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
《大战中的插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二篇文章,这是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以第一视角口述的形式记录的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环的事情。故事以百团大战为大的历史背景,以救助两个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清行文的线索,思考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在初步鉴赏课文的特色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这个“小插曲”是如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
【素养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了解叙述方式,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聂荣臻元帅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各抒己见
战争就是流血牺牲,一旦爆发战争,不可避免得都会产生战俘。
如果你抓到一群俘虏,你会怎么处理?
如果你抓到一群女俘虏,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们各抒己见)
今天,咋们将要学习的《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元帅怎么对待敌国日本在战争中失孤的两个小女孩的?——救助
那面临同样情况,日军又会怎样对待中国战俘的?——“三光”政策
导入图片:731部队“魔头”——石井四郎;济南新华院——中国战俘集中营。
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惨无人道,罄竹难书,世界各国有目共睹。
因此,在1949年《日内瓦公约》规定:对战俘必须始终给予人道待遇。在俘的目的是阻止他们再次参加战斗,对他们不应加以任何报复行为或惩罚虐待,更不应杀害。严重违反关于战俘待遇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战争犯罪。
相较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人文关怀、人道主义情怀更显得难能可贵。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鉴赏文章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概括聂荣臻元帅人物形象。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三、解读题目,了解作者
1.解读题目:《大战中的插曲》
“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
2.标题有何作用?(同桌交流)
作用:
(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背景;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插曲”是全文线索;
(3)“插曲”比喻救助日本小女孩的事迹,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3.了解作者及作品
聂荣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县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
4.字词检查
井陉(xíng)殒命(yǔn)兵戎相见(róng)辗转(zhǎn)孤苦伶仃(língdīng)颠簸(diānbǒ)襁褓(qiǎngbǎo)幡然(fān)无辜(gū)
5.解释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四、进入文本,研读全知
任务一回顾大战,身临其境
(1)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分享收集到的关于百团大战的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背景。
(2)故事背景: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3)背景介绍-井陉破袭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4)整体感知,本文回忆了哪几件事?
事件背景和救助原因
回忆和女孩相处情形
聂帅惦念并寻找日本小姑娘
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5)作为一篇回忆录,本文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叙述方式分析)
第1段倒叙事件背景和救助原因
2-8顺叙回忆和女孩相处情形
第9段插叙表明给日本军官写信初衷和态度
10-15顺叙聂帅惦念并寻找日本小姑娘,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补充:
①顺叙法: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②倒叙法: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③插叙法: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任务二深入文本,救助孤女
1.思考并探讨(小组交流10分钟)
(1)聂元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2)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为何救助孤女这个小小的“插曲”在日后成为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2.分享与展示
(1)我军为何要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原文依据)
①八路军内心善良,而且他们毫无保留地付诸行动,这才让小姑娘幸免于难。
②穗子姐妹不是敌军,她们是无辜的日本人民,应该把她们和日本侵略军区别开来。
③我军实行的是革命人道主义,所以我军不会伤害日本人民。
④“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
⑤我们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我们的战争是一场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会伤害日本人民。
(2)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人物形象分析)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无微不至的照顾两姐妹;
找可靠的老乡将她们送到石家庄;
⑦心细缜密,思虑周全。给日本军官写信说明事件缘由并表明抗战坚定立场。
(3)衔接分析信的主要内容:①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痛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②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③提出中日友好相处的希望,争取两大民族的和平与幸福。
④表明与野蛮横暴的之日阀血战到底的决心。
(4)为何救助孤女这个小小的“插曲”在日后成为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一段佳话?
相比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三光”政策。两个孩子能被送到聂荣臻这里,完全是整个八路军工作体系的成果,而聂荣臻对送来的日本小姑娘细心救助,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同样,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并当面感谢聂荣臻,还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帅救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五、结语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中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一些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和很多小孩子也是受害者。中国人民军队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能悉心照顾日本女孩,彰显出中国人民军队精神品格的峥嵘气象,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德报怨的气度与风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