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大树有多高
说
课
流
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
2
3 教学方法
4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5
正、反
比例
教材分析
“大树有多高
”
提出
问题
实验
操作
解决
问题
延伸
思考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学情分析
比的意义和基本
性质、求比值、
化简比
教学方法
实 验
法
讨 论
引 导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比较、计算等具体的活动,初步
发现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
正比例关系,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
2
经、 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
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
掌握在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物体的
高度与影长成正比
例关系。
准确、灵活地运用
这一规律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材料如下
75cm
+
70cm
79cm
84cm
131c
m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这棵大树有
多高?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探究同样高度的
探究不同高度的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物体
物体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在探究物体的高度和影长之间
的关系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
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75cm
将这4根同样长度的杆子直立在平坦的
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杆子的影长。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初次测量
一次改进
二次改进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初次测量
55cm
62cm
61cm
64cm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一次改进
存在问题:测量中杆子倾斜了
+
一次改进:使用直角支架保持直立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一次改进
66cm
67c
m
66cm
69cm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二次改进
存在问题:尺子与影子不平行
+
二次改进:使用地面标尺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二次改进
70cm
70cm
70cm
70cm
探究同样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一层次
的物体
初次测量数据
一次改进测量数据
二次改进测量数据
结论: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高度的物体,影子的长度是相等的。
探究不同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二层次
的物体
70cm
79cm
84cm
131c
m
将这4根不同长度的杆子直立在平坦的地
面上,同时量出每根杆子的影长并记录在表。
探究不同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二层次
的物体
67c
m
76c
m
126c
m
81c
m
探究不同高度
教学过程
二 、 实验操作 第二层次
的物体
结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不同,影子
的长度也不同,但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的比
值
总是一定,它们成 正比例 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三、 解决问题
这棵大树有
多高?
教学过程
三、 解决问题
要 求:
每组选一根杆子直立在大树旁;
同时量出杆子和大树的影长;
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竿子
教学过程
三、 解决问题
1190cm
129c
m
教学过程
三、 解决问题
请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并对比计算结果,交流计算方法。
取平均值
大树的高度为:
1203cm=12.03
m
教学过程
四、延伸思考
同样高度的物体在 比较物体的高度和 在同一时间、同
不同时间、不同地 影长时,要在同一 一地点,物体的
点测出的影长 是会 时间、同一地点。 高度和影长成正
变化的。
比例。
这棵大树
有多高?
第
一
层
次
探
究
二次改进
一次改进
实验操作
解决实际问题
第
二
层
次
探
究
大树有多高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