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0 16: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西欧封建制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C.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社会保留了农奴制
2.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描述准确的是( )
A.因此导致了马可·波罗来华交涉 B.伊斯兰文明自此走向灭亡
C.“色目人”产生于此活动之前 D.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3.当西罗马帝国社会危机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内部已出现封建因素萌芽的时候,日耳曼人的入侵为其社会发展添加了催化剂,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确立。据材料可推知,日耳曼人入侵的背景是( )
A.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生产力停滞倒退 B.奴隶制阻碍罗马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西欧奴隶制经济文化出现新的高涨 D.日耳曼人已经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
4.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内,印欧人在迁徙中凭借武力夺取了欧亚大陆上众多的地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因此分化为不同的古语,这些古语又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自衍生出了一些子语言。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B.缓解了各民族间的冲突
C.助推了各区域的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5.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B.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C.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6.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先后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大帝国。这反映了民族迁徙( )
A.产生了古代世界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推进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C.利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 D.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
7.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9世纪铁器被广泛运用。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 B.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
C.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8.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9.印欧各民族从当初的原始印欧人的家乡向外扩张,直至印欧人拥有并且统治了冰岛到印度的大片疆土。尽管在亚欧,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他们,但某些印欧族群也一度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帝国。印欧人的迁徙( )
A.得益于强大的军事优势 B.导致欧亚大陆区域文明衰落
C.传播了先进的印欧文明 D.确立起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10.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11.据史书记献:“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关于侨置郡县的设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寄托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感 B.能够有效解决侨土冲突
C.给东晋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 D.利于流入地区经济开发
12.西晋末年,中原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等内迁少数民族动乱之时,前凉奠基人张轨在保境安民的同时,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安置了大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这些举措( )
A.使西晋王朝疆土得到开拓 B.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推动了西晋时期民族内迁 D.符合当时中原流民的期望
1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反对,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受到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演化为西方文明重要内容。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文明传播 B.外来文明生存力要适应本土化洗礼
C.统治者政策影响文明交流方式 D.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更具生命力
14.下表为客家人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概况。据此分析,客家人被迫南迁是因为( )
时间 原因 目的地
317—879年 东晋五胡乱华 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
880—1126年 唐末黄巢起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 粤东、粤北等
A.民族迫害 B.宗教传播 C.政局动荡 D.江南开发
15.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145年诸重大事件的历史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时期,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由此可知,当时( )
A.各地思想和制度交流互鉴 B.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
C.古希腊殖民控制区域辽阔 D.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在长时间的文化同化中,民族差异不断缩小。
同时,长年游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据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有的向东,定居在今陕西、山西境内;有的向南,定居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游牧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据麟剑《人类源流史》、普高教科书《历史·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整理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地中海世界形成三个部分:西边的天主教世界,南边的伊斯兰世界,东边的拜占庭世界。三个文明互相抗衡,其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依然在当下的政治局势变动中隐约表现出来。事实上,东欧文明与西欧文明虽然同属欧洲文明,其源头也都可上溯至古典时代和基督教,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欧就与西欧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东罗马文化和斯拉夫文化,这深深地根植于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传统的浓厚土壤中。东欧文明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外来因素,即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古代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印欧人“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地区向外迁徙”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写出印欧人迁徙后在图中①②处分别形成的两个新族群的名称,并列举①处新族群创造的两项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帝国时期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地位,并以俄罗斯为例,简要说明具有自己特色的“斯拉夫文化”逐渐形成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3 欧洲人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World和天下
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我们这个地球上,实际上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西方由于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世界(world)。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天下。
中国的天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像穹盖一样,笼罩着大地。地上的中心,对应着天的穹顶。而这个中心,就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是中央王国。中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心,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中心。正因为这文化的中心地位,所以,中国的帝王具有绝对的权威,是地上所有王国的权威合法性的来源。
——张鸣《开国之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40年前欧洲人和中国人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异同,并指出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在形成和巩固“世界(world)”体系过程中的主要途径或方式。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力。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
——病院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材料二 明朝前湖,岭南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因俗羁縻,消极求安。到明朝中后期,因岭南地区“蛮”猖,边患日深,朝廷开始转向积极抚治。 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府县加强了地方政治中心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设立营堡、检司,改善交通状况,把王朝权力系统延伸到蛮区深处。内地的文化教育体系被全面地移植到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地开始大规模建社学、修书院,利印书籍,并建立奖励制度。
——摘饭自赵克生《经略西江:明朝对岭南的治理》
材料三 明嘉靖年间,广东水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四、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州、惠州诸县迁来的。 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流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闵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潮州、漳州、汀州、赣州四府本就人地关系紧张,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更是灾害频仍,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速这四府农民的破产。农民农不藏体、食不果腹,也就不得不携家人逃亡寻找谋生的出路。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钟晓君《移民的推力和拉力》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治理岭南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与明朝中叶岭南移民方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明朝中叶岭南移民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西欧。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强调的是西欧封建制度是对两种文明的、两种制度的结合,强调二者之间的融合,即西欧封建制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B项正确;材料未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建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的时间,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西欧封建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图反映的是蒙古西征,由于蒙古人打通了欧亚大陆,欧洲的商人来东方不受限制,欧亚大陆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即蒙古西征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D项正确;蒙古西征是在元朝建立之前,而马可·波罗来华则是元朝时期,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导致了”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蒙古西征建立的帝国几乎是迅速皈依了伊斯兰教,促进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即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走向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色目人是指蒙古政权统治下的非蒙古人,后来主要是指西域诸国的人,其产生时间并不早于蒙古西征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5世纪(罗马)。根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社会危机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内部已出现封建因素萌芽的时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是奴隶制社会,但内部已出现封建因素,奴隶制阻碍罗马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日耳曼人的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B项正确;西罗马帝国是奴隶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奴隶制经济文化出现新的高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日耳曼人入侵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未提及其文明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印欧人迁徙过程中,其语言分化为不同的古语,而这些古语有衍生出子语言,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迁徙在文化方面的影响,而非政治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印欧人迁徙加剧了民族冲突,并且材料内容并没有强调印欧人迁徙对民族间冲突缓和的影响,排除B项;印欧人当时并非封建社会,因此其不能助推各区域封建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依据材料“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可知,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生存方式由畜牧业改为原先居民从事农业,且和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生活,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两者相互融合,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从而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雅利安人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的形成,且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的交融而非独立多元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初起(欧亚大陆)。根据材料“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先后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大帝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必然有吸收与融合,进而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民族迁徙利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且绝对,民族迁徙有利于文明发展,但不可能不同文明发展趋势都呈现一致性,排除B项;民族迁徙有利于文明发展,但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200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锻铁技术随着赫梯帝国的灭亡传播到欧洲、印度等地,而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说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可能,即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B项正确;铁器推广促进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但不是有铁器之后才有的亚欧文化,排除A项;是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说明的是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与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建立了帝国,A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不是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到印欧人传播先进文明,排除C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才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世界。据材料,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对古典时期的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波斯帝国等文明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A项正确;冲突影响文明发展,但不是文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排除B项;游牧民族文明通常总体上落后于同时期同地域的农耕文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后世欧洲的语言受到雅利安语影响”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侨置郡县是东晋政权为安置南下侨人而推行的政策,东晋建立以后,不断有大批流民南下,东晋朝廷遂设侨州、郡、县,以维护侨人士族的特权和安置侨人,目的在于缓和侨土矛盾,由于侨人相对于土人有很多的特权,所以并不能有效的解决侨土冲突,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侨置郡县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晋政府向北方人民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寄托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感,排除A项;侨置郡县使得侨人流入士族豪门为奴为客,减少国家编户,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给东晋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排除C项;侨州、郡、县的设置,对招徕北方流民和社会安定有一定作用,利于流入地区经济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前凉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设置郡府,稳定社会秩序,吸纳了大量流民,这符合当时社会民众的期望,D项正确;当时前凉已脱离西晋统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内迁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佛教在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说明外来的宗教在新区域传播必须适应本地的文化,B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文明的制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政策对于文明交流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中都是外来文明以来本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等信息可知,这些都反映了政局不稳,所以客家人被迫南迁都是因为政局的动荡,C项正确;客家人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争出现,政局动荡,而不是因为民族迫害和宗教传播,排除AB项;客家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所以这是客家人南迁的影响,而非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65年前后(世界)。据本题材料“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各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古代世界的制度交流展开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古希腊殖民控制的区域是否辽阔作出判断,排除C项;印度、中国、西亚都不属于西欧文明,因此无法得出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共同之处:①都伴随民族冲突;②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③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④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任答3点即可)
(2)影响:积极: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消极: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积极3点、消极1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中国、西方)。据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都伴随民族冲突;据材料“……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可得出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据材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可得出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据材料“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可得出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可得出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据材料二“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可得出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据材料“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可得出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17.(1)背景: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名称:①处——赫梯人;②处——雅利安人。
成就:掌握冶铁技术,使用马拉战车。
(2)重要地位: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东正教的中心。
因素:地理位置利于和亚欧大陆其他地区交流;接受基督教,较早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受蒙古和奥斯曼等东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向周围地区扩张。(任答4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可知,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据材料一“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可知,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据材料一“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可知,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第二小问名称,读图结合所学可知,①处是赫梯人;②处是雅利安人。第三小问成就,据图可知,①处是赫梯人,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使用马拉战车。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东欧)。第一小问重要地位,据材料二“东欧文明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外来因素,即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君士坦丁堡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是东正教的中心。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二“西边的天主教世界,南边的伊斯兰世界,东边的拜占庭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地理位置利于和亚欧大陆其他地区交流;据材料二“东欧文明与西欧文明虽然同属欧洲文明,其源头也都可上溯至古典时代和基督教”可知,接受基督教,较早进入基督教文化圈;据材料二“这深深地根植于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传统的浓厚土壤中”可知,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二“东方的蒙古人和奥斯曼,也为俄罗斯和巴尔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文明特色,深刻地改变了东欧的发展道路”可知,受蒙古和奥斯曼等东方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不断地向周围地区扩张。
18.(1)同:古代对世界的认识仅限局部:以自己为中心认识世界(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异:欧洲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客观、成熟,中国一直以中央中心自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以前未知的地区;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潮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古代国力强盛获得较高的世界地位;经济形态封闭,思想意识保守。
(2)开辟新航路,出现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进行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人们去探索世界;进行工业革命,进行全球扩张,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体系;西方国家进行争霸战争,签订划分势力范围的条约;通过举办学校、资助教育等手段传播西方价值观。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和中国。相同点:从材料一图中欧洲的位置可以分析欧洲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材料二“而这个中心,就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是中央王国”可以分析出中国也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同点:从材料一图二、三可以看到欧洲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真实,而中国的则联系鸦片战争的背景可得出依然自认为是天朝上国。
原因:欧洲从材料一的图二、图三的时间分析出当时欧洲的影响其对世界认识的重大事件,包括新航路开辟、欧洲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国则从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保守性分析、从传统惯性分析。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发现了以前未知的地区;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国古代国力强盛获得较高的世界地位,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经济形态封闭,思想意识保守。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西方在形成和巩固“世界(world)”体系过程中的主要途径或方式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西方扩张的背景,特别是手段和结果,能够分析出主要途径。即开辟新航路,出现了世界市场的雏形,进行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人们去探索世界,进行工业革命,进行全球扩张,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部,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体系,西方国家进行争霸战争,签订划分势力范围的条约;同时,通过举办学校、资助教育等手段传播西方价值观。
19.(1)特点:由消极求安到积极抚治;加强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建设;政治控制和文化教育相结合;重视管理,健全治理机构。
(2)主要差异:秦朝主要是政治性移民,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结合;明朝岭南自周边地区移入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
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明朝前期岭南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因俗羁縻,消极求安。到明朝中后期,因岭南地区‘蛮’猖,边患日深,朝廷开始转向积极抚治”可知,由消极求安到积极抚治;根据材料二“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府县加强了地方政治中心和基层组织建设。”可知,加强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建设;根据材料二“内地的文化教育体系被全面地移植到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可知,政治控制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二“通过设立营堡、检司,改善交通状况,把王朝权力系统延伸到蛮区深处。”可得出重视管理,健全治理机构。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差异,据材料一“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戍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可得出秦朝主要是政治性移民,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结合;据材料三“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州、惠州诸县迁来的。 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流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可得出明朝岭南自周边地区移入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
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即可。积极方面,据材料三“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闵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可得出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据材料三“ 有从潮州、惠州诸县迁来的。 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流民”可得出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消极方面,据材料三“ 潮州、漳州、汀州、赣州四府本就人地关系紧张,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更是灾害频仍,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速这四府农民的破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