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六、课时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3.分子的基本性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固? 液? 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⑴分子很小,⑵分子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教材P22~P23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 ;放出能量的有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P23活动天地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二、水的天然循环1.意义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观察P24活动天地2-1怎样防止水污染?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八、板书设计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分子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2.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3.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教学重点
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
四、教学教具
挂图、过滤实验操作、影视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水的人工净化净化天然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3.混合物4.纯净物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⑴过滤⑵蒸发⑶蒸馏硬水、软水自来水生产过程 复习: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储量的13%,占全球总水量的0.3%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器的制作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微生物;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蒸干后有固体残留,说明水中有可溶性物质;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说明蒸馏水是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如:在蒸发皿中蒸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蒸馏法:把液体和液体分离。(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沉降、过滤、灭菌 净化天然水教材P26实验探究2-1了解明矾的作用:净水剂思考: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么不留气泡?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过滤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有人说:冰水是混合物;市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净物。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P27了解水的蒸馏P27-28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P28 在线测试1,2教材P27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教材P29长话短说,总结反思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净化天然水主要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2.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1)过滤
(2)蒸发
(3)蒸馏
6.硬水、软水
7.自来水厂生产过程
九、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学生手上滴上酒精、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酒精、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模型、挂图等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比如说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是否等于200 ml这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来感知,但进入微观粒子世界,就很难去给学生说明,加上学生缺乏想象力,因此利用播放水分子进入乙醇分子的空隙,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分子间有间隔。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以及压缩气体。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在整个过程中,尽量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再进行也发现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