼备;据材料“从长安经太原,……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可得出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第二小问影响类,结合交通的作用可知,便利的交通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可得出唐朝时期建立的驿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