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指出:“至1830年,巴西贩奴船使用着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旗;从1830到1840年,他们开始逐渐使用美国国旗;至1845年,大部分从事贩奴的船只都已使用星条旗……而在1850至1860年十年间,近乎所有的贩奴船都在寻求美国国旗提供的最好保护”。该学者认为,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主要是由于( )
A.美国已垄断了世界海上霸权 B.美国的造船业及海运很发达
C.巴西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奴隶 D.美国为奴隶贸易给予的庇护
2.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 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
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 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3.在17世纪初前往佛吉尼亚的移民中,有很多人是“契约奴”,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这说明当时( )
A.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 B.北美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欧洲大陆
C.欧洲移民改变了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 D.移民有助于缓解英国的社会矛盾
4.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5.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具有先进性 B.天主教成为拉美的唯一宗教
C.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7.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A.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C.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 D.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8.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一些口岸城市流行。到清末,许多大中城市已出现了以营利为主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不少中国食店也增设了西餐和日本料理。这表明( )
A.近代西餐开始影响国人生活 B.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C.跨国经营成为新的营利方式 D.西方饮食文化已影响到中国
9.《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毫无禁阻”。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其中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又新增保护海外华侨条款。清政府的这些变化说明( )
A.近代中国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
B.列强通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强迫华工出国
C.清政府仿照西方法律维护海外华工权益
D.清政府的近代化外交理念逐步增强
10.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而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这反映出( )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11.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12.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欧洲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文明会被本土文明取代
13.美国和拉丁美洲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特点的是( )
①族群多源的混血社会 ②呈现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文化融合的多元性 ④以欧洲文化为主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1858年,针对美方提出的华工保护问题,清廷代表直隶总督谭廷襄则说“敝国大皇帝抚有万民,漂流海外者,何暇顾及 敝国大皇帝之富,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这表明当时( )
A.华工保护问题得到解决 B.美国借助条约掠夺中国劳工
C.地方督抚把控了外交权 D.清政府受传统华夷观念影响
15.美国50个州名中有半数以上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其中阿肯色、犹他等9个州名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如今美国地名中有28处麦迪逊、23处华盛顿、14个巴黎、11个波士顿。美国地名来历( )
A.凸显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B.承载着美国文明发展变化史
C.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 D.印证了美国文明的底蕴深厚
二、材料分析题
16.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着地区乃至世界历史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代起,直到13、14世纪,可以概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西两面都有来自北方的印欧人部落向南冲击。这一时期开始,在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是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第一次冲击浪潮。公元7世纪,还有从亚洲西南角冲入农耕世界的属于闪族的游牧部族,这就是也精于骑兵作战的阿拉伯人。在出击后的一个多世纪,阿拉伯人占有了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农耕世界将近一半的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随之结束。到了13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黑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上,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
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第二次大冲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解释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4)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1869年,美国铺设的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是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1万多名华工修筑西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美国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
——摘编自刘熵《移民对近代美国发展的贡献》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论述正确)。
18.人口与社会变化
材料一 15-19世纪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简裘(单位:百万)
地区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全球
1400年 70 74 52 60 36 425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545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900
材料二 下列是部分学者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论述。
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增长,不少工厂主在几十年内便由一个小业主发展为百万富翁,商业、金融责族被推向后台。但是,在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继续被排斥于议会大门之外,处于无权地位。……他们迫切要求改革旧的议会选举制度,以便能够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责族分享国家统治大权。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剧、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年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动员各级文武官员捐资迁移四川流民归籍,并予以奖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四川流民及外省客民进入四川。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此时入川的外省客民中以湖广(湖北、江西、广西)人为最多,或谓“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因而民间长期流行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此后在雍正到乾隆初的这段时期,闽粤二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的贫苦百姓携伴入川。雍正时,广东省仅潮、惠二府及嘉应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至少也有千人以上,总计则不下万余。在乾隆八年到十二年的五年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经由贵州前往四川者共二十四万三千多人。自陕西、湖北而往者,更不知有多少。
清代前期移民入川方向与分布(1776年)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1815年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与战争联系密切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纷纷倒闭;复员的陆海军士兵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失业人数猛增。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防止人口外流的政策,鼓励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殖民地地广人稀,急需大批劳动力弥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足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殖民地敞开大门迎接英国的移民。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翠云《19世纪的英国移民与加拿大英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四川移民迁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国内移民和19世纪英国移民的相同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巴西)。据材料可知,巴西贩奴船从1830年开始使用美国的国旗,企图寻求美国提供的最好保护,这与美国采取的门罗主义相关,因此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主要是由于美国为奴隶贸易给予的庇护,D项正确;美国垄断世界海上霸权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巴西奴隶贸易猖獗,与美国的造船业及海运很发达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奴隶贸易猖獗的原因,无法判断是否巴西对奴隶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表明了殖民扩张的血腥和暴力,而殖民扩张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通道,这也折射出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海洋文明的扩张,不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排除A项;殖民扩张对美洲是灾难性为主,不是促进了社会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不涉及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的美洲。根据材料“用他们到达后的无偿劳动来支付从英国到北美的旅资,契约期限为4-7年,期限内可以被买卖,这就为大量的英国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去处”及所学可知,17世纪英国通过“契约奴”的方式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迁移至北美地区,从而缓解了圈地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契约奴是欧洲向北美移民的主要形式,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优于北美地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人口和族群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现住人口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故能看出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移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不相符,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移民,但不能看出文化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500-1945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从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和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知人口迁移呈现的特点是规模更大 ;从移入地为美洲何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可知从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①③正确;②错在美洲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北美洲不属于欠发达地区;④错在移出地欧洲属于发达国家,不能说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区内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C项正确;世界分化不分优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天主教成为拉美的唯一宗教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共存,没有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00年(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作物马铃薯等被引进到欧洲,再加上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欧洲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这一时段欧洲人口增加快;非洲因三角贸易,大量黑奴被贩卖至美洲,因而人口下降迅速;美洲因殖民者的种族屠杀,再加上欧洲殖民者将流行疾病带到美洲,因此美洲人口迅速下降,后来人口比例增加是因为奴隶贸易从非洲运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技术革命吸引大量移民等等。因此,材料说明随着世界市场扩展,世界各大洲联系加强,导致人口变化,B项正确;奴隶贸易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非洲人口大量减少不是因为技术革命,排除C项;奴隶贸易促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使美洲人口数量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到清末,许多大中城市已出现了以营利为主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不少中国食店也增设了西餐和日本料理”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专门经营西方饮食的店铺,甚至一些中国食店也增设西餐和日本料理,反映了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对西餐的经营,但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店铺的西餐主要针对国人还是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不能反映西餐影响国人,排除A项;中国出现盈利目的为主西餐店并非对中国主权的迫害,并非民族危机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当时是中国大中城市出现西餐店,还有中国的食店出售西餐,并非跨国的经营,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可知,近代前清政府不准中国人出国,到近代允许华工出国并通过条约等形式保障华工的利益,可知清政府的近代外交理念逐步增强,D项正确;A项“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中“仿照”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而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体现的是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导致大洋洲当地原住民呈现断崖式下降,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说明的是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C项正确;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劳动力并不能再全球范围自由流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变动,排除B项;材料与移民文化无关,强调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70年至1913年的德国。根据材料“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为国内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并且起到了吸引外来移民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据材料,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大洋洲,逐渐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反映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B项正确;材料体现欧洲文明与大洋洲文明的融合,而非仅强调西方文明的优点,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移民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创新,也即新移民催生新文明,而非新文明伴随新移民,排除C项;新文明带有大洋洲属性,表明外来文明并未完全消失和被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美洲。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和拉美文化都具有印第安人、欧洲移民和非洲文化的影响,③正确;美国以英国文化为主导,拉美以西班牙或者葡萄牙文化为主导,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美国种族融合现象明显,是混血社会,非族群多源的混血社会,①错误,排除A项;美国建立了共和国是权力制衡原则,拉美独立后是独裁统治,②错误,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不可数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自恃天朝上国,将一切外国视为“蛮夷之邦”,对外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于出洋到海外“蛮荒之地”去谋生的人持冷漠、鄙夷态度,表明当时清政府仍受传统华夷观念影响,D项正确;“华工保护问题得到解决”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近代华工在美国并未得到保护,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美国掠夺中国的劳工,排除B项;“地方督抚把控了外交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州名半数以上与印第安有关,其它州名与欧洲国家有关,这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属性,反映出美国文明发展的变化史,B项正确;美国属于美利坚民族,州名并不能反映出文化认同问题,排除A项;美国州名大部分与印第安有关,因此并不能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排除C项;美国文明是建立在欧洲人摧毁印第安人文明基础之上,因此其文明底蕴并不深厚,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影响:促进了区域(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等的形成);各个区域的文化不断碰撞、交融。
(2)变化:原有的蒙古种人分布空间逐渐缩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区;外来的高加索种人在美洲广泛分布;外来的黑种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任两点)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罪恶的三角贸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至美洲,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更多欧洲人前往美洲谋生。
(3)背景: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
(4)历史贡献: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华工表现出的艰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所述时间、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等信息可知第二次冲击是指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结合所学从文化、政治等角度回答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即可。文化方面,促进了区域(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各个区域的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政治方面,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等的形成)。
(2)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到20世纪的美洲。变化:根据15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和20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图可以看出,从15世纪到20世纪,美洲种族分布的变化是原有的蒙古种人分布空间逐渐缩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中部地区;外来的高加索种人在美洲广泛分布;外来的黑种人在南北美洲均有分布,所占比重不高。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罪恶的三角贸易致使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至美洲,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更多欧洲人前往美洲谋生。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背景:据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可得出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据材料“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得出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美国。历史贡献:据材料“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得出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据材料“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得出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以从华工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扩大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分析。
17.(1)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文化交融和多元文化发展。
(2)从趋势看: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移民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国家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侵略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大洋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如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20年后的美国。作用:根据材料“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可得出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可得出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可得出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由于美国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可得出有利于文化交融和多元文化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500-2000年的世界。从趋势看:根据材料“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和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得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主要移入地变为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可得出移民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可得出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国家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和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被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根据材料“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从原因看:根据材料“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可得出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侵略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大洋洲。根据材料“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如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
18.(1)变化:全球人口增长迅速,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中国、印度、欧洲人口持续上升;非洲人口先升后降;拉丁美洲人口则先降后升。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高产农作的传播导致世界人口的整体增加;但欧洲人掠夺大量黑入贩卖到美洲为奴,导致非洲人口下降;英洲的印第安人因屠杀和传染病急剧减少,后外来移民成为美洲的主要居民。
(2)影响:首先,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其次,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两大阶级对立,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第三,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新变化,如女性走出家庭,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等;同时,工业革命也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5-19世纪世界。第一小问,关于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的变化,根据表格“全球”一栏的数据从“425”变为“900”可知,全球人口增长迅速,增长了一倍多;根据表格“中国”“印度”“欧洲”三栏数据的变化可知,三地的人口持续上升;根据表格“非洲撒哈拉以南”一栏的数据变化可知,非洲人口先升后降;根据表格“拉丁美洲”一栏数据变化可知,拉丁美洲人口则先降后升。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从美洲传入世界各地,世界人口因粮食产量增加而增加;新航路开辟后,欧非美三洲之间出现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中非洲的黑奴被贩卖至美洲,非洲人口因此迅速下降;美洲印第安人因西欧殖民者的屠杀和他们带来的传染病急剧减少,后面非洲黑人和欧洲白人涌入美洲,美洲地区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层度最高的地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关于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变革,建立了工厂制;根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增长”“他们迫切要求改革旧的议会选举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两大阶级对立;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新变化,女性在生产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使得城市原有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19.(1)特点: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持续时间长;移民地区来源广泛;移民人数众多。
(2)原因:反法战争的结束;英国国内失业人口猛增;殖民地政策的变化;大量殖民地的开拓急需大批劳动力。
影响:利于缓解国内失业问题;加快了美国的开发和工业建设;加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相同点:都受到政府的支持;移民范围广;开发了移民地。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清代前期四川移民迁入的特点根据“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年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动员各级文武官员捐资迁移四川流民归籍,并予以奖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四川流民及外省客民进入四川”得出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根据“此时入川的外省客民中以湖广(湖北、江西、广西)人为最多,或谓‘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因而民间长期流行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此后在雍正到乾隆初的这段时期,闽粤二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的贫苦百姓携伴入川”得出持续时间长;移民地区来源广泛;根据“一县之中,至少也有千人以上,总计则不下万余。在乾隆八年到十二年的五年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经由贵州前往四川者共二十四万三千多人。自陕西、湖北而往者,更不知有多少”得出移民人数众多。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1815年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与战争联系密切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纷纷倒闭;复员的陆海军士兵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失业人数猛增。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防止人口外流的政策,鼓励向海外殖民地移民”得出反法战争的结束;英国国内失业人口猛增;殖民地政策的变化;根据“ 殖民地地广人稀,急需大批劳动力弥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足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殖民地敞开大门迎接英国的移民”大量殖民地的开拓急需大批劳动力。带来的影响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利于缓解国内失业问题;做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获得了大量劳动力,从而加快了美国的开发和工业建设;加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和近代英国。综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初向四川的移民和19世纪英国的移民相同点是这些移民活动都受到政府的支持,而且范围上来说比较广泛。对于被移入地来说,增加了劳动力,从而开发了移民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