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2.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总值下降
3.《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 )
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 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
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 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
4.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
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
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在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5.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已开始饲养猪和狗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6.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FAO,于1945年成立。当地时间2023年4月24日,为期5天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第172届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开幕。粮农组织理事会独立主席汉斯·霍格文表示,目前有超过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饥饿危机”,需要充分关注和更大努力。这说明( )
A.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相互协调 B.各国政府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任
C.国际组织重点关注消除饥饿 D.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制定提上日程
7.有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这一课时,查找了以下三则文献史料。这可用来研究( )
记载 出处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周书·无逸》
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礼记·哀公问》
A.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B.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D.封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8.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 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 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粮食窖穴,并伴有多种粮食加工工具。大约与此同一时期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分工不断加强 B.已有农耕定居生活
C.产生阶级分化现象 D.原始农业广泛发展
10.古代埃及赫拉康波利斯100号墓建造于涅伽达二期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动物陪葬逐渐终止,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逐渐成为墓葬习俗和仪式的一部分,其象征内涵也作为文化记忆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这一变化( )
A.丰富了国家的治理手段 B.促进了王权和神权结合
C.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 D.深化了文化图腾的内涵
11.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古代植物遗存分析鉴定表明,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农作物的种植范围,粟作农业比稻作农业更为广泛,粟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比稻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更快。究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存环境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不同 D.生产工具的区别
12.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其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这次变革( )
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促使了原始宗教的产生
C.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D.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
13.“赶大集活动,古已有之”,集市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在当时,民众自发形成的集市,是以物物交换为特征,随时都可能出现。原始社会出现“赶大集活动”的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原始货币的出现 C.原始手工业的形成 D.饲养家畜的增多
14.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村落推动早期农业产生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C.自然环境制约居住形式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15.如图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于是农耕和畜牧业产生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大麦、小麦、葡萄、橄榄的原产地
B.②地区居民最早驯化了山羊、绵羊、猪等家畜
C.③处的命运由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
D.④地区形成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二、材料分析题
16.物种交流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1)材料一中哪些信息体现了新大陆和旧大陆的交流与联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7.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记载 文献
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嗣是种播天南,佐粮食,人无阻饥。 《凤冈陈氏族谱》
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冈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 谈迁(1594-1658)《枣林杂俎》
万历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番薯)种归,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 苏(1569-1639)《朱薯疏》
材料二
(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哉、番暮而来;(在浙江山地)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旅蓝、番暮诸物。——<清)嘉庆年间《南平县志》
浙赣毓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因棚民租山垦种(甘暮),纤陌相连,将山土创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惟积难返、扫除不易。——(清》光绪年间《孝丰县志》
(1)根据材料一,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薯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1587年,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 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
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阴影,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
——据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粮食问题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 到 “吃得饱”,由 “吃得饱” 到 “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据新华网《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7 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分析英国率先走出饥荒阴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同时,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而后全国范围内统一奖励“农业先进”……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粜,秋成买补,定限昭然”。另外,据相关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
——摘编自李晓巧《清朝政府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农业落后,是苏联当局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苏共二十六大(1981年)以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制定并实施食品纲要,统筹安排农工综合体内各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放宽、扶植私人副业等。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苏联要想实现粮食过关,“基本解决”粮食问题,绝非易事,更不是几年内可以办到的。
——摘编自《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谈谈苏联粮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000年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耶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文明出现的三大要素是金属、文字、城市,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模式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967后,美国的农业投入量中的劳动力指数不断下降,说明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B项正确;机械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并不能说明农业集约化程度如何,排除A项;化学品指数虽然不断上升,但并不能说明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C项;美国劳动力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有关,但其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玉蜀黍的情况,且“可炸炒食之”,这说明该物种可作为食物,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的传入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其最初传入的用途,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排除B项;玉蜀黍是美洲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仍居高不下,饥饿发生率也未发生大的变化,据此可判断,粮食问题仍然是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D项正确;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增加,而饥饿发生率却在降低,非同向变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粮食杂交新技术的贡献,排除B项;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有所增加,而非持续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原始农业”,而“已开始饲养猪和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C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主要讲述了FAO与饥饿危机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化”“耕地面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体是国际组织而并非各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与“食品安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大意分别为农业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统治者要体会农耕者的辛劳、安土重迁,这些思想都是早期农业出现后的认识,即农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的记载是农业出现的认识,而非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记载,排除A项;材料中记载都是关于中国方面的,并没有涉及到世界不同地区,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前期,粮食总需求量低于粮食总产量,在晚清时期,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动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耕地面积的稳定,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反映出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从秦朝到明朝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但是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项;宋元时期人民生活由于政权并立以及战争频繁的原因,其生活水平有限,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表现为大一统局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政权并立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但是宋元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隋唐大一统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多,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磁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粮食,表明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阶级分化的现象,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两处遗址,不能得出农业广泛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体现了发展畜牧业,畜牧业属于农业,说明人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且这些活动作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说明农耕生活在古埃及社会的影响力,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C项正确;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只是作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内涵,而不是国家的治理手段,排除A项;虽然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渗透在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但并未明确与神权的结合,排除B项;文化图腾通常是原始宗教的象征,尽管墓葬习俗和仪式中应用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元素,其象征内涵是作为文化记忆,而不是文化图腾,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农作物的种植范围,粟作农业比稻作农业更为广泛,粟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比稻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更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古代植物遗存分析鉴定,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粟作农业比稻作农业更适应干旱、半干旱的环境,而稻作农业则更适合湿润、半湿润的环境。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粟作农业在黄河流域等较为干燥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而稻作农业则在长江流域等较为湿润的地区得以发展。这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导致了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B项正确;人口数量的多少能影响农业的产量,与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联系不大,排除A项;当时的社会处于原始社会下,阶级发展不明显,统治机构粗糙,统治政策对农业的作用有限,排除C项;材料主旨“生存环境的差异对于农业的影响”,而“生产工具的区别”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农业革命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D项正确;农业革命发生于距今大约1万年前,而不是公元前1万年前,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排除B项;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原始社会出现民众自发形成、物物交换的集市,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A项正确;物物交换促进了原始社会货币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原始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项;原始社会的“赶大集活动”并不都是家畜的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原始农业”,而“村落推动早期农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自然环境制约居住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④地区是古代中国,形成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D项正确;①地区是古希腊,而大麦、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排除A项;②地区是古埃及,而最早被驯化的绵羊和山羊的是伊朗,排除B项;③处为西亚,而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的是古埃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信息: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信息:根据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以及“玉米”“番薯”“麻疹”“天花”等信息可得出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影响:据材料“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据材料“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生齿日繁”得出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据材料“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并结合所学得出玉米、番薯等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据材料“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得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17.(1)史实: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存在多条传入的路线,由东南亚传入中国。
背景:新航路开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海外贸易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提高了应对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史实,由材料一“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与“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可知,存在多条传入的路线,由东南亚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一“万历甲申、乙西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番著)种归”可知,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有:甘薯在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
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冈皆可植”由所学知识可知,甘薯传入中国的背景是新航路开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根据材料一“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一“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由材料一“瘠卤沙冈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及所学知识可知,甘薯的传入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由材料一“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及所学知识可知,甘薯的传入提高了应对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由材料二“(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番薯而来”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因棚民租山垦种(甘薯),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及所学知识可知,甘薯的种植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但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18.(1)特点:政府主导;发挥地方治安法官的作用;颁布法令保障;内容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效果明显。(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重商主义影响;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任答三点即可)
(2)举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任答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第一小问特点,可从材料中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信息入手概括特点,包括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方面概括。由材料一中“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可知,政府的推动;有法律保障;由材料一中“面包制造商、酿酒商、 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 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可知,措施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由材料一中“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可知,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由材料一中“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可知效果明显。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上进行思考作答,政治上,与政府积极推动有关;思想上,受国家干预经济的重商主义的影响;经济上,高产农作物引进,增加粮食产量;随着圈地运动发展,土地私有制完成;根据材料一“当然这也与该时期英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有着密切关系。”可知,原因还有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农业经济之间的高度整合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阅读梳理材料二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二中“新中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 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由材料二中“”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知,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材料二中“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可知,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19.(1)措施: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保证粮库准备;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破产;政府在社会救济和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原因: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需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照顾农民的利益。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措施:据材料“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可知,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据材料“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可知,保证粮库准备;据材料“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可知,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清初社会稳定、高产作物引进等因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爆发后,政府在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因素都是乾隆时期,政府奖励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的原因。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中国)。原因: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因为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农业生产,这对我们的启示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要照顾农民的利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