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学情分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S-32
題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答题卡内。)
1.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步骤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在研钵中捣烂紫甘蓝 B.加入酒精浸泡紫甘蓝
C.用纱布过滤浸泡出的汁液 D.用紫甘蓝汁液检验苹果醋
2.运输氢氧化钠固体的包装箱上应张贴的标识是( )
3.图2是探究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
4.食醋里通常含有3%~5%的醋酸(CH 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pH变小
C.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 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
5.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稀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 B.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
C.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小 D.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氢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空气中,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B.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铁粉末,溶液变为黄色
C.在空气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雾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7.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 )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
A.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氢气,则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也产生氢气
B.酸溶液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氯化氢由分子构成,则氯化钠也由分子构成
9.下表列出了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橘子 西瓜 鸡蛋清 牙膏 炉具清洁剂
pH 1~2 3~4 6~7 7~8 8~9 12~13
A.表中所有的食物都显酸性
B.蚊虫叮咬后,涂抹牙膏可减轻痛痒
C.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混合使用清洁油渍效果更佳
D.胃酸过多的人应多食用橘子
10.熟石灰广泛用于生产农药、漂白剂, 其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熟石灰极易溶于水
B.熟石灰溶液的pH<7
C.60℃的熟石灰溶液降温至20℃,溶液变浑浊
D.30℃时熟石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酸中存在的微粒有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B.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 和OH 结合生成水分子
C.Na 和Cl 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12.如图5所示,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 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入CO 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 换成H 会产生同样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6分)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宇航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宇航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 外,还含有 (填1种)。
(4)LiOH、NaOH均可吸收CO .请写出NaOH吸收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 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
14.(6分)为完成“自制酸碱指示剂”实践性作业,学习小组开展如下活动。
【查阅资料】某品种菊花的色素提取液具有如下特性。
色素提取液 变色情况
滴人酸中 滴入水中 滴入碱中
紫色 红色 紫色 黄色
【动手操作】
取该品种菊花的新鲜花瓣放入研体中捣烂,移入容器中,加入乙醇、搅拌后浸泡约10mm,再加入零体积的蒸馏水混合并过滤,得到的色素提取液却为自制缓减插示剂。
(1)“搅拌”的作用是 。
(2)若在实验室开展过滤费作、图7所示玻璃仪器中无须用到的是 ,填序号):
【实践应用】(3)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检验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①用图S两示装置制备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应选择的试测是 (填”浓盐酸”或“稀盐酸).
③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一段时间、向所得溶液中滴入酸碱指示剂,溶液变 色。
15.(5分)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Cu)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图9所示。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灼烧”的主要目的是 。
(2)“酸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还原”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生成气体X的成分为 。
16.(6分)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时,老师演示了饱和Ca(OH)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如图10所示。
实验用品:直流电源、导线、石墨电极、灯泡、带刻度的烧杯、温度计、开关;100mL饱和Ca(OH) 溶液。
实验现象:灯泡发光,两电极分别有气泡产生,烧杯内液面下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周围出现较多白色浑浊物,溶液温度升高。
分析:灯泡发光,说明Ca(OH) 在水中会解离出 (填离子符号)。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为 (用化学式表示)。
【提出问题】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猜想】
猜想Ⅰ :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
猜想Ⅱ: ,溶质析出。
猜想Ⅲ:石墨电极与生成的气体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色浑浊物。
【实验探究】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相同条件下的100 mL饱和 Ca(OH) 溶液于大烧杯中,加 热至演示实验溶液上升的温度 (温度升高约4℃) 溶液中几乎无白色浑浊物 猜想Ⅰ
② 将相同条件下的 mL 饱和Ca(OH) 溶液加热蒸发掉 部分水(蒸发掉水的体积与演 示实验减少水的体积相同) 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猜 想 Ⅱ 成立,但不是溶液变浑浊的主要原因
③ 向90mL相同浓度的饱和Ca(OH) 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 拌,其余条件不变,重复进行演 示实验操作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 猜 想 Ⅲ成立,并且是溶液变浑浊的主要原因
④ 使用铂电极代替石墨电极,重 复进行实验③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无白色浑浊物
注意:若答对以下问题奖励3分,试卷总得分不超过40分。
【总结反思】
(1)白色浑浊物的成分为 (用化学式表示)。
(2)请写出主要浑浊物的成因: 。
17.(5分)某工厂化验室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试计算:
(1)4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
(2)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 SO 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g)
参考答案
1.D 2.A 3. C 4. B 5. C 6. D
7. A 8. B 9. B 10. D 11. A 12. C
(2)混合物
(3)N (合理即可)
(5)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LiOH吸收的CO2的质量多
14.(1)促进色素溶解
(2)D
②稀盐酸 ③红
15.(1)将Cu转化为CuO
(3)置换反应 氢气(或H2)
【进行猜想】水减少
【实验探究】①不成立 ②100 ③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
【总结反思】(1)CaCO
(2)石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Ca(OH)2溶液变浑浊
17.(1)8
(2)解:设含 的质量是x。
80 98
8g x
x=9.8g
答: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2SO4的质量是9.8g。