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社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1社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文中人物的人性美。
4.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人物的人性美。
2.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的主题,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间播放罗大佑的《童年》,创设氛围(同时幻灯片展示歌词)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罗大佑唱的《童年》,一定唤起了我们对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情感。的确,童年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特别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
(一男一女简要讲述童年趣事)
(串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童年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跟他一起去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绕的社戏吧!
二、民主导学
1.用3分钟快速浏览课文,标记自然段序号(奖励前3名)
2.字词检测(8个学生自愿朗读,全班齐读,指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预习习惯)
行辈欺侮怠慢撺掇凫水潺潺家眷归省
3.理清故事情节: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有位同学把故事情节罗列了一下,但是顺序错了,你们能帮助他把顺序梳理清楚吗?
(师展示屏显文字)
A.船头看戏B.夏夜行船C.戏前波折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学生同桌为小组讨论后到黑板上书写顺序)
故事情节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H.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戏前波折B.夏夜行船A.船头看戏D.月夜归航E.六一公公送豆F.怀念看戏
4.小说的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从我们梳理出的故事情节来看,全文围绕社戏展开,写了“我”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
5.探讨“戏好”。
(1)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2)展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18—21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戏好看吗?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相关语句说出理由。
(3)统计两方观点,组织简单的辩论赛。(正方:戏好;反方:戏不好)
6.探讨“景美”
齐读第11、12段,看看作者在写景时调动了哪些感官?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色?从中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师: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法,让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画面。从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后归纳)轻松、愉快、兴奋
7.探讨“人美”(探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那一群小伙伴更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同学们齐读26、27段,一起去结识这群可爱的孩子。
(师展示屏显文字)
(生齐读后思考)
温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阿发、双喜及六一公公的形象。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你看阿发的语言,“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换做是你,你会邀请大家偷你家的吗?(点一两个学生起来回答,奖励积极的)
师:是啊,多么淳朴善良的孩子们。来,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回阿发,读读他说的话,努力地读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全班齐读)
师:好,读到阿发的心理了。多好的孩子,在平桥村,不仅仅孩子们是这样,大人也很淳朴、好客呢!(这人是谁呢?)
师:对,还有六一公公,“我们”偷了他家的豆,他不追究,反而还要再精挑细选,送“我”一些。可“我”吃了六一公公的豆有何反应呢?(可能的话学生一起回答)
8.探讨“情意美”。
跳读文章,找到文章中平桥村的老人和孩子们为我做的事情。(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用句子来回答)
老师总结:小朋友伴我游戏;双喜和小伙伴们圆我看戏的愿望;桂生给我买豆浆、舀水;六一公公送豆等。
9.探讨“豆好”。
师:那豆真不如昨夜的好吗?论豆子,一定是六一公公送的豆好,因为他淳朴、热情,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而孩子们昨夜吃的的豆却是黑灯瞎火随便摘的,质量一定比不上六一公公送的豆。可为什么“我”却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呢?六一公公的豆比昨夜的豆差了些什么?(学生至少2人回答)
组织同学们吃罗汉豆,问:吃出了什么味道?
师:是啊!那夜的豆在“我”的眼里已不再是普通的豆,它是夹着馅儿的,有童心——
生:还有童趣。
师:是啊!那夜的豆在“我”的眼里已不再是普通的豆,它是夹着馅儿的,有童心——
生:还有童趣。
师:正是这童心、童趣酿成了罗汉豆的无比美味。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难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段,要将你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全部融进去。
(学生朗读,教师鼓励性评价)
三、课堂小结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吃豆和看戏本身,而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了吃豆和看戏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戏和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人们那种真挚、朴实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作者之所以认为豆好、戏好是因为那块乐土上的人好。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板书设计】
社戏:戏好、豆好:景美、人美、生活美、情意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不知学生学习底细的情况下(到弥渡德苴中学借班上示范课),要将鲁迅长达4800多字的小说用一节课呈现给20多位观摩的老师,的确给了我一定的压力,构思和准备时间也长达一周之久,教学设计一再精简,终于在上课前的一天定稿。
虽然导入很成功,但过于冗长,浪费了至少5分钟宝贵的时间。本来字词读音只想一笔带过,不想学生预习不到位,八个词居然读错四个,在字词上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学生在辩论“戏好”“戏不好”的时候,反方一直没有抓住要点反驳对方,所以僵持起来,没有分出胜负,从而导致课堂不够流畅。课堂刚掀起小高潮,下课铃声就响了,甚是缺憾。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或是学生素质再好一点,这堂课应该更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