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时代镜像,品感时伤世——《阿Q正传》《边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并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的变化的认识。
学习任务
本任务聚焦“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本概貌,感受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这一单元学习目标,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课程中涉及的其他现当代文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并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按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教学。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能够梳理情节,概括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重点分析人物群像和社会环境,鉴时代镜像。
3、探究小说主题,品感时伤世。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阿Q和翠翠的性格特点,挖掘人物群像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度解读人物群像蕴含的深意。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阿Q正传》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边城》美好人性、人情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两篇小说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分析阿Q和翠翠的性格特点,挖掘人物群像特点;关注《阿Q正传》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边城》美好人性、人情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两篇小说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你会选哪些作家和作品呢?
2006年《亚洲周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选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前十强的作家作品:
1.鲁迅的《阿Q正传》,2、沈从文的《边城》,3、老舍的《骆驼祥子》,4、张爱玲的《传奇》,5、钱钟书的《围城》,6、茅盾的《子夜》,7、白先勇的《台北人》,8、巴金的《家》,9、萧红的《呼兰河传》,10、刘鹗的《老残游记》。
任务一:课文内容回顾
《阿Q正传》以为背景,描写了阿Q短暂的一生。课文节选的二、三两章描述的是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塑造了具有时代典型意义、不朽的文学形象。
《边城》以为背景,围绕着靠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也展现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悲凉。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重点分析人物群像和社会环境,鉴时代镜像。
1、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身份、比较异同。
阿Q:未庄中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生活贫困,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底层雇农。
翠翠:茶峒中一个无父无母,与摆渡为生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清寒的底层女性。
同:出生底层
异: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争强好胜,懦弱卑怯;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憎恶权贵,趋炎附势——丑
翠翠: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情窦初开、自然清纯依恋爷爷、纯洁真挚——美
2、对比概括人物群像,分析社会特点。
附:小组合作评分标准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1.有共同的目标,整体上参与性强、态度积极。
2.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3.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4.讨论都对讨论主题做过相关准备。
5.小组成员每次都能参与小组讨论或相关活动。
6.每次讨论,大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小结。
任务三:探究小说主题,品感时伤世。
鲁迅再现现实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在改造人性之丑。
沈从文钟情人性的优美鲜活,期望以此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是在重塑人性之美。
小结:呼唤美好人性,重建理想家园—为民族新生寻找出路的精神追求。
作业设计:
学校组织“探寻现当代文学百年概貌”研讨会,请你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稿。
提示:可以通过“鉴时代镜像,品感时伤世”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可以从“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选取经典作品。直接读原文或者借助文学作品创作的影视作品,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