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春秋以前是神权的时代,宗教主宰了学术。到春秋时,宗教便逐渐失去了权威,已经有部分人对天道产生了怀疑。郑国大夫子产就说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郑国成为学术中心
C.宗教神权观念崩溃 D.理性精神有所增长
2.《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 )
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和政治双重功能
3.《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的记载。下列项中,与其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5.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6.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7.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下列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黄宗羲 D.朱熹
8.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9.有学者指出,儒家贵民,法家尊君。儒家以人民为政治之本体,法家以君主为政治之本体。就此以观二家之异,正如泾渭殊流,入目可辨。下列选项中,体现“法家尊君”思想的主张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10.西汉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儒学出现以上状况是基于( )
A.宣扬大一统观 B.宣扬君权神授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天人感应
11.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12.《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昔古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雨水),以定群生(促使万物生存)……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这可用于印证( )
A.“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 B.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
C.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 D.先秦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13.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B.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C.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
D.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崇尚道法自然 B.主张崇德尚贤
C.提倡自然和谐 D.强调格物致知
15.朱雀是来自远古的意象,中国历代正史中随处可见关于朱雀的记载。在代表五个方位的鸟类中,南方神鸟朱雀的出现。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是一种上天赐福的吉兆。唐代,南方的首领和贵族会将它们进献给朝廷,统治者甚至用它命名长安城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读是( )
A.唐代统治者求仙问道迷信福禄 B.交通的发展使得南北联系加强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 D.南方逐步开发提升南方的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文出处 引文内容
《尚书》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
《礼记》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 “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
《管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材料二 《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材料三 《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
17.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18.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19.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春秋时宗教和神权地位的动摇,与之对应的是人对“天道”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就是人类成长出来的理性,D项正确;材料并非探讨诸子百家不同观点,排除A项;郑国成为学术中心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宗教便逐渐失去了权威,但不等同于宗教神权观念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推崇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尤其是对其核心内容——诗、礼、乐最为热爱。正是在对传统文明自信的基础上,孔子自觉参与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包括传播传统文明、整理早期文献,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B项正确;在当时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排除A项;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孔子思想的功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材料主旨认为国家治理关键在民心,要顺民心,要富民,这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A项体现出老子的天地公平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C项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排除C项;D项也体现了家国情怀,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古至今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和发展,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不间断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一体性、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学者“空谈”的学风,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D项正确;“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属于心学内容,排除A项;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未涉及捍卫儒家尊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不属于中原地区,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见证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及所学可知,题干涉及的是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A项;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儒学体系,排除B项;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理学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和所学可知,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这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C项正确;“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大一统思想更多地强调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整合,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且大一统思想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更多在于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意思是政事在地方,要害在中央: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体现了“法家尊君”的思想,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墨子“尚贤”的主张,排除A项;B项体现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排除B项;D项体现的是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儒家倡导和主张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说明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即宣扬了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新儒学阐述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君主行为的制约,不能得出劝君主行仁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的问题,没有阐述对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不断兼容、渗透,最终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长期并存、形成了文化认同,D项正确;“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体现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尊君重民等伦理性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根据材料“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意思是万物散解,果实难以成熟,故士达做五玄瑟,以招来阴雨,稳定众生;“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据此可知,原始时代的先民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D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而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正确;明清时期,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体现了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顺应本性,遵从“道”去生活,而非崇德尚贤,也不是提倡自然和谐,排除BC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神鸟朱雀是南方文化的代表,被视为吉祥和好运的象征,在唐朝时期,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说明的是南方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上升,这主要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有关,D项正确;材料与统治者的求仙问道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非交通的发展使得南北联系加强,排除B项;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
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诉求: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突出法治思想。
评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带有封建性、狭隘性。(需答出正反两面)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据材料一“民为邦本、本国邦宁"“政在养民”“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民为责,社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可知,这些主张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君主重民、养民和顺民,属于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第二小问根源,《尚书》《礼记》《孟子》和《管子》等著作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和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诉求,据材料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等可知,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据材料三 “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可知,突出法治思想。第二小问评析,一分为二地分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带有封建性、狭隘性。
17.(1)特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德尚贤;仁爱济世。
(2)主要贡献:唐朝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政府颁布了首部国家药典《唐本草》,明朝发展了中药学知识,发明了纲目分类法,清朝中医对疫病研究成就斐然。
因素:中医学家的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央政府重视中医发展;社会对生命健康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可得出以人为本;根据材料“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可得出天人合一;根据材料“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可得出阴阳五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根据材料“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可得出崇德尚贤;根据材料“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可得出仁爱济世。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清朝(中国)。第一小问主要贡献:根据朝代顺序,从材料中归纳,例如材料一“孙思邈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可得出唐朝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材料一中唐朝政府颁布了首部国家药典《唐本草》,材料二“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可得出明朝发展了中药学知识,发明了纲目分类法;根据材料三“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可得出清朝中医对疫病研究成就斐然。
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可从医学家个人努力、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政府重视、生命健康意识等角度回答。可归纳为:中医学家的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央政府重视中医发展;社会对生命健康的需要。
18.(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
(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可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据材料“民用三十七事”可知,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据材料“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可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据材料“顺之者昌,违之者殃”“御用六十七事”可知,维护政治统治,且具有迷信色彩。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及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据材料“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可知,西方科学和文化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历法不适应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目的:据材料“旨破除一切迷信”可知,破除迷信,传播科;据材料“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及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认识:据材料“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可知,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结合清代、民国政府立法的变化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9.(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 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 风尚。 (消极方面)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文化内涵:由材料一表格中“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方面:服饰要求体现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强调等级,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服饰崇尚节俭,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消极方面:服饰强调等级观念,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明朝。第一小问定义,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可从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阶层上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可得出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即受民族交融的影响;根据材料“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服妖”有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等分类,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