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国士人惊觉“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并逐步接受“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从长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到承认自己成了边缘的野蛮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一现象首次显现于( )
A.明末士大夫与欧洲传教士接触交流时
B.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
C.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的情状中
D.晚清政府洋务派推行的洋务新政期间
2.利玛窦(1552~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1589年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此中,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他“畅谈”的话题可能会有( )
①番茄由观赏植物变为百姓餐桌的食用蔬菜 ②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动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④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概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 ④促进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4.13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5.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6.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品德和作用,则最显著的例子……新近才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发明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状态。”材料旨在强调这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使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7.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B.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谚文
C.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
D.奈良的法隆寺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影响
8.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由此可知,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影响是( )
A.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D.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
9.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融合
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中国文化对外辐射力增强
10.604年,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颁布《十七条宪法》,“四曰,群卿百寮,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据此可知,当时日本( )
A.深受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影响 B.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积极推行“大化改新”
11.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制度等称羡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环境不同 B.统治阶级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文化传统不同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13.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
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
14.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凸显文化包容 B.鼓励社会互助 C.注重家庭和谐 D.强化国家认同
15.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 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 16 4 20 14.6
天文 — 83 6 89 65
物理 — 6 — 6 4.4
地质 — 3 — 3 2.2
生物和医学 — 8 — 8 5.8
军事科学 — 8 — 8 5.8
杂录 1 2 —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久的邦国,却不会在守旧中灭亡,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选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明清中外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旧邦新命”的具体内涵?
(2)参考材料二,选取一个阶段并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
—整理自《老子》《荀子》
材料二 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整理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说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在自觉与被迫的内外双重作用下,一些士人的思想中逐渐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真正开始了近代社会转型,即通常所说的“开眼看世界”,题干情境与这一史实相符,C项正确;明朝后期起,尽管开始出现从传统“天下”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有限,一些士大夫的思想转变还没有达到题干所述的水平,排除A项;乾隆年间虽然虽然西学东渐的现象已经出现,但是此时的国人还没有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解放出来,排除B项;洋务派推行的洋务新政是在“开眼看世界”后,不是“首次显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①错误;改土归流是在清朝时期大规模推行的,②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这对中国的赋役制度产生影响,③正确;明末,《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们能交流其中的数学概念,④正确;③④正确;D项正确;①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思想解放,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①正确;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②叙述有误;西方近代工业的兴起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推动,③叙述有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包括指南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④叙述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可知,越南人阮攸在出使中国期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从而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而不是呈现不同文明的特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对越南的借鉴,不能体现互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越南的影响,但两国的关系如何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材料“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体现的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对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为主,三大发明并未改变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排除C项;D项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C项正确;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喃字,排除B项;法隆寺始建于607年,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依据材料“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并结合所学可知,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 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 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 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 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 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 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综上可知,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即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转型,C项正确;便利文化传播、促进思想解放的主要是印刷术的传入,不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的主要影响,排除A项、B项;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的主要是指南针的传入,不是火药、印刷术传入欧洲的主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完成中国化,且唐朝武宗灭佛,对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后僖宗重建体现了佛教尚有一定影响力,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C项正确;唐朝时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但武宗灭佛等与佛教的本土化无关,且东汉时佛教尚未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但材料信息与儒家文化无关,不能体现佛教与儒家文化的相互融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艰难融入中国,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题意可知,604年,日本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强调礼的重要性,而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日本深受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日本对礼的重视,不能说明日本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重视礼并不能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排除C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始于646年,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是积极推行“大化改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中国)。据材料可知,18世纪的西方很多人对中国制度表达赞赏之情,但没有转变为现实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不一定适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封建时代,西方处于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西方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封建制度无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国际环境只是外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方统治阶级对于中国制度表达了赞赏,但中西方经济基础不同,因此社会制度不会相同,排除B项;文化差异不是决定性因素,且西方人士心理上接受了中国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父子”“君臣”“夫妇”“友朋”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佛教传入冲击了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未体现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家伦理依然为社会所重视,是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中国传统古典科技并未遭受到巨大冲击,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年(新加坡)。根据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可知,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意识,D项正确;虽然材料“求同存异”体现了包容性,但文化包容并不是新加坡政府此举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共同价值观的倡导,并非为了鼓励社会互助,排除B项;“注重家庭和谐”与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无法说明“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担负着启蒙、救国的重任,不属于全盘西化,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贡献:推动文化承前启后;建立仁、礼合一学说;开创儒学;创办私学;修订六经。
(2)原因:欧洲对新思想的渴望;启蒙运动的推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的需要。
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沉重地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为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料;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贡献:根据材料“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可知,推动文化承前启后;根据材料“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可知,建立仁、礼合一学说;根据材料“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可知,开创儒学;根据材料“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可知,创办私学;根据材料“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可知,修订六经。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
原因: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可知,欧洲对新思想的渴望,以及启蒙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知,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的需要。
影响: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沉重地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为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料;根据材料“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可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7.(1)特点:传播种类众多;传播人员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
(2)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看法: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关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据材料“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杂录”可知,传播内容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时期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此外,不光是西方的科技,还有思想文化等都传入中国,说明传播种类众多。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东学西传的背景,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可知,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第二小问,关于对近代东学西传的认识,据材料“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知,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初期,东学西传一直由外国来华传教士垄断,慢慢地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可见他们的努力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此外,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翻译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这样做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
18.(1)内涵:明朝后期,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并刊印《坤舆万国全图》;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一定范围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汤若望等人主持修建了历法;运用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示例:
观点: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深远影响。
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向亚洲国家辐射。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综上,中华文化的辐射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内涵:根据材料“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久的邦国,却不会在守旧中灭亡,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和所学可知,关于内涵可从西学东渐的表现进行分析,突出外来技术的引入,如明朝后期,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新知识,并刊印《坤舆万国全图》;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一定范围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汤若望等人主持修建了历法;运用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亚洲之中国”和所学可知,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深远影响。关于阐释可从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对亚洲地区国家产生影响的表现、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1)内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解释: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吸收: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
影响: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第二小问解释: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解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内涵。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第一小问说明:吸收:根据材料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传播:根据材料二“ 隋唐时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中华文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